新闻 > 大陆 > 正文

吸烟者减少 得肺癌人却增多 都市人无处可逃

50岁以上的广州人哪怕没有肺部疾病,手术开出的肺都是黑黑的。这是六月中旬,钟南山院士说的。吸烟者逐渐减少,得肺癌的人却逐渐增多。也是钟南山院士说的。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的大气,市里的大气,被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污染的大气。


实际上,大气被污染的不仅是广州,不仅是几个主要大城市。钟南山说,如果肺是红红嫩嫩的那肯定不是广州人,不知道是不是具有推广意义,如果肺还是红嫩的,那肯定不是中国的都市人。怎么办呢?总不能不呼吸吧?总不能全逃到乡下吧?我们需要了解被污染的大气是如何糟蹋我们的肺;我们需要意识到政府应该帮助我们的肺;我们也需要了解,当大气仍然迷蒙的时候,我们自己可以做点什么。

《南都周刊》记者炫风 彭晓芸 罗小艳 插图:李峰

实际上,大气被污染的不仅是广州,不仅是几个主要大城市。钟南山说,如果肺是红红嫩嫩的那肯定不是广州人,不知道是不是具有推广意义,如果肺还是红嫩的,那肯定不是中国的都市人。怎么办呢?总不能不呼吸吧?总不能全逃到乡下吧?我们需要了解被污染的大气是如何糟蹋我们的肺;我们需要意识到政府应该帮助我们的肺;我们也需要了解,当大气仍然迷蒙的时候,我们自己可以做点什么。



社会观察

都市里的黑肺危言

在市场有买过菜的人都知道,凡是见到牛猪的内脏发黑发紫,大多在屠宰前就已经染病,切不可贪便宜购买。但如果人本身的脏器也有了类似的颜色变化,那代表着什么问题?回想5年前SARS肆虐,广州城内谣言四起时,就有“死者肺部都变成了黑肺、烂肺 ”的说法,令广大市民不寒而栗。

6 月中旬,在雨水不断的广州,钟南山在一个大气污染论坛里语出惊人:50岁以上的(广州)人哪怕没有肺部疾病,手术开出的肺都是黑黑的,“如果是红红嫩嫩的那肯定不是广州人。”实际上,钟南山是以一个外科医生,以流行病学的直观感受来描述大都市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但依旧在全城引起了强烈反响,评论家们纷纷撰文,表达对空气污染谋杀健康的担忧。

当黑已成事实

媒体引述的“肺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震撼。数十年前,在日本求医的鲁迅,就曾在信中讲起他解剖矿工尸体时看到黑肺的复杂感受;几年前澳大利亚曾经有一个效果不凡的戒烟广告,电视画面上的一个人吸了口烟,紧接着就显示吸烟人的肺部变黑,让观看者毛骨悚然。

钟南山所在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主页,有条醒目的标语:“呼吸新鲜的空气”。几位胸科教授向记者坦言,钟院士所言确有根据,在他们的专业上看,广州50岁以上的居民“全民发黑”是碳(素)在肺住址沉积的结果,“因为空气污染,以及抽烟的关系,现在要找没有沉积的肺已经很难了,上年纪的人的肺都是灰灰黑黑的。”

大气污染物如何产生,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何进入人体呼吸道,如何沉积到肺组织中,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什么影响,涉及到大气化学、流行病学、(分子)毒理学等科学领域等广阔艰深的研究范围,正在全世界进行。很多既有的流行病学或毒理学研究,都已证实了一些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而抽烟引发肺部的疾患,也已经成为国际公论。但空气污染的复杂多变,远远超乎人类的想象力,它们对人肺、呼吸系统、人体的危害也是五花八门,钟南山一句“全民肺黑”,并不是只为破人胆囊的猛喝。

在记者的采访里,市民们对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颇为无奈,尽管看不到蓝天白云,明知体内沙尘滚滚,也得继续为城市生存付出潜在健康的代价。

“百气齐放”的逻辑

在广州,看天气预报的人,经常会有疑惑,天空一片灰蒙蒙,五官不适,电视上还是总结“空气污染优良”。事实上,环保部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在1996年制定的,当时监控的污染排放物,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并不断证明,在全球与中国城市(尤其珠三角城市群),细颗粒物(PM2.5、PM1等)对气候、空气污染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重要乃至主要的影响因素。在这样的情境下,“全民肺黑”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形容,可算是“控制”与“污染”之间谁胜谁负的直观判断。

