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民生 > 正文

不妙 龙头党媒开始讨论粮食供给安全

第一大报讨终于来论粮食供给安全了,共有5位专家一位匿名4位署名出来站台。我不得不说:我学会“听话听音”了,如果你们说不存在风险,那就是说,风险一定是很大了,离预警状态恐怕是不远了。

五驳人民日报:你的饭碗在谁手上

2012-12-27

中国第一大报,党报。今天发出第五个求证:“境外个别媒体揣测中国粮食安全“红线”松动,记者调查——我们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署名记者3位:杜海涛史鹏飞成慧。

“求证”不编号了,好像暗示系列要收尾了。这回的喧哗来自“境外个别媒体”;真相呢?像前四个真相一样,还是假的。

一、粮食安全“红线”松动了吗?【回应】粮食既有进口也有出口,今年主要粮食自给率仍稳定在95%以上

这个提携全文的第一题目,措辞就很怪:红线松动,指什么?是指下调粮食安全水准,从自给率95%,降到90%或者更低了?还是指95%没保住、掉到红线以下了?通观全文,答案既是1,也是2.

中国第一大报,讨论天下第一大问题,题目如此之怪、内容如此含糊,题目和内容有大量“不交集”,那记者的饭碗是谁给的?中国第一大报,在天下第一大问题上,竟会借助一位助理研究员魏亮的两张嘴皮,来玩偷换主题和偷换概念。中国进口大豆2012年估计超过了5600万吨,达6000万吨,已相当于全部国内生产的农产品10%以上了,还什么“我国粮食自给率维持在90%以上,谷物自给率维持在95%以上”;第一个“90%以上”现在还有吗?加上第二个不真实的95%,魏亮玩了一个用“谷物”自给的感念,替换“粮食”自给概念的游戏,他胆子很大!

把大豆当作非粮食的油料作物,把大豆从粮食的概念中“切割”出去,该有多么愚蠢,十二年前,死乞白赖要加入WTO那时候,中国有关人士、有关部门,就曾这样自欺欺人地自慰:没有放弃“谷物”嚒,只放了大豆,不要紧,就是这样轻率地打开了中国农产品大门,然后呢,就一路下坡一败涂地了。

到了今天,第一大报讨终于来论粮食供给安全了,3个记者不够用,匪夷所思搞来一个助理研究员,出面给“切割大豆”颁发合法证章来了!我该如何理解呢:是谁允许一个助理研究员在人民日报上这样说话?第一题,答案768个字:不存在风险。第一大报,你们也搞这么低级的自欺欺人?切割大豆的那种愚蠢正在把我国农业推向完败之路,你们还想跟着蠢?究竟要蠢到哪一天?

共有5位专家一位匿名4位署名出来站台。我不得不说:我学会“听话听音”了,如果你们说不存在风险,那就是说,风险一定是很大了,离预警状态恐怕是不远了。

引用:【将我国粮食自给率维持在90%以上,谷物自给率维持在95%以上,主要粮食产品基本自给仍是必要的。当前我国粮食自给程度仍符合以上指标,不存在风险。】

第二个问题:进口增加是粮食不够吃了吗?【回应】不是为了满足口粮需求,而是工业、饲料用粮等多样化消费需求;还与国际市场粮价走低有关。

本节中提到,酿酒和饲养动物消耗很多粮食,这是通例或者常识,就像“简称条例”一样,放在这里占版面,更像是一个回避问题的手法;“国际粮价走低”,是一个明目张胆的谎言,紧接着在下面的陈述中,这个谎言被3位记者3位专家自己撕扯得稀巴烂。还是助理研究员魏亮初生牛犊不怕虎,敢说话:“二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粮食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起大落。为避险,我国部分粮食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国际采购。而在国际市场上,又以中国购粮作为炒作、煽动价格上涨的理由。于是形成了越买越涨、越涨越买,最终进口了不少粮食的局面”。

我又无语了。价格到底是低了,还是高了?中国买粮食,到底是买便宜了,还是买贵了?3位记者3位专家,你们的饭碗是谁给的?是不是必须拿普通人当傻瓜,才能当专家?

三、如何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回应】需要利用国际市场,但保持适度规模;关键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瞧瞧人民日报自己说的话:“虽然目前粮食自给率依然保持在95%以上,但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供应问题是重中之重,必须未雨绸缪。”

其实并没有人要抽你,你咋就一抽二抽自抽不停手呢?中国粮食自给率“依然保持在95%以上”?上面不是刚刚说明白,连90%都没有了吗?说谷物的95%?连这都难说了啊!中国这样的第一人口大国,在粮食上出问题只要有0.1%,世界市场都会动荡的,5%那么大的一块,怎么能轻描淡写地就玩没了呢?知道中国的5%是个什么分量的事件吗?3位记者,你们的饭碗里可还有稀粥?

