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专访季羡林之子:揭开真相无损父亲伟大



     人物周刊:你朋友说你写这本书是一种心理治疗,写书时内心有过斗争吗?

    
     季承:念头很早就有了。我就想讲一讲我们家里的故事,外头流传的东西都是很正面的,大家看到的,和内部的实情可能不完全一样。4年以前我开始动笔,那时候我们父子还没和解,老人年纪很大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不行了,我都没期望我们还能相见,还能和解。
    
     人物周刊:你心中有委屈?
    
     季承:我当然很不平。一是父亲对我的态度,让我委屈。我觉得我这个人是很孝顺的,对父母,对老一辈,对家庭都尽心尽力。为何父亲最后这样对待我?另一个就是,对有些旁人在我们家制造隔阂,我很不满意。这些人原来对我挺好的,后来一下子变了。我也在想他们为什么变了,就想把我知道的一些情况向社会公布一下,让读者们了解。
    
     人物周刊:你和季先生后来和解了,为什么还要拿出书稿来?亲友什么意见?
    
     季承:事先给一些亲属、朋友看过,他们都是很同意的,觉得我说的是真话,没有编造。不过他们也有顾虑,说你这样讲,读者不易接受,可能挨骂。我说这没关系,不怕暂时有些误解,时间稍微长一点大家就心平气和了。而且我讲的东西不会影响大众对他的看法。我父亲好的一方面、受社会尊重的一方面,这个是不能改变的。
    
     人物周刊:你写自己的父亲也没有遮拦。为什么你能毫无顾忌地道出真相和秘密?
    
     季承:我觉得读者应该习惯,伟大人物有他的伟大之处,这没问题。但让读者知道一些别的真实情况,并不见得有损于什么,把这些都盖着,我觉得没什么道理。
    
     人物周刊:你们父子13年不见面,这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亲人之间,何至于此?
    
     季承:这是事实。有些读者说,13年你见不到你父亲,你太无能了。我们不能相见,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人阻隔。301医院是军队医院,有战士站岗的,不是说你混就能混进去的。当然我要是想想办法找找人,也不是进不去。但是我父亲在当时对我的态度还没变,不愿意见我,旁边的人都在说我的坏话,甚至说我和小马要毒死他,以至于他的饭菜一度都要别人先尝一下,他才能吃。我父亲当时不光对我持怀疑的态度,对所有的亲属都不信任了。他身边的人给他制造了一个印象,你的亲人都不喜欢你了,都不理你了,都不来看你了,因此,他对亲人、血缘关系都丧失信心了。
    
     人物周刊:从书里看,你们父子之间始终不是特别亲密,这也是造成你们冷战13年的一大原因。
    
     季承:对,两个人都是意气(用事)。在他住进医院之前,我其实还经常回学校去看他,但都不进门,站在门口跟秘书问问他的情况。秘书不告诉我父亲我去过了,她要是跟他说一声,“你儿子来了,就在门口,你是不是让他进来,你们俩谈谈?”我们不就可以聊聊了?没有,我和她谈完之后她不讲,甚至还讲一些其他的话,然后就造成更深的隔阂。
    
     原来我跟那个秘书关系还可以的,我父亲病情严重要住院,她也同我商量,301医院还是我介绍去的。结果后来那样封锁我们。一直到我们和解,我进了医院,我父亲心里的疙瘩都没解开。还是我父亲的护工告诉我,“你父亲心里还有疙瘩,你去跟他说说吧。”我说什么疙瘩?她说,“有人说你和你媳妇要毒死他。”
    
     “父亲在家庭生活中刚及格”
    
     人物周刊:季先生去世之后,你看了很多他的日记和未发表的文章,对他的了解和感情发生变化了吗?
    
     季承:是。我最近看到一篇短文《最后的抚摸》,写我母亲住院时他去医院探望,我母亲睡着了,他摩挲老伴的手。这件事过去我就不知道,我的第一感觉是你还摸过妈妈的手?不可能!不过我估计这也是他惟一一次。
    
     那天有个朋友问我,他说你父亲1946年回来,跟你母亲就一直分居?我说是,那时候他们才30几岁……后来我祖母和母亲从山东搬到北京来,他们也不住在一块。当时秘书给我父亲买了张双人床,我在场,很高兴。结果我父亲看了说,不要,退掉。重新换了两张单人床,他睡卧室,我妈妈就睡在客厅里。
    
     他们交流很少,没什么可说。我父亲脑子里全是他那些学问,对家里的事情,他不太关心,就是到点吃饭。即便到了比较关键的时候,像文化大革命,别说两个老太太(季承的母亲和叔祖母),我父亲都不懂为什么受那么大冲击,为什么闹成那个样子。我奶奶我妈就是保护我爸爸,让他睡好吃好,少受点罪。就这种观念,朴素得很。这也可以叫做亲情了,是不是?
    
     人物周刊:如果从季先生的角度看,他其实一直生活得很孤独。
    
     季承:是啊,很孤独。我父亲遵循了旧道德,离开心爱的人回到祖国,既不背叛,又不培植爱,3个人都痛苦。他的感情从不外露,我跟我姐都怕他,每次去看他,他都很严肃,我和姐姐每次去之前都得商量商量:今天说点什么。我父亲这个人,侠气是对外的,对家里很小气。无论感情,还是物质,他对亲人都吝于给予。
    
     人物周刊:如果不是作为儿子,只是作为一个男性,你会怎么评判他的感情世界?
    
