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全民性的食品安全恐慌情绪会在瞬间迅速蔓延

马东 :85年毕业于天津轻院。记得大三专业课实习时,曾经看到过惊人的一幕,看到工人用面团擦刚刚擤完鼻涕的手,然后又将面团扔回道生产线上。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开始思考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至少我在此之后的很长时间,再也不吃饼干了。毕业后的20年经历了几家工厂,干的是质量经理的活。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不放心。希望这个博客成为大家交流信息和经验的平台。 提醒:本博客之原创文章如有引用,请注明原作。谢谢!

 

 

良知与良心

大约一个月前参加校庆,和几位已经毕业20多年的食品专业校友聊三鹿的事情,我发现大家都不觉得意外,而且其中一位说:“技术太差,没有控制好添加的量。”

我听后非常愕然,认为这些浸淫中国食品业多年的老江湖早已见怪不怪,只要没有直接参与就已经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了。可是想想看自己何尝不是这种心态,虽然在过去二十多年看到了许多食品业的怪现象,虽然在研讨会、培训等小范围内讲过一些问题,可是要让我大张旗鼓地挺身而出,确实没有那样的勇气。

在任何行业都会有规矩或可以称之为潜规则,它是行业保证稳定运营的润滑剂。这种潜规则甚至蔓延至媒体、政府和整个社会,形成了约定俗成的默契:“只有我没有直接参与,就可以不受良心的拷问。”

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位美丽的少女受到流氓侮辱,没有挺身制止,也没有报警求助,却在旁边看热闹,甚至跟着起哄,这不是良知和良心的问题,而已经沦落为歹徒的帮凶了。试想,当三鹿出事之后,那些千方百计掩盖事实的人,对消费者信誓旦旦声称没有问题的人,知道内情而选择沉默的人,如果晚上还能睡着觉的话,其良知和良心丧失殆尽。

凤凰台《锵锵三人行》这周四、周五连着两天的聊天内容都是新闻记者在面临重大社会问题时的良心问题,第一天是山西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第二天是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主持人邀请到当事记者谈揭开内幕的报道过程,这两位记者经历的事件不同,但心路历程十分相似,都是从知道信息-->关注事件-->了解事件真相-->良知良心拷问-->愤然提笔-->顶住压力-->坚持到底-->真相大白(但还不一定)。

中国新闻的传统是为政治服务和社会稳定。某些当权者将其演化为“为政治集团服务”和“稳定自己权位”。受到无数次政治洗礼的中国知识分子、新闻媒体、技术人员等,开始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良知底线,最后沦落成黑幕的同盟者。

所以,当一位记者谈到看着一具具死尸被抬出的情景,另一位记者看到不到一岁的小孩尿道中插着导尿管的情景,他们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不同对象,但他俩的心情是一样的;愤怒,一定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这本来是记者必备的基本良知,但在“社会稳定”这个冠冕堂皇的规则下,现在很少能够看到良知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了。

听,只能想像。看,只能判断。看到,可以触动良知。可以设想,如果5月份的汶川地震,只是靠道听途说。或者,只是在报纸某个角落的一个新闻,而不是24小时不间断的现场直播的话,不可能通过灾难让中国人更为团结,也不可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全民信心。

中国人手机拥有量世界第一,互联网注册人数世界第一,信息已经不是可以通过人为的阻挡就可以屏蔽。所以政治的含义已经不是一个政治集团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概念。权位稳固也已经不是当权者可以决定的,而是全民可以表达的了。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是不需要深思熟虑的,它应该是人性的天然属性,看到的事情对不对,采取什么态度,不需要别人告诉你。

********************************


金融安全危机与食品安全危机

   刚刚获得今年诺贝尔经济奖的克鲁格曼,正好赶上了他的金融中介理论得到验证的最佳时间。克鲁格曼获奖理论的核心是;政府与企业之间有”裙带关系“,即通过不断地政治洗牌,大企业在政府中拥有了利益代理人,在这些政府代言人的帮助下,企业可以以较低成本从银行中获得大量贷款。这就形成了政府与企业的“裙带关系“。而企业往往无法保证投资的安全性,甚至由于获得资金成本很低,企业在投资方面并不谨慎。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一种潜在的金融风险,一旦企业无法收回投资,即会形成银行死帐。同时,在问题并不严重的情况下,政府会为照顾企业利益而不在金融方面做必要的改革和调整。比如说坚持货币不贬值等。但随着雪球越滚越大,金融雪崩开始爆发。

