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江西三百多名退伍志愿兵省政府集会 与特警冲突

 民生观察获悉,10月30日,江西省约350多名,军转志愿兵和退伍的参战人员,聚集省政府大院门口,集体上访,当局出动特警、民警、交警拉出警界线维护秩序,其中警察与退役军人发生过肢体冲突,但因双方都保持了克制,冲突很快平熄了,详细情况我们正在进一步了解。

    
    
    据悉,自全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兵役制问题的决定》,暨国发[1978]75号文件之后,每年都有一批优秀超义务服役期的老兵改为志愿兵,这些志愿兵随着军队武器装备的不断提升,随着军队干部编制制度的深化改革,他们既成了部队业务技术骨干力量,又成了基层一线"士兵"的直接带头人和管理者,也为军队走"精兵"之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这些志愿兵虽然在部队享受到了与干部相近的待遇,但是许多在80、90年代转业到地方的志愿兵没有得到相应合理的待遇,无形中使这些志愿兵转业到地方后生活得苦不堪言.而给这个群体带来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1、家庭本身负担包袱重.多数志愿兵是从农村入伍的,家境比较贫困,转业到城镇,分配了一个固定性工作,好比跳出了(龙门)农民,全家老幼都随之进城镇来打临工,摆摆地摊做小生意,无形中将农村原承包的责任田和地都交还给了农村。如今,志愿兵下岗失业,失去了有固定收入的工作,而且城镇品位不断在提升,怕影响市容不许摆地摊,做小生意。开店又无本钱,打工年龄偏大,回乡无田地可种,拖家带口变成了"不农不工"的社会游民和无住房、无固定经济收入的"双困户"。
    
     2、军转志愿兵没有得到政府合理扶助。随着改革改制不断的深入,一些地方性的老企业逐步停产、停业、关闭改制。80、90年代转业的志愿兵大多都分配在这些企业,如今均都下岗失业。而安置在同一个企业的军转干部和作战人员,政府都给予了生活困难补助。尤其是军转干部,江西省有关部门三番五次提出提高他们的生活补助费,07年赣人府字65号文件就是专门为军转干部下发的,按这个文件军转连排在岗和下岗干部的工资由政府补齐到1133元;08年又调至1550 元。志愿兵作为在部队享受与干部相近待遇的群体,政府没有给军转志愿兵一丝一毫的生活困难上的扶助政策及再就业的优惠条件,甚至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
    
     3、军转志愿兵到地方时的身体状况不佳。志愿兵在部队都干了十几年,有的时间更长,因部队军事生活特殊,十几年下来,最强壮的小伙子也因积劳成疾,有的患上了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老损、胃炎等多种疾病,变成了身体亚健康的中年人,回到了地方如失去固定性的工作,外出打工是无人聘用的。
    
     4、特定的时代环境给早期志愿兵设定了诸多不公平的特定条件。
    
     ① 早期的志愿兵都是特殊年代入伍的,当时多数人员是部队的干部苗子,只因后来部队要推行干部年轻化、知识化、把这些苗子拒之门外,尽管这些人群有的代理连长、排长、司务长、技师等职务,但因为他们的身份是个兵始终不能转为干部编制。又因这些人思想好、能吃苦、军事技术过硬,部队一留再留,最终改为了志愿兵。
    
     ② 早期要当满6年义务兵,才能改为志愿兵(6年义务兵的津贴费的总和相当于现行士官一个月的工资),现行只需当满二年义务兵就可改为士官,这里面的收入差是多少?
    
     ③ 早期志愿兵转业费只有几百元,最多只有几千元,现行的士官转业费是6-7万元,有的更多。
    
     ④ 早期志愿兵转业时大多数是安置在县、市级的地方性企业,当时这些企业债务重、人员多、包袱大、奖金福利差、无住房。改革开放首当其冲下岗失业。现行士官都安置在行政、事业单位及央企、省企,奖金多、福利好、工资高、有住房,无下岗、失业的风险,即使是下岗失业他们的补偿都要比地方性企业要高出5到6倍。
    
     ⑤现行2年复员的城镇义务兵都安置到了事业单位、央企、省企或垄断性企业工作。他们的工资都是早期转业志愿兵的好几倍。在人群中生活,这些老志愿兵显的十分尴尬。如江西彭泽县有个志愿兵当兵十五年,立了五次三等功,2003年因企业改制买断了工龄(含军龄),领到了一万多元买断工龄(含军龄)的补偿费(相当一个公务员一年领到的福利费),年近半百的他一夜之间成了既无田种、又无工作的社会闲散游民,拖家带口无计可施,购买了一辆报废了的三轮摩托车搞运输,因不符合安全行车要求,被交通、交警等部门经常赶得东躲西藏,但为了生存,他还是象"过街老鼠"一样打拼,搞点生存费,一个十五年军龄、五次三等功的荣立者,职业性军人,遭到了如此悲惨的下场,谁能说这不是尴尬的局面呢?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民生观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1101/108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