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光荣的台独 曾在台湾出现的亚洲第一民主国

—烈雷:台湾独立 谁当总统?《狂想五千年节选》

1895年4月17日,腐败的清政府为结束甲午战争,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是中日双方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即距陈水扁先生当选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大总统前105年的时候。大清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输了个精光,被迫与日本鬼子签订了个亏大本的《马关条约》。

按条约的有关规定,除了赔去许多银两以外,就是割让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把大陆比作娘的话,那会可真是娘要卖儿卖女了。所以当时中华民族的孝子贤孙们是全国一起反对的。然而反对归反对,所有权是皇帝的,买卖还是由他。

《马关条约》最终还是签了。

当时消息传到台湾,台民大震动了。大家聚在一起放声大哭,哭声震野。那时的台民可不象现在,他们是很愿意当中国人的。

想当中国人的台民们纷纷拥进台湾巡抚衙门,诉说爱国保台的愿望。

土豪富绅们也纷纷联名致电清政府,表达誓死抗日卫台之心。

中间就有一位爱国地主,叫丘逢甲的,在布上血书守土抗倭四个大字,率领台民通电清政府要誓死保卫大台湾。

于是在1895年春夏之交,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割台斗争开始了。

420,台北全城民众罢市集会抗议割让台湾。

斗争的烈火焰迅速从台北扩展到全岛。

防守台南的前抗法英雄刘永福将军当时就被那种火热的爱国热情给感动了,决心留在台湾,抗日到底。

在北京,清廷各级干部纷纷上书中央反对割台。

此时正在北京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广东考生康有为和梁启超召集了181300余名考生在北京城聚会、请愿。

义愤填膺的康有为一气呵成,写了一份1.8万余字的上皇帝书,反对清廷割地求和,力促清政府变法自强,要求清政府订正条约,不要割台。

这便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在全中国上下的一片反对声中。怕夜长梦多,日本鬼子赶紧敦促大清政府履行交割手续。

桦山资纪被任命为大日本国台湾总督兼军务司令官,领兵接收台湾。

桦山资纪

此时,台湾的许多朝廷命官以溜之大吉了

绝望之余,丘逢甲先生召集岛上的地主富农还有贫下中农的代表开会,共商保台大计。

会上,他们根据当时国际公法提出的民政自主、割让地居民有权揭竿而起的有关规定。确立了自主抗日的方针。

之后台湾民主国(The Republic of Formosa )就成立了,前台湾最高行政长官唐景崧先生被选作正总统,丘逢甲则为副总统。定蓝地黄虎旗为国旗,定国号为永清,以表示永远心向大清之意。

这是最早的台独。

                 

1912年,誓死保台的丘逢甲                             台湾民主国国旗-黄虎旗

台独之初,他们对世界宣告:清廷与日本签订割台条约,无人肯援,台民惟有自主,推拥贤者,暂理台政;事平之后再请命朝廷;台民集众防御,愿人人战死,但决不愿拱手相让……他们通电向大陆的朝廷表明:台湾绅民,誓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

再往后,就是日本鬼子来镇压了。日本鬼子出动了好几万人打了好几个月。终于把台湾民主国给打没了。

唐总统逃到了厦门。丘副总统则逃到了广东。  

第一次台独失败了,这是一次光荣的台独。其光荣的意义在短短的数月内,

1. 宪政民主第一次在炎黄子孙的群体中得以实现了。可以说,这是亚洲第一民主国。

2. 清楚地展现了台湾人民惊人的战斗能力。( 据事后统计,在征服台湾的大小100多场战役中,有4800多个日本鬼子被打死,其中就包括有一位亲王。 比甲午战争正面战场上死的多出了近一倍。)

3. 首开了台湾独立离本不离根的先河,为现代和未来台湾与大陆的邦联关系思路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底蕴。

-----------------------------------------

乙未战争


乙未战争是指1895年(农历乙未年)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接收台湾的战争,同时也是台湾史上最大一次战争。


战争简介


甲午战争(1894年),清廷战败,签下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割给日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夏初,日军在台湾北部的澳底登陆。同年秋末攻下台南。此战争,从1895年5月29日日军登陆到10月22日控制全台湾,整整约略持续了5个月,并共造成台湾方面14000名兵勇战死。而在战役虽仅战死164名的日本远征军,却也因为台湾的瘴疠阵亡了四千七百名兵士。其中还包括在日本颇有盛名的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与山根信成少将。


