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存照 > 正文

逐一揭穿《家居》毛“简朴”的谎言 真相叫人惊叹

—毛泽东真的生活“简朴”吗?

作者:

(《毛泽东家居》质疑之四)

本文主要质疑《毛泽东家居》(以下简称《家居》)有关其日常生活"用"的部分。此处的"用"既指用品,也指用度(家庭收支)。笔者认为,该书对毛家之"用"的描述,除了把本来简单清晰的事儿搅得一塌糊涂外,还为了达到"阿腴颂圣"的目的曲解事实,拚命维护毛泽东生活"简朴"的神话。

一、毛泽东用竹筷子反映了他的"平民本色和远离贵族化的倾向"吗?

《家居》说:

毛泽东吃饭爱用筷子,这一方面是出于节俭,另一方面,不能不说也是他早年在韶山形成的对竹筷子的感情使然,在用筷子方面体现着他一生的平民本色和远离贵族化的倾向(第171页)。

毛泽东用竹筷子的故事流传很广。比较典型的是一个名叫张承永的人,虽然不远万里去了罪恶的"西方反动势力"聚居地美国,从此没有"抗拆迁"和"吸雾霾"之虞,心中却抑制不住对伟大领袖的热爱,编了一个《乾坤段子:九十九个毛主席的故事》。其中第34个故事《毛泽东与象牙筷子》是这样讲的:

国人就食,传统用筷。然于其使用,却有天壤之别。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王公贵族多用精美绝伦的金银筷、象牙筷,平民百姓只能使用普通材质的竹、木筷。金筷、银筷,象牙筷,囿于传统,在新中国仍未消失。以毛泽东的身份地位,完全有条件使用。然其一生,反对任何生活上的特殊化,拒绝任何形式的感官享受。所谓"甘心做平民,不愿当天子。"

1949年9月,毛泽东入住北平不久,饮食依如战争年代,然因应酬增多,时常要陪客吃饭。一天,他突然吩咐卫士:"今天我要在家招待客人,是国民党起义将领。中午就在这里吃饭,你们准备一下。"毛泽东留客吃饭极少,更少亲嘱工作人员。随后,中办主任杨尚昆来给卫士布置任务,让李家骥通知厨房多加几个莱,招待科帮助搞好一点,并说:"你到招待科弄些好点的餐具来。"李家骥摇头摆手:"主任,主席反对摆阔呢!"杨尚昆知道毛家餐具难登大雅之堂,现有竹筷霉变发黑,洗之不净,便解释说:"这次例外么,不然人家会笑话我们的。"李家骥深知主席习惯,自感为难,便跑到卫士长李银桥处汇报。李沉思片刻,说:"既然杨主任这么安排,我们还是服从吧!"便与李到招待科借来一套新碗和象牙筷。

饭前,毛泽东突然光临东房餐厅,似特意来检查。见餐厅布置得井然有序,微微点头。但桌上的象牙筷,飞扑入眼,便立时脸色一沉,大声道:"谁让你们摆象牙筷?赶快给我拿下去!"毛泽东进房时,李家骥心理便七上八下,见其果然生气,只得硬着头皮解释,说是从招待科借来的……毛泽东不等说完,大声断言:"我叫你撤你就撤!"说罢,拂袖而去。

事后,毛泽东重申:"今后不管来客是谁,都要讲节约,不能摆阔气,不能大吃大喝。而且,今后无论是待客还是自家吃饭,都一律用竹筷!"

毛泽东喜用竹筷,厌恶象牙筷,且旗帜鲜明表示过立场。然其中原因大家不甚了解。一次,李银桥与毛泽东闲聊,又扯起用筷的事,说:"毛竹筷容易长霉,主席平时使用的竹筷就长霉,黑兮兮的,很难看。若用象牙筷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毛泽东听罢,似是唤起无限心事,缓缓说道:"我从小到大都是用毛竹筷子,已经习惯了。"并说起过筷子的好处:"第一,筷子经济。不用花多少钱就可以买到,不愿意买么还可以用一根树枝或竹子修一下就是一双筷子。筷子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精神。第二,筷子大众化。中国老百姓吃饭都用筷子,而且连日本人也用筷子。第三,轻便好带,不怕丢失,不怕被盗。有这么多的益处,你们说是不是筷子好?"又一语双关补道:"象牙筷么,那是有钱人用的,太贵重了,我毛泽东拿不起!"