在中国的几大经济发达区域,发展了多年的出口轻工制造业,为了持续拉动GDP,又大力发展汽车、石化等重工业与基建,你追我赶,西方国家区域经济产业升级的上百年的历程,珠三角等地以短短二三十年走过,于是煤烟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各种西方老人或年轻人经历过的空气污染,在大城市群的天际线间“百气齐放”。

在经济目标拉动天空变灰这么多年以后,近来奥运、世博与亚运等国际盛会将相继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举行,空气污染的研究与控制,终于得到了政府的加大投入。但即使如此,结束“北有沙尘暴,南有灰霾天”的景象,按照傅家谟、吴兑等科学家对记者所言,起码也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在空气污染监测与研究里,“贡献”是常见的字眼。最后想说明的是,城市群的发展、市民们生活方式实际上都在对空气污染作贡献。如果电厂能少排放烟尘,人们多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甚至装修时坚持用环保材料,都是对“肺黑”等危险说“不”的有效行动。只是,小汽车卖不出去,跟烟草无人问津一样,或许是被某些政府部门、公司机构到消费者共同抵制的命题。而它们同样将造成肺黑——只要不造成急性的症状,哪怕造成同样不堪设想的慢性重症后果,也不在话下。在如此自我戕害的逻辑下,钟南山一句“全民肺黑”,就像是剖开了城市的胸腔,叫全民,更叫政府扪心自问。


生理知识

肺,是怎么变黑的


一个城市污染严重,进入居民呼吸系统的“垃圾”会多一点,他们肺部变色也会比其它地方的快一点,这种由沉积造成的肺脏外观变化,已经被胸外科医生们发现。


无论从生物化学还是大气科学的角度,世上都没有绝对干净的空气,所以世上也没有绝对干净的肺。就像空气在风扇叶上流动总会留下尘埃与侵蚀,一个人在空气里生存,假以时日,他的肺始终都会变灰变黑——不过,这个过程,大城市里的肺们会更快一些,或许还要快很多。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成员,也是最重要的生理器官之一,人体与外界环境“互动”最频繁的地方。初中的生物课已经告诉我们,肺的基本功能是吸入新鲜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维持身体内部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停止。

肺的内部结构如同倒长的树,粗略看来,树枝是大大小小的支气管,树叶是无数的肺泡。最大的支气管,由上而下进入肺内,反复分枝,越分就越细越薄,成为气体出入的管道,在这些管道的尽头,气体在肺的呼吸部分(肺泡管-肺泡囊-肺泡)里交换,这些交换场所的“空间”总量并不小,成人每侧肺约有3亿-4亿个肺泡,总面积大约有70到80平方米。

呼吸系统本身就拥有庞大的清洁“队伍”。当气流从这个肺部的庞大的系统里通过,总会带来各种对正常新陈代谢无用或有害的微粒(包括化学物质、尘土或者微生物等等),其中很多直接粘在气道内表面的黏液里,那里有不计其数的细小绒毛,不停地把杂物清扫,以防堆积;有些微粒通过了气道,进入了肺泡一带,肺泡细胞可以以吞饮方式将它们“打包”并排出;更关键的是,在肺间质和肺泡里游走着大量的“清道夫 ”,巨噬细胞,这些手脚纤长的大家伙会把灰尘或细菌颗粒吞噬清除,所以它们的肚子(细胞胞质)里总是“收藏”着常见尘粒、次级溶酶体和吞噬体等等。

肺的清洁工们一秒、一分钟和一年内能清走多少“垃圾”,没有人能计算出精确的数值。但清洁工们的能力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流转,不断有一些进入肺、不被欢迎的物质,会被永久地留下、沉积,从而使本应透明的肺逐渐变得灰黑。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长期暴露在高尘环境,或者吸烟的人,他们肺部变色的速度要快得多。一个城市污染严重,进入居民呼吸系统的“垃圾”会多一点,他们肺部变色也会比其它地方的快一点,这种由沉积造成的肺脏外观变化,已经被胸外科医生们发现(譬如钟南山院士提出的“广州人50年”)。

除了不可避免、天然的沉积,加速肺部“非正常”变黑的原因还有很多。有些“垃圾”会引起慢性职业性肺病——譬如黑肺病:煤炭工人的肺一般都比普通人黑,就是因为煤尘在肺内的沉积。巨噬细胞负重工作时释放的各种酶,会导致肺组织形成瘢痕,使肺脏失去弹性,硅沉着病、石棉沉着病等患者的肺都是灰黑的。香烟的烟雾里有 4000多种有害物质,这些颗粒造成肺部炎症时,也会使肺出现霉斑一样的斑点。当它们导致癌变时,肺之黑,将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呼吸以外的侵害也会使肺变黑,譬如吸毒者五六年后死去,解剖出来的肺,也是乌黑发臭。