“如何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这么大的问题,546个字讲完。还是魏亮这头牛犊敢开牙,他给我们开了一付4味药的方子:

1.将外资控制的粮食产、购、配、销限制在政府能够调控、管理的范围内。

2.积极审慎发展农业科技,加强粮食价格的监测预警,防范国际价格大幅震荡传导引致我国粮价起伏甚至输入型通胀的产生。

3.粮食安全说到底是要提高产量。这就需要产、储、销密切配合,尤其是要保障农民生产、自储、代储和销售的积极性。

4.加强对国际粮食安全的监管权,中国一定要自主。

我告诉你魏亮,不管你是哪个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胡说八道也得有边,不能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1.“外资控制的粮食产供销”,你想限制在中共政府能调控的范围内,你是做梦。你说的外资,别当我们不知道,不就是四大粮商ABCD么,个个富可敌国,全球60亿人口80%的粮食市场在它们手里;四家一拉手,中共政府还想限制、还想调控?你有何德何能,敢说你知道怎么限制怎么调控?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其前身可参考现代历史上的东印度公司,今天它要谁死谁就活不成,你却要调控人家,你还要给人家划出一个接受管理的范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2.加强粮食价格的监测预警。什么叫加强?怎么预警?农业科技,和加强粮食价格的检测预警,是一回事吗?你自己不是说,中国今年在国际市场上遭坑蒙拐骗,“在国际市场上,又以中国购粮作为炒作、煽动价格上涨的理由”,“越买越涨、越涨越买,最终进口了不少粮食的局面”,这不就是“输入型通胀”的通道吗?你是不是要说,中国越买越涨、越涨越买的事,不能干了?这样说才像话,知道吗?

3.“粮食安全说到底是要提高产量”,50%和主题有交集了,为此仅仅需要“产、储、销密切配合”?这是谁跟谁、哪儿和哪儿?保障农民的积极性,生产积极性、自储积极性、代储和销售的积极性,是一回事吗?一扯到积极性,就是一个事?我又要无语了。农民不愿意种地是普遍现象,为什么呢?怎么去“保障”?这事你说不了,那你就别“开牙”;“农民销售的积极性”,是个什么事?改革开放之初就有多人正确地提出,让农民参与到农产品流通中来,是农村改革的十字路口;可是这十字路口一站就是30多年,再拖拖就半个世纪了,死活也走不过去——你有什么高招来“保障”农民走过十字路口、获得销售的积极性?财富分配通过流通实现,这是最肥的聚宝盆,除非农民能组织起来、能形成抗衡流通垄断利益集团的强大实力,是永远也不要想“染指”流通的;上嘴皮擦擦下嘴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4.魏亮的第四味药更离谱:“加强对国际粮食安全的监管权,中国一定要自主”。国际粮食安全是什么?也许是人人有饭吃?这事是个监管的事吗?中国连自己的粮食安全都颤颤巍巍的了,你一跳半天高,要监管国际粮食安全?还有一个监管权?我怎么就从来没听说中国对国际粮食安全有什么监管权呢?不是跨国公司在管市场管销售吗?市场不是全球化了吗?“中国一定要自主”,在自己的粮食安全上中国当然、必须也只能自主,但不是说国际粮食安全监管权的自主吧,魏亮助理研究员?

这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求证”,问题当然不是魏亮一个人的,管报道的还有3位人民日报记者,管版面的还有人民日报编辑,你们背后还有上级。把个重大问题的“求证”搞成这样,实在太丢人了吧。一个比人民日报小一大半的报纸,也不能把吃饭这第一大问题讨论得这样差劲。我是真的无语了。

中国农业自给率,实实在在地说,已经不足90%。在危险面前,缩头没有用。问题不解决会积累、系统状态会越来越糟糕,而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内部矛盾不断累积的压力。

干农业,不能偷懒。水肥土种密保管工,一个也不能少。一味地投机取巧,早晚会遭报应的。

此求证系列从转基因开始,终结的时候,转基因莫名其妙地缩头了。人民日报始终没有敢像李家洋那样疯狂,说转基因技术是中国农业的唯一道路、转基因主粮的事必须干,是吧?策划的初衷改变了吗?只有你们自己知道。

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太大了,你们这样搞系列,搞的再长也难以说清,但是再难的问题也有归宿点,你们还是先想想这里:你们自己的饭碗,在谁的手上?

来源:顾秀林的博客

 


人民日报原文: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2-12/26/nw.D110000renmrb_20121226_7-04.htm

境外个别媒体揣测中国粮食安全“红线”松动,记者调查——我们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

本报记者杜海涛史鹏飞成慧《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6日04版)

五驳人民日报:你的饭碗在谁手上

  近5年我国谷物进口量占粮食总产量比率
  制图:宋嵩

近日,有国外媒体报道称,中国正在狂热地购买粮食,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的政策“红线”或许已开始松动,中国农业面临更大压力。在粮食九连增的背景下,我国粮食进口量为何会增加?中国粮食自给率有没有突破“红线”?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粮食安全“红线”松动了吗?