 战争序曲:登陆澎湖
1895年年初,缘由为朝鲜宗主权之争的清日甲午战争,因清接近败象与积极谋和而近尾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与其日本内阁早已研议,不论是战还是和,都要以拿取辽东半岛与台湾作为此战争成果的打算。同年1月,萨摩藩为主的日本军队,约4000名陆军正规军所组成的5500名远征军,积极为登陆澎湖为目标而备战。1895年3月15日,该军队从广岛佐世保港秘密出港,并在3月23日清晨没遭到任何抵抗的登陆澎湖群岛最大岛:马公市所在的澎湖本岛的里正角。

另一方面,人数有步兵12营,炮兵2营,海军1营的驻澎湖清兵,因为装备老旧与甲午战争失利带来的士气低迷,并没有多少抵抗。期间驻澎湖厅最高主管,台南府粮捕海防通判陈步梯于战役发起不久后,也逃往中国。因此,1895年3月24日,日军就以不到两天的时间占领澎湖首府,马公市。澎湖一役,日军死伤虽少,这段时间,日军水土不服,罹患霍乱的士兵,总数约一千七百名,死亡则达一千名。

3月26日,已经拿到台湾海峡战略位置,确定可轻易拿取台湾的日本,在日本下关接受清朝的和议要求。

战争过程


1895年4月17日,百般努力谋和,却仍奉命以辽东半岛与台湾岛换取和平的李鸿章,签下了割让台湾的马关条约。早在此之前,得知澎湖被占领消息的台湾士绅已人心惶惶,在得知被“勒占领土”消息之后,部分清朝台湾官员与一些台湾士绅共同合作,于1895年5月23日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年号“永清”。原清国派驻台湾的巡抚唐景嵩被推为台湾民主国的总统、刘永福被推为大将军、丘逢甲则为义勇军统领。

日军进台北城的想像图,图中骑兵队第三顺位,就是北白川宫能久。

战争第一阶段
 
日军进台北城的想像图,图中骑兵队第三顺位,就是北白川宫能久。1895年5月10日,萨摩藩所属海军中将桦山资纪被擢升为大将,并受命为台湾首任总督,负责台湾交接军政大权。同年5月24日,桦山自广岛宇品港启程,准备前往台湾与清朝处理“交接台湾”事宜。从伊藤博文亲拟的《该岛接收事宜》训令信件显示,日本的原本接收台湾态度为:令清朝兵员尽速离台并于撤离之前全数缴械,并要求清朝官员和平移交公务文件。不过于启程前的5月21日,桦山得知台湾部分官民积极备战后,心知和平接收台湾已不可能,于是随即派常备舰队赴冲绳监视台湾敌情。另一方面,他更指派驻于旅顺大连,本预计攻击北京的近卫军团转进台湾。

近卫师团是日本天皇亲卫军,团长是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近卫军团其中的7000余名兵力在1895年5月27日与桦山总督于冲绳会合后,5月29日遵照桦山“登澳底,攻基隆,占台北城”指示,登陆澳底,并在遭到小幅度抵抗中,于6月3日下午攻取基隆制高点狮球岭炮台,6月11日因鹿港商人辜显荣之助进驻台北。另外,6月初起,近卫兵团则将没参加任何战斗,自行聚集于淡水的数千名原清国兵士,分数梯次遣返回中国。

约略在同时间的6月2日,中国全权代表李经芳与台湾总督桦山在日舰横滨号完成台湾交接。不久,基隆被日军攻陷的台湾民主国,内部发生纷乱。华兵广勇多不能战,而该国总统唐景嵩与统领丘逢甲分别乔装与卷款逃离台湾前往厦门(部分文献称丘氏挟带军饷10万两),至此,乙未战争胜败之势渐趋明朗。

1895年5月29日至1895年6月18日止,此战争的两方正规军交战告一段落。此阶段,清兵及台湾民主国辖下兵勇,共约3000名余名正规军参与战役,战死者不下200人。日军因为装备新颖,实际伤亡并不多,其中,实际参加战役的4000余名近卫军团中,死亡大约只有7名,受伤者25名。不过这段时间,日军水土不服,因为霍乱疟疾死亡者,远比这阵亡的这数字多很多。