可以说,肺变黑是人类的必然,而肺加速变黑,对于烟民、某些职业者、乃至大城市的居民也是必然。概括地说,使肺加速变黑的各种沉积物质,未必会引起急性症状,但将增大患上各种呼吸系统病症、尤其重症慢性病的可能。在国内外,香烟与特殊职业环境与很多肺部疾病的必然关系,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空气污染方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甲醛、多环芳烃、挥发性有机物等“老牌杀手”对健康的侵害,也已经有足够的毒理学证据。

对空气污染中可吸入颗粒物与肺部慢性病变的关系,国际上仍然处于初始的阶段。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气污染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持续更新的课题,尤其是当科学家们认识到颗粒物(气熔胶)对气候、气象、空气污染等的贡献远超想象时,他们的工作将更加艰巨——那些可吸入颗粒物、超细颗粒物,它们不但能沉积在肺部,使我们的肺变黑,甚至能携带上百种有害物质,进入到血液循环中去。

城里的肺,无处可逃

实际上,空气污染问题又岂止是广州这一个城市的痛,只不过广州出了个钟南山,一席“黑肺说 ”,惊醒一座城。早在今年一月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朱建平做客中国网进行在线访谈时透露,应该说我们国家环境状况比较严峻,我们国家的整个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城市占了1/3左右。

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一官员曾在公共卫生论坛上说,我国近年来大气污染情况严重,目前有10亿人生活在总悬浮颗粒物超标的环境下,6亿人的生活环境二氧化硫超标。有人据此推论,有个“黑肺”其实不是广州人的特征,而很可能是很多都市人正在面对和即将面对的残酷现实。

2006 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的《空气质量标准》提出,可吸入颗粒含量这个数值应低于每立方米20微克。按照20微克的标准,在一份由民间机构列出的 2006年度按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日均值统计排行版上,参与排行的国内54个地级市没有一个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最高为兰州市:193微克,最低为桂林市:30微克。其中上海排名35,为86微克,广州排39位,76微克,深圳排47位,为64微克。遗憾的是,我们找不到同一时段北京的数据,但是有这样一份数据:北京在2000年以后的7年间,一直在141-162微克每立方米。

北京

说起空气,北京人最怕的是沙尘暴。那个空气根本就不是人呼吸的空气。然而基本上每年北京还是会来那么十几次。这个对肺的伤害自不必说。其它的空气质量也不见对肺有多好。

在国家环境保护部的网站上,可以查询到北京以及全国其他城市每日的空气质量状况,2008年6月份的北京,从6月1日至6月25日,有七天有轻微及以上级别的空气污染,其余天数为良,无一日为优。而这些“优”或“良”的标准,不过是中国自己的标准。

另有数据显示,根据2006年8月份北京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单日看,31天中只有4天在世界卫生组织标注的安全浓度范围以内。以刚刚过去的五月份为例,31天中,只有5天日均值低于70微克,高于100微克的天数为13天,即有13天为轻微至中度重污染。

[next]

上海

2007 年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共328天,优良率达历史最高。这和上海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环保投入不无关系。就拿今年6月14日到20日的空气质量来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指数周平均值分别为26、27、49,全周的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此外,但上海也有其它苦恼,2007年全市降水PH平均值为4.55,酸雨频率为 75.6%,较2006年上升19.2个百分点,近5年上海市酸雨污染呈逐年上升趋势。除了酸雨,或许是因为处在中间,上海不仅会出现灰霾天气,也会遭遇扬尘天气,去年四月的一次扬尘天气,使得上海的可吸入颗粒日均值达0.623毫克/立方米。

广州

生活在北京的人对沙尘暴天气心有余悸,而广州的市民则对无论晴天雨天灰蒙蒙的天气感到郁闷。在广州市政府公布的2007年环境状况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333天和灰霾131天赫然并列。广州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杨柳解释说,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只有三个指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即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却不包括与灰霾密切相关的细粒子。正因为国家评价体系根本不测PM2.5、PM1等细粒子,造成了空气质量指数不能反映灰霾严重程度。

气象部门资料显示,2007年广州地区 PM2.5年平均浓度是美国标准的3.3倍;省政府课题《珠三角空气质量研究》显示,广州市区街道有机物苯的浓度超过欧洲标准3.1倍。环保部门的监测则表明,广州氮氧化物和臭氧的浓度也不低。灰霾问题专家吴兑建议,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污染已转变类型,这些地区应有新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