     季承:这个我想不外乎两个抉择。一个就是忍下来,再一个就是抛弃掉。我父亲那代许多知识分子都遇到如何处置旧婚姻的问题,各种各样都有。有人把老妻扔在家里头了,出来和很多女性结合。也有的人对原配夫人很好啊,像梁实秋胡适,对原配夫人非常好。也有像鲁迅那样的……我宁愿我父亲当初就有个了断。
    
     人物周刊:你在书里分析季先生真情深藏、对人不信任跟小时候寄养在叔父家有关。你跟姐姐生长在父母不相爱的家庭,情感发育上是否也有影响?
    
     季承:我想对我们姐弟两个心理上肯定会有影响的。我是不会叫“爸爸”的,直到现在叫“爸爸”都很别扭,我姐姐也一样。后来跟父亲和解了我都不喊他。那个护工说,“你都不叫你爸爸呀?”我说叫什么,来了就算了。
    
     好在从小叔祖父、叔祖母对我们很好,我们不叫叔祖父叔祖母,一直叫爷爷奶奶,非常亲。我母亲对我们也是非常疼爱的。
    
     就是懂事后心里一直有个包袱,总觉得家里头不太融洽,老是想把它改变改变,努力很多,但收效比较少。1962年,困难时期刚过,政治气氛啊各个方面稍微缓和些,我跟姐姐找我父亲谈,把我奶奶和母亲从济南接来了,一家人从形式上算是团圆了。那对我们家还是有很大作用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要没有这两个老太太陪着我爸爸,我爸早就自杀了。
    
     人物周刊:季先生在文章里也很感念她们。
    
     季承:他是很感念她们的,写了很多文章。我后来看他一些短文和日记,他还是有触动的。但他这个人呢,就是长时间压抑自己的感情,所以甚至于在亲人离世这样的大事上他也不表露。我母亲死,我姐姐死,老祖(奶奶)死等等,我给他讲了以后,有时他不吭声,有时刚要跟他讲,他说我都知道,你甭说了。人老了,亲情就多一些了,对家人的态度有一些变化,但还是不如正常的家庭那个水平。我们家里头对我父亲的散文有一个阶段就不是很接受,特别是一些写我们家庭的散文,大家觉得你写的和你平时表现不太一致。我姐姐去世后,他也写了篇文章《哭婉如》,后来他知道姐姐对他有意见,就没有发表。
    
     人物周刊:如果要给父亲打一个分,你给他打多少分?
    
     季承:就看从哪个方面讲了,如果从事业来讲,他应该是得满分的,是吧?这是没问题的。但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作为一个男子来讲,他有很多的缺陷,很难打。是及格不及格的问题……
    
     人物周刊:能及格么?
    
     季承:就60分吧。
    
     人物周刊:你觉得他对名利看得透么?
    
     季承:他好名,给我100个会长我都戴上。
    
     人物周刊:那他干吗辞掉国学大师的帽子?
    
     季承:有人不是挖苦吗,说他是印度国学大师,怎么跑中国来了……他觉得有些吹捧过分了,想压一压过热的吹捧。这也能证明他好名但不被虚名所缚,并不以这个自居。对利他看得比较淡,但那只是对外,对家里头,有些过分,我们济南话说是“抠唆”,北京话就是“抠门儿”。真的。
    
     你不能宠着自己的孩子,让他完全站在你的肩膀上,但你要多少对家庭有些想法,对一家老小的生活有所安排。他没有。
    
     父亲的遗产也是包袱
    
     人物周刊:季先生去世后一年也发生不少事情,那些麻烦事都处理好了么?北大宿舍的盗窃案判了吗?
    
     季承:没有,好多事情都没完,我估计还得有相当的过程。现在这个案子为什么拖着呢?犯罪嫌疑人偷的这部分东西怎么估价比较困难。最近公安局请海淀物价局牵头,请了4个方面的专家,文物局、拍卖行、图书方面的专家,合议定价,提出一个意见来交给公安局。
    
     人物周刊:你有没有估算过季老留下来的东西能有多少钱?
    
     季承:这个很难估算。
    
     人物周刊:你害怕因为财产分割造成你和亲人之间新的矛盾吗?
    
     季承:有这个顾虑,但总的来说能处理好。我外甥有他的继承权,这没问题,我从不否认。但这个继承权怎么体现?一本书、一张画,分给他,还是分给我,还是都变现再分?这个事情具体怎么办很讨厌。
    
     人物周刊:你外甥跟你谈过么?
    
     季承:谈过。关于继承的问题,很早我们就谈过,这个我们不忌讳。他继承的其实是我姐姐应得的一份,我一点儿抵触情绪也没有,我姐姐对家庭的贡献也是很多的。但是具体哪些要捐献,哪些要拍卖,哪些要分配,现在我还拿不出一个办法来。
    
     人物周刊:你的子女都是什么态度?
    
     季承:我孩子都比较超脱,我儿子根本不管,我女儿说你们随便。外人可能觉得这笔财富有很大吸引力,其实我父亲这笔遗产,我背着很大的包袱,是个累赘。有人说直接捐掉不就得了吗?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另外我不能像我父亲那样,对家人不做任何安排,那也不正常。小孩的抚养、他们以后的生活总得考虑一下。走极端我想也没必要。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0/0524/167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