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胡少江评论:李克强的行政改革困难重重

从担任政治局常委、候任总理的时候起,国务院机构的改革以及各级行政机构的改革便一直是李克强关注的重点。在担任总理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甚至用了“壮士断腕”之类的豪言壮语来表明推行行政机构改革的决心。随后,他又在众多的场合表示了要与既得利益集团进行较量的立场,也多次将“改革红利”作为中国下一步增长的重要源泉。

十八大已经过去七个月了,李克强的改革进展如何?“改革红利”是否已经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真实的积极变化?看来答案并不乐观。新政府成立之际,李克强推出了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这个方案基本上延续了过去历届总理上任后对政府机构设置进行一些修修补补的做法,算不上是一个向现有利益格局进行真正挑战的改革,也没有对中国国家机关的运作带来什么明显的变化。

例如,撤消铁道部,将铁道部的原有职能分别划入新组建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和交通运输部属下的国家铁路局,这被看作是国家机构改革中的重头戏。但是,这个所谓的改革除了将铁道部的权力作了简单的分解和重新排列之外,并没有什么本质变化。中国铁路总公司依旧是国有的垄断机构,虽然它变成了所谓的“企业单位”,但是它的国家权力化身的身份没有任何变化,它在中国铁路发展中的垄断地位也没有丝毫的改变。

在国家经济事务中权力极大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历来被称作是小国务院。基本上总揽了国务院制定经济政策、审批重大建设项目、分配国家项目建设资金、控制市场准入和价格等经济管理的行政权力。在这次的国家机构改革中,这个机构的权力依然如故,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各省市自治区依然不断地派人到国家发改委“烧香拜佛”,要项目、要资金。

至于地方政府,在推行机构改革的大标题下也纷纷作了一些小文章,主要是模仿中央机构的变化,对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进行了一些小修小补。同时也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进行了所谓的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工作。其实这些都算不上是真正改革。这些机构设置的变化,在中国建政后的六十年里曾经重复过多次,了无新意;更重要的是,无论怎样变,各级政府和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仆地位”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李克强的改革难以取得真正的进展当然不是李克强个人的责任,这是中国现行的政治、社会、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中国的改革、尤其是那些倾向于限制政府权力的改革,无法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度化、法律化。因此政府始终处于决定的地位。今天的政府可能作为权宜之际下放一些权力,但是当感觉到需要的时候,它随时可能将下放了的权力收回,甚至控制得更紧。

中国的改革无法形成一种“不可逆”的力量,一股受到法律保障的过程,而始终是受政府摆布的过程,这是因为中国的执政集团不愿意真正地让自己的权力受到制约,而且中国也没有真正有效制约统治集团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共产党是不会让他人来分享自己的政治权利,因此始终要保持最终的决策权。在这种制度下,任何向“把政府的权力关进笼子”的行政改革是无法取得真正成功的。(自由亚洲电台)

责任编辑: 刘诗雨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3/0615/312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