深圳

深圳市的空气质量也并不乐观,根据深圳市气象台发布的消息:2007年全年灰霾日达到226 天,刷新历史纪录。与广州的天气出现相类似的情况,一方面是灰霾天气严重,一方面却是原有空气监测方法出现形势喜人的“优良率”。2007年深圳市环境空气质量达优良的天数共计361天,占全年的98.9%,比上年增加2天;二氧化氮是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

链接

二氧化氮(NO2)是氮氧化物在空气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城市环境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诱发肺组织损伤。

二氧化氮是一种棕红色有刺激性臭味的气体。主要来自于车辆废气、火力发电站和其他工业的燃料燃烧及硝酸、氮肥、炸药的工业生产过程,具有腐蚀性和生理刺激作用,呼吸系统有问题的人士如哮喘患者,较易受二氧化氮的影响。对儿童来说,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受损。研究指出长期吸入可能会导致肺部构造改变。二氧化氮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酸雨的来源之一。根据世卫标准,二氧化氮的上限为每立方米40微克


按二氧化氮浓度年日均值统计排名(2006年)

民众反应

当肺被顶到黑的时候

“刚开始听到这个说法,的确吓了一跳,我一直以为只有吸烟的人才会黑肺,没想到现在广州的 50岁以上的人就会有这种情况。不过,广州的空气质量,的确是我去过的所有地方中最不好的。”当飞行员Andy听到钟南山院士关于黑肺的说法的时候,表示惊愕。确实,如此形象直观地把一颗黑肺摆到了广州人面前。还是让很多人的心里有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想法。是试图逃离广州,还是认命留下来?或者多采取一些自救的手段。Andy说,他最近考虑买房子,首要条件就是远离大马路,最好花草树木多点的花园社区,就算贵些远些也没所谓,。受到黑肺冲击的广州人该考虑这个问题了,大部分人因为不同的缘由采取了坚守姿态,担忧但并未恐慌。

要肺还是要梦

在大城市提供的工作机会与生活方式面前,部分人选择将污染当作一种必须付出的代价承受下来。

“乡村空气好,可是我去哪赚钱,去哪逛街,去哪唱卡拉OK?”29岁的张玺在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任策划经理,五年前她从北方的一个小镇来到广州,不久后便经历了那场让人印象深刻的SARS风波,全城人戴着口罩出行曾经让她惊慌,但是广州是个实现梦想的地方,她不想就此打道回府。

“后来禽流感也来过了,我们不照样活得好好的,果子狸和鸡不照样有人在吃,我们对疾病的心理免疫能力已经被磨炼得足够强大了”,张玺并没有打算在广州扎根,她的计划是年轻时在这里打拼,也会买房结婚生子,但到了四五十岁时,有经济能力后便离开,回到家乡那个山清水秀的小镇,或者找一个环境优美、人口少的小城市呆着养老去。

与张玺不同的是,今年46岁的陈辉留下来是为了收获,多年辛苦创业后他终于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快递公司,广州是他挥洒汗水的城市,现在终于到了收获期,他不会轻易放弃。“城市人口多、汽车多、就业机会多,生存环境跟农村自然不一样,空气质量自然与农村不可能比。这是双刃剑,利害关系其实大家都明白,关键看自己要什么了”。

是的,关键看自己要什么。有的人就想逃离,或者就是当作一个借口,或是一个促进因素。24岁的王荃勉强算一个,她刚刚丢掉一份在广州某公司的销售工作,正在犹豫要不要去其它城市发展,现在她已经决定要与这里告别了。“在我还可以选择时,我应该去一个让我的肺不那么受威胁的地方生活。”

扎根者的自我安慰

居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人,对“黑肺”说有着各自的解读。

“感到幸运的是,我家离白云山很近。白云山是广州的市肺,空气应该是广州地区最好的地方”,某公司IT负责人Bepro在表达了对黑肺说的吃惊后,有些骄傲地如是说。三年前Bepro将家安在了白云山脚某大型楼盘,社区内绿化很好,白云山近在咫尺,这些地利因素让Bepro觉得很有安全感。

广州洛溪桥南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为城市居民“外逃”的主要去向。“好在我住在乡下地方,自感空气总比城区里要好些”,广州碧桂园住户老军医找到了身处乡下的安全感,尽管没有科学依据支撑自己的看法,但远离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小、空间大、汽车尾气少……这些已经让他觉得安心。