战争第二阶段
1895年6月14日台湾总督桦山资纪自基隆乘火车入台北大稻埕(但事实上铁路因战乱已近不堪使用,行驶数里后即遣夫后推)。6月17日,桦山总督于设于清国原“布政使衙门”的总督府举行台湾“始政式”。

始政式后,6月19日近卫师团派出拥有数千名的“混成支队”下攻桃园、新竹,本以为会如之前战况顺利,但是在6月22日前锋部队占领新竹城前后,却意外遭到此区域台籍客家人的游击式的“壮烈反抗”。(《瀛海偕亡记》。)

1895年6月24日至6月26日,以胡嘉猷、吴汤兴、姜绍祖、徐骧为首的客籍义勇军首先在平镇、湖口、龙潭间伏击日军,获得某些进展。随后于7月9日,并在新竹城制高点十八尖山与近卫师团展开激战。因为兵力装备悬殊及军士素质参差不齐,在姜绍祖战死后,吴汤兴领导的客籍义勇军于7月23日退居苗栗。

1895年8月8日,从日本获得增援兵力的近卫师团,由北白川宫能久亲自领军,直指北台湾与中台湾的孔道城镇─苗栗。在猛烈炮击苗栗尖笔山,歼灭200名台湾民主国兵士后,随即该师团于8月14日进占苗栗。自此台湾民主国,以客家人为主的北台湾反抗,终告结束。

这阶段,台湾民主国除了台籍客家人主要游击力量之外,亦有以苏力、苏俊、陈小埤为主的三角涌义勇军。他们在台北附近对日军的后勤与军夫部队展开一连串袭击。7月12日近卫师团特务曹长樱井茂夫率领运粮船队在三角涌隆恩埔附近,遭到三角涌义勇军的攻击,全军覆没。也因这些反抗,让本来以“军事目标”为主的总督府与其日军在“良、匪难辨”情况下,不得不于7月下旬开始在桃园,中坜,甚至大汉溪流域,实施所谓“无差别扫荡”的焚村与杀害平民事件。(野口胜一,《风俗画报之台湾征讨图绘》,1895,东阳堂)


 战争第三阶段
1895年8月23日日军的近卫师团进占台中南部的大肚市街。另一方面,吴汤兴、徐骧、黎景嵩会合吴彭年、严云龙率领的“黑旗军”共数千名兵士除据彰化城。此外,台湾民主国方面,另有400名兵士利用彰化八卦山炮台,首度使用重武器的大炮炮击进驻于大肚溪对岸的近卫师团。

8月27日日军开始进攻八卦山炮台及彰化。这是乙未战争最大的正面会战。在短暂巷战后,29日日军完全控制彰化。此战役台湾民主国将领,吴汤兴、徐骧、吴彭年、严云龙皆战死。

因为瘴疠造成的死伤,加上坐镇台南凤山间台湾民主国新任总统刘永福的威胁,日军再增派混成第四旅团及第二师团分别于嘉义布袋与台湾最南端屏东枋寮登陆。经过稍作歇息,上列两支援军加上近卫师团,于10月3日开始分别于三方向进占台湾南部各城。其中近卫师团在浊水溪遭到简义率领的民兵攻击,混成第四旅团在布袋、盐水遭到义勇军的袭击,另外,第二师团于进攻南部据点打狗、凤山时,也在佳冬及该两城巷战中,遇到小部分抗拒且造成百名兵士伤亡。另外在此阶段,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与山根信成少将也接连因为热病相继弃世。

10月中旬,驻台南城的刘永福得知被台南三面夹攻,已知大势已去。10月19日当日军会合于台南城周边,准备以两师团之兵力围攻台南城之际,刘永福弃台南城内渡厦门。10月23日日军进占台南,至此,台湾民主国与日本帝国的乙未战争。终告落幕。


后续及其影响
有关乙未战争记载,因为台湾民主国的资料匮乏,史料通常来自日清两国的相关文献。在此文献,两者资料常有所出入或欠缺客观性。不过总体来说,这场台湾史上最大的战役,其规模与影响是难以忽略的。