【回应】粮食既有进口也有出口,今年主要粮食自给率仍稳定在95%以上

“尽管我国粮食实现九连增,但是粮食进口量确实也在增加,主要原因还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的比例在不断提升。”12月25日,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记者查阅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发现,今年1—11月,我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达134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00.7%。但从近几年来看,粮食进口数量有增有减。2010年,我国进口谷物及谷物粉571万吨,比上年增长81.2%。而2011年谷物及谷物粉进口略有下降,当年进口545万吨,比上年减少4.6%。

今年进口大幅增加是否意味着我国放松粮食自给率要求,粮食安全存在隐忧?

对此说法,国家粮食局的一位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把粮食高自给率作为重要目标。根据2008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我国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

毕美家介绍说,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58957万吨,同比增长3.2%。就进口总量来看,玉米、小麦、大米这三种粮食的进口量占国内生产量的比重不足2%。我们完全有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总量基本平衡。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指出,中国承诺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在粮食国际贸易上成为一个稳定性、建设性的力量。中国的这一承诺使得40多个已经丧失了粮食安全和食物主权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近10亿的饥饿人群,不因中国的粮食进口政策而面临灾难性影响。

记者查阅计算了近5年来我国粮食进口与生产数据发现,2008年至2012年前11月,谷物及谷物粉进口量占国内生产量的比重分别为0.30%、0.59%、1.05%、0.95%、2.28%。也就是说,今年主要粮食自给率仍稳定在95%以上。此外,记者还发现,虽然近年来粮食进口增加,但每年仍有粮食出口。就在今年前11月,我国出口了大米、玉米51万多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魏亮表示,作为粮食和人口的双重大国,将我国粮食自给率维持在90%以上,谷物自给率维持在95%以上,主要粮食产品基本自给仍是必要的。当前我国粮食自给程度仍符合以上指标,不存在风险。

进口增加是粮食不够吃了吗?

【回应】不是为了满足口粮需求,而是工业、饲料用粮等多样化消费需求;还与国际市场粮价走低有关

分析粮食进口量增加的原因,毕美家认为,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一些高端优质的大米、优质强筋弱筋的小麦需要适量进口作为调剂。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作物、工业原料,随着养殖业、深加工等消费领域的迅速发展,供求关系也趋紧,需要适量进口。“以酿酒业为例,酿一斤好酒约需5斤粮食,这无疑也增加了粮食市场需求。”

南京财经大学校长、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徐从才认为,今年谷物及谷物粉进口增速较快与国际市场粮价走低也有一定关系。今年上半年,国际市场谷物的价格相对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进口。今年越南、印度等国大米在我国南方粮食主产区已很常见,不少加工企业和经销商也开始用进口米做当地米的配米。

“根据肉类与粮食的转化比例,每生产一斤肉蛋奶,需要几斤甚至十几斤的粮食。如此,玉米、豆粕等饲料粮油产品需求量成倍上升。”魏亮说,另外两方面因素也导致我国粮食进口增加。一是之前进口基数小,所以一旦提高进口数量,从比例上看就显得更高。如玉米等饲料粮食产品,此前基本自给,如今开始进口,进口量就显得增速快,但我国水稻、小麦等主粮仍基本保持自给自足。二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粮食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起大落。为避险,我国部分粮食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国际采购。而在国际市场上,又以中国购粮作为炒作、煽动价格上涨的理由。于是形成了越买越涨、越涨越买,最终进口了不少粮食的局面。

魏亮指出,总体来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蛋白质需求增大,我国粮食进口尤其是饲料相关粮油产品进口增长仍然是个长期趋势,由此造成的粮食缺口需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国际市场两个方面来弥补,不可偏废。

如何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回应】需要利用国际市场,但保持适度规模;关键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虽然目前粮食自给率依然保持在95%以上,但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供应问题是重中之重,必须未雨绸缪。

徐从才建议,需进一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适当改变补贴制度。比如,变按亩补贴为按收获量补贴,更为直接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并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减税等手段降低种植成本。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比如,这些年东北地区粮食连年丰收,传统的“南粮北运”已经被“北粮南运”所取代,而粮仓未能随之进行有效调整,造成流通环节多,物流成本高。今后,需要合理调整粮仓布局,实现产区、销区和中转地粮食物流有效衔接,进而降低物流成本,稳定粮价。

周立指出,由于粮食的特殊社会属性,是生存必需品、战略品和国家公共物品,需要在具有消费刚性的口粮上自给自足,在具有消费弹性的饲料、榨油等用粮上综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但保持适度规模。

魏亮认为,国家维护粮食安全的重点应放在如下方面:一是将外资控制的粮食产、购、配、销限制在政府能够调控、管理的范围内。二是积极审慎发展农业科技,加强粮食价格的监测预警,防范国际价格大幅震荡传导引致我国粮价起伏甚至输入型通胀的产生。三是粮食安全说到底是要提高产量。这就需要产、储、销密切配合,尤其是要保障农民生产、自储、代储和销售的积极性。四是加强对国际粮食安全的监管权,中国一定要自主。

本期栏目统筹:罗彦李浩燃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2/1227/275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