即使是在城市中心,人们也依据不同位置划分了安全区域。其中,住在珠江南岸滨江东路的陈飞飞就坚信自己处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开阔的珠江水域会带走空气中的悬浮粒,对清新空气很有作用。陈飞飞还将广州城区以珠江为线再细分了安全等级,广州的重污染区在河北东圃、萝岗这些重工业集中地,“河南肯定比河北污染少”。

“生于斯,长于斯,我的根就在这里,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在这里,没有理由因为空气污染了肺要黑了,就要离开”,李婷今年32岁,家住在广州最拥挤的老城区上九路,土生土长的广州本地人,从出生、上学到工作都是在这里进行的,如今还有了自己的家庭并有一个小孩。“尽管广州的空气差,但要让人离开它,却也不知有什么地方可去,毕竟这里有我的家。”

当然,比李婷更坚定的是她世世代代扎根于此的长辈们。在家庭食谱中,李婷经常吃到猪红、猪肺,长辈们认为这些食物有助于帮助家庭成员清肺。

既然要扎根留下,就只能去积极适应,努力做些减少空气污染的事情。李婷打算以后出行少开车,将垃圾分类装袋,节约能源……她有很多计划,而且要教给正在长大的孩子。

不愿成为惊弓之鸟

还有一部分人对钟南山院士关于“黑肺”的说法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城市污染的问题不只是广州存在,其它城市可能更严重,只不过刚好广州有钟南山院士出来说了。

“心、肝、脾、肺、肾,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这些器官其实都不会很健康很正常,多多少少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印象中黑肺应该是挖煤工人才会得的职业病”,在黑肺说面前,某报社记者小莹显得比较乐观,她没觉得自己的肺一定会变黑,黑了也不一定就是灭顶之灾,如今医疗条件已经明显改善,黑了也还可以治,没必要因为专家抛出一个论点自己就要成为惊弓之鸟,事实上城市人的平均寿命比农村人要更长。

即使这样,“黑肺说”还是引发了公众对环境的关注。飞行员Andy说,希望政府能在机动车检查方面更严格一些,禁止那些黑烟车上路。另外,在环保方面,力度也应增强。还有网友也给政府提出了建议:无论“黑肺”是否属实,都希望它能警醒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个别网友甚至提出政府给外地打工者发放污染补贴的愿望。


科学家说

对空气的杀伤力,提高警惕

这是一个在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进行的实验:研究人员首先用一些很纯的碳黑(汽车尾气的成分之一),对实验小白鼠进行灌肺,对肺组织细胞进行染毒,然后提取染毒后的细胞观察。“你看到吗?肺泡巨噬细胞把它(碳黑)吞下去,但它消化不了,于是自杀了。”中心主任,长江学者朱彤向记者形象地比喻,“我们还要求证,它为什么会死亡?然后我们会发现,当吞噬细胞遇到这些颗粒物的时候,细胞里就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一系列的损伤和死亡就开始了。”

对超细颗粒物的研究很初级

类似的研究实验正在全球的科研和医疗机构里进行,为的都是找寻大气污染与从肺到呼吸系统到人体健康的关系。实际上,这其中既有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毒理、人体暴露等基础科学的研究,也有经济损失评估、风险性分析、国家政策有效性评价、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等国家重大环境决策有关的研究。对于证明污染物质与健康之间关系来说,除了细胞毒理学的研究实验,呼吸疾病医生们手上的流行病学数据也至关重要。

譬如,作为呼吸道疾病专家的钟南山院士,在论证灰霾天气对人体的影响时就指出:“在广州进入灰霾天的时候,在我们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看呼吸疾病一般是比同期增加15%。”

[next]

“实际上很多有害气体对健康的影响,都已经得到了证明。”北京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副主任潘小川教授说,“譬如二氧化硫,譬如广州地区比较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也就是臭氧,还有二氧化氮等,已经明确了对人体健康的毒性。”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傅家谟院士,则向记者引用卫生部调查,来显示城市空气污染对肺部健康的危害:“恶性肿瘤占了城市死亡总数的25%,与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明显上升,过去30年上升了465%。”

不过,对于近几年全球越来越重视的可吸入颗粒物,尤其细颗粒物(pm2.5)与超细颗粒物 (p1),科学家对它们的探索,还在起步阶段。钟南山也认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元凶——颗粒物与有害气体,首当其冲袭击的就是人的肺脏,呼吸系统:“城市的肺癌患病率比农村高3-4倍,而城乡的吸烟率是差不多的,这是因为大气污染颗粒中的主要致癌物——苯并芘的浓度增加1倍,肺癌的死亡率增加3.3倍。”