不算1895年3月底登陆澎湖的混成支队,光是进攻台湾本土,从登陆澳底开始到同年10月完全占领台南城止,日本军就共出动了近卫师团与第二师团两大师团合计3万7千余人,马匹7千头,其中还不包括军夫与后勤预备部队。另一方面,台湾民主国正规军也前后出动约3万3千人,民间乡勇与反抗军数量,则无所从估算。战争结果,日军不含军夫战死160名,病死达4600人,其中还包含领军的一亲王及一少将。而台湾方面,在这场战争中不但折损不少将领,包含被日军“无差别扫荡”波及的平民,伤亡的民与兵更是难以估算。经草估,约至少有在14000人以上。

由于无法和平接收台湾,台湾总督府将其原本民政导向的治台政策,导向高压的军政。这现象迟至大正年间才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台湾自主与反日势力并没有因为战争落败后,完全平息。以“保家”重于“卫国”的台湾民间反抗,不但出现在1895年的反扑台北城动乱,更在后续的二十年间的日人统治下,陆续出现。


 乙未战争略表
1894年7月:因朝鲜问题引起的日清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2月:清北洋舰队全灭,台湾海防失去屏障。

3月13日:日下令攻占澎湖。

3月24日:比志岛支队两天内登陆并占领澎湖。

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正式授印于民主国总统唐景嵩,台湾民主国正式成立,号永清。

5月29日:日军定锚三貂角,近卫师团登陆澳底。

5月30日:唐景嵩下令民主国部队(包含部分广勇)扼守瑞芳龙潭堵及基隆狮球岭炮台。

6月3日:狮球岭炮台与基隆相继陷落,民主国正规军瓦解,战死者在200人以上。

6月4日:唐景嵩与丘逢甲弃职前往淡水,6日渡海内渡中国。带有台湾民主国的军饷银数十万两(台湾通史)。

6月11日:因辜显荣等人帮助,日攻陷台北。

6月-7月:台湾民主国吴汤兴与三角涌义民营,相继突袭日军。

6月22日:日军攻陷新竹

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将台湾民主国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派遣统领杨戴云、提督李惟义、督办吴澎年扼守苗栗尖笔山与彰化八卦山。

7月9日:台湾民主国义军于新竹城败,将领姜绍组自杀。

7月29日:为歼灭民主国军队,日本实行“无差别扫荡”

8月8日:日军进攻苗栗。

8月14日:日军攻占苗栗。

8月28日:彰化八卦山之役。民主国将领吴汤兴及吴澎年死亡,台湾知府黎景嵩募集之新楚军全灭。民间或谣言日军将领北白川宫能久战死于此役,但未经考证。

8月29日日军攻陷彰化,日军第二师团五分之四兵力染热病。

9月1日:云林知县罗汝泽招募云林兵勇。哨官简义驻防斗六斗南。

9月1日:日军占领云林,罗汝泽败逃中国,简义持续与日军游击。

9月7日:日军以“不宜孤军深入”为由,退守彰化。

10月7日:日军重新攻占云林斗六。简义败逃云嘉山区,自立“铁国山”。

10月10日:日军第四旅团数千援兵于台湾南部的嘉义布袋港登陆抵台。

10月11日:日本援军第二师团一万余兵士登陆台湾南部的枋寮,将领为乃木希典。

10月11日:佳冬巷战,晚,日军占领佳冬。

10月12日:民主国驻东港管带吴光忠未战逃。

10月12日:东石,布袋,日第四旅团与黑旗军巷战。

10月15日:再度于云嘉一带实施无差别扫荡。日军占领嘉义。

10月16日:日军第二师团占领凤山。

10月18日:日军三方包抄台湾民主国唯一据点台南市。

10月19日:台湾民主国总统刘永福内渡中国。

10月21日:日军攻陷台南,台湾民主国亡。


 参考书目
洪弃生,《瀛海偕亡记》
吴德功,《让台记》,1920年
《日清役台湾史》
《攻台图录》
《攻台战纪》
《攻台见闻》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9%99%E6%9C%AA%E6%88%B0%E7%88%AD&variant=zh-cn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7/0330/36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