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民俗风情 > 正文

巴基斯坦最大的商业港口城市---卡拉奇



  


  今天行走40国要带博友去大上海看一看,不过这个大上海不在中国,而是在南亚,它就是的巴基斯坦最大的商业港口城市---卡拉奇。

  


  房东希拉希自豪地称自己的城市是大上海,不过卡拉奇与上海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从住地卡拉奇西郊的keamari town打车进城,延途要经过阿拉伯海边的港口。看到有许多集装箱排列在这里。

  


  卡拉奇是信德省省会,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和军港。位于印度河三角洲西北侧,南濒阿拉伯海。地势平坦,四周环绕许多沙洲、岛屿,市内有两条季节河流过,拥有天然良港,年吞吐量达1000万吨以上。它不仅是旁遮普所产农产品的主要输出港,从印度独立后更因机械产品的输入而盛极一时,也充当内陆邻国阿富汗的贸易港。

  


  卡拉奇的公路通往内地及伊朗等中东国家,也是全国铁路、航空网的中心,联系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这些交通和港口优势与中国的上海都很相似。因此80 年代,卡拉奇与中国的上海结为友好城市。

  


  同上海一样,18世纪初卡拉奇也是一个小渔村。1842年英军占领后由于1854年港口开发和1841年铁路兴建而成为印度河流域的门户,印度内陆棉花、小麦等农作物由此输往英国。1891--1941年,人口由9.8万增至36万。

  


  巴基斯坦独立后,1947--1959年,卡拉奇曾是巴基斯坦的首都。1959年迁都至拉瓦尔品第。1967年再次迁至伊斯兰堡,但仍有一批政府机构留驻卡拉奇,几十年来其政治地位始终不降。

  


  行走40国进城后就开始了老街老巷的急行军。因为,希拉希不希望我走得太慢,被外国人并不多的当地人注意,他说那样会有危险。老街上人很多,这个城市共有 1100万人口,同上海一样是全国第一大城市。

  


  20 世纪之后,卡拉奇日益繁荣,至1972年人口又增300多万。人口的迅速膨胀,来源于因印巴分治,印度逃出的回教徒的大批涌入。这些印度新移民的涌入也是日后卡拉奇派别林立,冲突不断,恐怖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

  


  上海浦东新区的高楼和浦西的石库房子形成鲜明对比,卡拉奇也一样,是由新城和旧城组成的特大城市。我的行走是从旧城开始的。

  


  卡拉奇的市区面积591平方公里,总面积1448平方公里。现代和古代文化在这里完美结合。古城破旧狭窄,有不少巧手的工匠运用传承的古老技艺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

  


  这里是全国的工商业、贸易和金融中心,也是往来东南亚和中东、非洲、欧洲的国际航空站。

  


  来到一个银行,希拉希示意我停下。

  


  他拿出100(10元人民币)元巴基斯坦纸币,让行走40国看上面的字。

  


  然后再看建筑上面的字。原来这里就是发行货币的巴基斯坦国家银行。它设立在卡拉奇,说明卡拉奇虽然不是首都,但是却是巴基斯坦的金融中心。

  


  走到一个音乐厅的时候,希拉希让我停下来看大厦上的画。

  


  就是这幅。我没有明白什么意思。

  


  这个弹琴的人的打扮有点像拉登。

  


  这两个打鼓和吹笛子的人的打扮也明显不同。

  


  这个穿的有点像俄罗斯,或者新疆的服装。原来,这是巴基斯坦的4大主要民族。

  


  不过,比起上海,卡拉奇虽然在外贸方面很国际化,但是城市管理却有很大的差距。

  


  很多人会认为,就像印度的孟买也愿意与中国的上海比较一样,其实巴基斯坦的卡拉奇与上海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不管外国人怎么说,巴基斯坦人仍然愿意说卡拉奇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大上海。

  


  巴基斯坦有1亿4千万人口,许多乡下人带着对城市的向往来到卡拉奇这个最大的都市谋生。

  


  他们就像中国的民工,最后的目的就是在都市里长住下来。

  


  为了生活,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谋生手段。

  


  未成年人在街头擦皮鞋挣钱。

  


  没有生活能力的老年人就乞讨。

  


  这个比较专业,摆地摊儿,只卖遥控器。

  


  占道经营,在卡拉奇没有人管,因为老百姓真的不容易。

  


  这个大哥用中文招呼我,过来给他拍照。

  


  原来他卖的都是中国货!

  


  希拉希带我来到一个清真寺前。

  


  它的名字是new memon masjid,是这一带最大的清真寺。

  


  门口有一个卖帽子的小摊。

  


  摊主是一个少年,他热情地向我推销。

  


  他的爸爸在旁边做模特,试戴给我看。

  


  入乡随俗,行走40国也来穆斯林一把。

  


  100多元,也就是10元人民币,我最后听从希拉希的建议,买了这顶。戴着可以冒充当地人,减少危险。

  


  进入清真寺。

  


  入口是一个小净池。

  


  拖鞋是巴基斯坦人的主要装束,进清真寺要先将脚上的灰尘洗干净。

  


  这是做礼拜不能少的环节。

  


  行走40国当然也不能例外了?!

  


  清真寺很大,由两个塔和三个“洋葱头”组成。

  


  卡拉奇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组成的城市。因此在城市里可以看到不同的宗教建筑。

  


  这个哥特风格的教堂就是基督教的代表建筑。

  


  现代化的建筑在卡拉奇也越来越多。

  


  这个广场上有一个世界地图。

  


  在全世界的金融股市中,卡拉奇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条街全部是卖彩券的,不过大中午的,天热逛街的少,买的人也少。

  


  行走40国一路都是在白晃晃的阳光下行走,也很难找到有空调的冷饮店,浑身已经被40度的高温焗得湿透了,买一杯街边的冷饮休息一下。

  


  虽然在卡拉奇逛街很热,但是与这位建筑油漆工相比,行走40国就不算很辛苦了。

  


  看看小伙子这密不透风的装束,就觉得自己还是幸福的了,虽然出了很多汗。

  


  像上海一样,卡拉奇也有很多这样的殖民时代留下来的洋楼,现在也都在修旧如旧。

  


  这样的庭院建筑如果在上海,我想应该是相当值钱的吧。

  


  卡拉奇的治安问题全球知名。警察局也设在最显眼的位置,方便处理恐怖事件。

  


  总体来讲,卡拉奇的城市卫生和管理都没有办法和中国的上海比较。但是有一样设施是比上海要漂亮的。

  


  这就是卡拉奇的公共汽车。

  


  无论城市怎样脏乱,也要把汽车打扮得花枝招展。

  


  行走40国想:如果没有了花花绿绿的公共汽车,卡拉奇也就不成为卡拉奇了

责任编辑: 王笃若  来源:新浪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0/0328/16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