钟南山认为,医院住院率跟二氧化硫和降尘的浓度的水平、有雾的天数成正比,说明灰霾天气对人体的影响很大。“第一就是对变态反应的影响,像过敏性鼻炎或者支气管哮喘……第三个影响是免疫功能。污染严重,会导致血液的粘稠度明显增加、血液凝集以及血栓形成、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在污染的地区,心血管中风发病率明显增高。第四个影响是病原的感染。微生物常常是在气溶胶里头,空气气溶胶颗粒TSP增高,微生物的含量也会增高。重要的呼吸传染病,有没有可能通过气溶胶(可吸入颗粒物)传染,特别是空气污染比较厉害的时候,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警惕的。”

另外,钟南山指出,灰霾天和室内通风,与吸烟、生物燃料等一起,也成为了慢阻肺非常大的发病因素。在中国,慢阻肺的死亡率近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对臭氧的危害认识不足够

在北京,上海与广州,由于相继将举办国际性盛会,有些侵害呼吸系统的污染物的治理目前受到特别重视。譬如臭名昭著的臭氧,它是光化学烟雾的代表性物质。著名的环境学家唐孝炎院士认为,人短暂暴露于臭氧,可引起咳嗽、喉部干燥、胸痛、粘膜分泌增加、疲乏、恶心等;严重暴露于臭氧,将影响人的呼吸道结构,明显损伤肺功能,引起炎症。“臭氧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有显著影响,是国际、国内举办运动会时最关注的空气质量指标。”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臭氧1小时暴露的基准为150-200微克/立方米,我国的大气臭氧小时均值标准为200微克/立方米。与细颗粒物一样,由于我国未将臭氧列入大气常规监测指标和考核指标,公众对臭氧的环境危害的认识并不足够。

与国内相比,细颗粒物等污染物,不但进入了国外空气污染监测体系,还带动了相关的大量研究,而有些研究结果也颠覆人们的常识。譬如,芝加哥西北大学的研究发现,空气中的污染物首先侵袭肺,然后引发心血管疾病——空气中悬浮着的细小颗粒能引起肺发炎,同时分泌出白细胞介素-6,造成血液凝块,导致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类似的研究还揭示,由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肺癌造成的死亡,都与颗粒物污染有关。“微小颗粒物可携带毒重金属、病毒等进入人的呼吸道和肺部……我认为,这一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朱彤说,“这些都是周期很长的研究实验。而且新的结果和发现,会被更新的发现所代替。我们还在路上。”


环境问题导致疾病已是头号杀手

访谈嘉宾廖新波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

政府对健康教育投入极少

南都周刊:最近,钟南山院士在某次讨论会上的“黑肺说”引发热议,您认为他的说法是形象可信还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

廖新波:钟南山院士这么说,我相信他是依据临床经验而发出的感慨和警醒,我认为是真实可信的。他的说法的确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比我们平时干巴巴的数据更加能够贴近老百姓生活。让每个人都知道,环境问题尤其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空气污染问题,与每个人密切相关,希望我们能够正视它。

南都周刊:那么,您认为目前空气污染的状况,比如说几乎让每个50岁以上的广州人的肺都是“黑”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否已经非常严重?

廖新波:是已经非常严重了,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了,我们的环境保护和我们的经济发展,实际上一直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环境保护是滞后的。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政绩观没有改变,追求GDP的高速发展。过去我们在东莞搞“三来一补”,几乎什么企业都可以进来,现在开始注意到工业对环境的严重威胁,又把密集型企业外迁,迁去西部,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恶性循环,以后西部环境受到污染怎么办?

我们说现在在环保问题上补贴10元,省去将来100元的损失,但是为什么还是不愿意动用这个财政?这和我们的财政预算没有法律规范有关,这届政府说投入多少就多少,那么极有可能有的官员不愿意投入这个钱。他觉得投了钱也是下届乃至下下届政府得的好处,而对他这届这是一笔不划算的投入。比如想启动什么项目,建高速公路什么的,那么就压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

南都周刊:作为卫生部门,卫生厅在空气污染这个问题上能做什么?目前卫生部门在相关问题上的投入是多少?