        反观这次以三鹿奶粉为导火索的中国食品安全雪崩,与由美国次级债引发的全球金融安全海啸如此相似,根本原因也是政府与企业存在“裙带关系“造成的。地方官员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已经与企业尤其大企业形成利益关系,让本来是个别掺假行为,成为全行业甚至整个产业的“潜规则“。当政府所控制的信息传播渠道终于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时。全民性的食品安全恐慌情绪会在瞬间迅速蔓延,如同海啸或雪崩一般。

       那么类似像奶粉安全雪崩和金融安全海啸今后是否还会发生?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政府与企业的“裙带关系“没有因为雪崩或海啸而消失。

        人类忘掉痛苦的速度是会很快的,这次的雪崩或海啸在大脑中的不愉快会被忘却,它也是下一次灾难的开始,只是希望这次间隔的时间比上一次更长些,否则没有让海啸淹死也要会天天心惊肉跳吓死。

*******************************

食品安全定义

从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培训多年,直接参与食品安全管理也有十几年,遇到的食品安全事件至少百次,研究过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也不少,但对涉及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术语和定义仍然感到困惑。如果追本溯源的话,应该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粮农组织(FAO)和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发表的相关文件去找。

比如前两天在电视中看到中国首席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讲“食品安全”定义时引用WHO的定义:“是指食品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以此推断“阜阳大头娃娃”不是食品安全问题,原因是食品中没有有毒有害的物质,只是婴儿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严重不足造成了“大头娃娃”。

看过电视节目后马上找出CAC的《食品卫生通则》和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翻看食品安全定义,ISO22000的定义来自《食品卫生通则》:“食品在按照预期用途进行制备和(或)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的概念。”在这个定义的下面还有个注解;“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危害(3.3)的发生有关,但不包括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其他方面,如营养不良。”所以从食品安全的定义发展的逻辑看,WHO是爷爷,CAC是爹,辈分最小的是ISO22000。在组织行政管辖权看,CAC也从属于WHO(40%管辖权,另外60%属于FAO)。

仔细阅读ISO22000第三节“术语和定义”部分会发现,大多术语的定义都如同上述“食品安全”一样,与另一个术语相互关联,如提到食品安全要与食品安全危害有关,食品安全危害的定义是:“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的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在这个定义下面也有注解,指明“食品安全危害包括过敏原”和“对饲料和食品的间接操作(如包装材料、清洁剂等的生产者)而言,相关食品安全危害是指按所提供产品和(或)服务的预期用途,可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食品中,并由此可能造成人类不良健康后果的因素。”

定义虽然艰深晦涩,但将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危害内涵,尤其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讲明白了。做生产食品的经营者,要研究如何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这种伤害往往是即时发生的,如;致病菌造成腹泻、硬物造成牙齿伤害、玻璃划伤口腔等)。对生产食品辅助材料的经营者,需要研究如何避免食品安全危害转移到食品中。

小时候曾经有一次开罐头,由于没有设计开罐头的简易方式(如;钥匙式或拉盖式),我一着急就用改锥在罐头盒上打了几个眼,然后用手就扳,当时右手中指的指肚差点整个被划掉,现在还能看到一条长长的疤痕。那这种伤害是否算食品安全问题吗?还有一次吃小包装山核桃时,因为核桃皮没有去净,而将一颗半残的牙彻底毁掉,这种伤害是否算是食品安全问题吗?

现实社会中有许多食品安全问题都不能完全用定义来解释,但作为食品经营者一定清楚自己永远是安全食品的生产者和守护者。否则,任何定义和标准都没有意义。

******************************

马东的博客

http://madong910310.blog.163.com/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1024/107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