廖新波: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健康教育,让市民有相关的卫生常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健康损害。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6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接近 1/4的疾病由可以避免的环境暴露引起。每年超过1300万的超额死亡归因于可预防的环境因素。在最不发达地区,接近1/3的死亡和疾病归因于环境问题。

这就是说,环境问题导致的疾病已经成为一个头号杀手,引发的问题不仅仅是慢阻肺、肺癌等等呼吸系统疾病,还有其他很多健康问题也源于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等,比如不孕不育、胎儿畸形的比例逐年上升,这也和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但是目前来讲,一方面公民的环保意识不够,一方面政府在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极少,少到了几乎没有。比如香港的健康教育就是由政府来做的,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的比例也很高。我曾经作为医疗代表团考察了香港医管局,在他们的大堂里首先引人注目的就是健康教育中心,里面有各种健康教育课程、宣传单张、简单的健康检查设备,就像是一个展览馆一样。

当时我们的厅长很有感慨地说,我们的健康教育应该学习香港的做法,借鉴他们经验。只要你留心看一看,香港的健康教育资料全部是香港医院管理局负责印制的,而我们的则多是医院自己的经费印制的。所以,医院也承担了政府的责任,这种做法是好还是不好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建立健康教育基地应该是值得考虑的。我们各区甚至各社区是否也应该由政府主办一个健康教育基地呢?

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同时最大限度地吸引各界社会力量参与。

免费治疗黑肺不可行

南都周刊:您说的这个是疾病预防的机制,当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防范于未然,但是目前有资料显示,据2006年的统计,中国每年因城市大气污染而造成的呼吸系统门诊病例35万人,急诊病例680万人,有人提出,对于这些病人,我们能否有相应的补助?

廖新波:这恐怕就很难了!因为这些疾病很难清晰地界定发病因素,总不能今天钟南山院士说慢阻肺是由于空气污染问题导致的,我们就免费治疗慢阻肺,明天又有哪个医生院士说不孕不育也是空气污染造成的,我们又免费治疗,这不好操作,不可行。

南都周刊:这就是说,中国的崛起,民众为自己的健康买单了!我们的医疗保障体系又不完善,个人支付医疗费用仍是一笔巨大的投入。

廖新波:这就看我们要把钱花到哪里去了,所以我认为应该严格规定医疗卫生投入的比例不低于多少,有一个明确的限制,现在我们的投入显然是太低了。另外,老百姓也要改变自己的投保观念,积极参加医疗保险,有的人说我没病参加医疗保险不是白白浪费钱吗?这就是观念的问题,买保险是为了生病吗?当然不是。

南都周刊:观念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也不可否认还有大量挣扎在贫困线下的群体,他们连生存都成为问题,要让他们有环保的意识,有防范危机投保的意识,恐怕是挺难的。

廖新波:恰恰是生存困难才要考虑环保问题,我们要考虑千秋万代子孙的幸福,要考虑可持续的发展。当然,我认为这个问题更多的应该是政府的责任。

南都周刊:但目前中国不仅对国内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底数和状况不清,而且在环境与健康工作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上存在很大不足。卫生部和环保总局等部门在环境健康问题上甚至缺乏沟通。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就直言,环保局管污染,卫生部管癌症,但污染和癌症两者之间的研究却是空白,这方面的统计协调机制远远没到位。

廖新波:是的,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难点所在,所以国家才联合18部委发布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这是一项去年才启动的计划,可想而知,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希望通过多部门的联合协作,对公共健康损害事件中的环境因素予以调查,形成科学严谨、积极有效的环境健康调查工作机制,构筑环境健康损害的预防、预警、应急体系,同时开展主要环境污染物人体内暴露水平和所致健康危害流行病学调查,系统掌握我国人群体内环境污染负荷基础数据和健康危害种类、成因、地区分布等实际状况,为开展健康损害防治研究以及环境与健康风险预警奠定基础。对广州以及全省各个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致病的情况,我们也在进行调查研究,也希望和环保部门联合起来做专项研究。

我们说现在在环保问题上补贴10元,省去将来 100元的损失,但是为什么还是不愿意动用这个财政?这和我们的财政预算没有法律规范有关,这届政府说投入多少就多少,那么极有可能有的官员不愿意投入这个钱。他觉得投了钱也是下届乃至下下届政府得的好处,而对他这届这是一笔不划算的投入。

想想,奔向一颗黑肺的人生真让人忐忑。你我皆凡人,既不能用芭蕉扇把那些废气全弄走,又不能命令我们的行政部门赶紧采取措施服务我们的肺。在寄希望于相关部门改善空气质量之前,更务实更靠谱的也许是马上就可实施的自救。如果让你的肺陪你慢慢变黑,可能真的不算是浪漫的事。如果还想为自己的肺做点什么,记者找了一些专家,他们的意见可能会有帮助。

这些赶紧做

远离香烟。

意思就是,吸烟的赶紧戒,不吸烟的绕道走。广州现代医院腾志云医生说了,我们可以不完全相信 “50岁以上广州人的肺都是黑色”,但一定要相信长期抽烟的人肯定有一颗黑肺。吸烟有害健康是众所皆知的,如果不想患上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肺结核、流感,也自觉不给他人二手烟抽,那就请离香烟远远的。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在运动时,由于肌肉收缩而需要大量养分和氧气,氧气的需求量增加,呼吸次数比正常时多,肺部的收张程度较大,可提高心肺的耐力。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有步行、慢跑、滑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跳健身舞、做韵律操等等。

亲近大自然。

城市的绿化再好,但终归是人多、车多、尾气多,空气质量不会好到哪去。因此,专家建议城市居民应该增加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市民可考虑多爬山、逛公园等户外活动。

定期医疗检查。

广医一院呼吸科主任张挪富介绍,有职业暴露因素的人,比如在煤矿、厨房等污染较重的环境中工作者,建议定期做肺功能检查。长期吸烟者,45岁以上也应当定期做检查;长期吸烟且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的,则无论哪个年龄段都应做检查。

定期清洁空调。

并选用有效的室内空气净化器材。目前市场上各种空气净化器品种较多,质量也是鱼龙混杂,一定要选用通风量和功能适宜的,可咨询室内环境专家的意见。

误区

洗肺,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很多人特别是烟民们都相信关于洗肺的广告。其实即使在正规医院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洗肺的,比如患重度肺气肿的人就不合适。洗肺是一种医院治疗矽肺、煤工尘肺等职业性肺病的手段,并不是针对烟民而设计的养生方案。面对大气污染,正常人只要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做运动,定期去郊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即可,不要随便洗肺。

上班族要注意,八小时呆在办公室的人有很多,办公楼往往还采用封闭式设计,在这种人口密度大、空气污染重的环境中,更需多加关注你的肺:

1、要控制进入室内的污染源,禁止在室内吸烟;

2、谨慎使用杀虫剂等易造成空气污染的物品;

3、不要坐在中央空调的排气孔附近,因为那里是脏空气的必经之路;

4、如果使用加湿器要注意每天换水,防止水中产生微生物;

5、室内植物并不是空气清新器,过多反而会滋生病菌和由土壤中释放出氡。

清肺食谱推荐

韭菜猪红汤,韭菜猪红汤是一款经典清肺汤。做法大体是:先将猪血切厚片,放至滚水里滚烫后捞起备用。再将酸菜洗净切丝,韭菜切小段。然后将汤煮开,放入酸菜丝煮5分钟,加入猪血煮3分钟,加调味料,起锅前放入韭菜段即可。

这些可以吃

维生素D维生素E。

研究表明,体内维生素D含量高的人呼吸时的气量比其他人都要大,呼吸更顺畅;维生素E是细胞呼吸的必需促进因子,可保护肺组织免受空气污染,降低因肺功能弱而导致慢性疾病,甚至死亡的危险。鱼、鱼卵、肝、蛋黄、奶油黄油等都富含维生素D,小麦胚芽、豆类、菠菜、蛋、甘蓝菜里有丰富的维生素E。

苹果。

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苹果可以减慢由污染物引起的肺功能恶化。苹果里含有高水平的被称为橡黄素的抗氧化剂黄酮类。它在洋葱、红葡萄酒中也大量存在,可能正是保护肺部不受污染和抵御吸烟侵害的重要因素。

猪血鸭血猪肺。

针对空气污染,广州人历来有吃猪血鸭血或者喝猪肺汤的习惯,认为这些东西可以“去尘”清肺。研究发现,猪血中的血浆蛋白被人的胃酸分解后,形成一种具有润滑、消毒功能的物质,对滞留在人体内的粉尘、金属微粒等有害物质可起到净化作用,并把它们排出体外。

绿茶

研究表明,饮茶可减轻吸烟的危害,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C等成分对香烟中所含有的各种有害物质有降解作用,边饮茶边吸烟,毒素可随饮茶不断解除。

特别提醒

广州人有煲糖水护肺的习惯,但其实高糖、高碳水化合物对肺部保养都是不利的。广医一院呼吸科主任张挪富提醒,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建议少吃甜食、面食。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于飞

来源:南都周刊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