假如故事至此结束,确实令人感动。问题在于张承永的故事只讲了一半。他把结尾砍掉了。为什么?笔者续上故事结尾,大家自然明白:

毛泽东的家乡湖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派专人专车去湘西寻找一种黄羊木。因为用它做出来的筷子不仅美观,还不容易发霉变色。经过苦苦觅寻,终于在一位老乡家的门口找到这种木材。他们花了几百元买下木材,运到长沙,由木工赶制了一批木筷,派人专程送往北京(参见《毛泽东档案生活》下卷,第720页)。

《家居》没有否认湖南方面专门为毛做黄羊木筷子的事,却极力强调它反映了毛"平民本色和远离贵族化的倾向"。笔者的困惑是:象牙筷子虽然贵重,却是当时收缴地主、资本家的浮财,系旧物利用,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专人专车远赴湘西深山里寻找黄羊木,制成筷子,专程送到北京,其中劳务费、汽油费、汽车折旧费、货物运输费都是一大笔可观的支出,成本不能忽略不计。孰奢孰俭,智力正常的人心中自明。如果平头百姓要用筷子,尽可去路边杂货店买一把回来,竹的、木的都可以,绝不会一头钻进深山里去"苦苦觅寻"那棵特殊的黄羊木。把毛用筷子的家常小事当成头等大事对待,专人专车专程寻找木料,制作筷子,送往京城,简直就是在为"帝王之尊"供奉御用品,岂止"贵族化"而已!

二、毛泽东是什么时间开始抽雪茄烟的?

《家居》说:

毛泽东抽"中华"几十年,偶尔也抽过"555"、"熊猫"。1968年,他患重感冒,依然想抽烟,每次一抽就咳嗽,只好吸上几口丢掉,他感叹:"人病了,抽烟都没味了。"李先念建议毛泽东抽一种特制的"雪茄烟":"这种烟既可解瘾,又不会咳嗽"。毛泽东被李先念说动了心,他让一个比他咳嗽还厉害的人先试抽,果然不错。毛泽东也就正式抽起这种烟来(第158页)。

毛泽东是什么时间开始抽雪茄烟的?目前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在1965年。"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贺龙向毛主席夸赞起自己手中的那支雪茄烟味道如何好,主席好奇地点燃一支深深地吸了一口,立即对其清凉香醇的味道产生了兴趣,从此便认准了这种四川什邡烟厂生产的雪茄烟"(《特供烟之谜》,载《上海烟业报》)。另一说是在1969年。毛家管理员吴连登说:"有一次,主席在游泳池召集领导们开会,旁边坐着李先念,他抽着雪茄烟。主席总是看他,眼巴巴地看着。一般开会没人给主席递烟,李先念那天给了主席一根。主席接了过来,他说:‘先念啊,你抽这么好的烟,也不告诉我。’"从这之后,吴连登打听到李先念抽的雪茄"不是国外进口的,是成都一个老师傅自己卷的。我们把他请到了北京,专门给主席卷烟。这个雪茄烟有个缺点,抽了容易引起咳嗽。为此,我们在里面加了一些止咳化痰的中草药。我们还考虑,主席毕竟年龄大了,又有烟不离手的习惯,为了保证安全,不引起火灾,这个烟加了一个特殊的工艺,在30秒之内不抽,它就会自动熄灭"(《毛主席一生清廉:毛泽东家庭财产真相》)。还有《家居》的1968年说,相关内容与此前出版的《毛泽东生活档案》大体一致,只是在叙述文字做了一些改动(参见第760页)。

其中吴连登的说法,除了时间上与他人不一致外,还有贪他人之功为己有的嫌疑。比如说"这个雪茄烟有个缺点,抽了容易引起咳嗽。为此,我们在里面加了一些止咳化痰的中草药。我们还考虑,主席毕竟年龄大了,又有烟不离手的习惯,为了保证安全,不引起火灾,这个烟加了一个特殊的工艺,在30秒之内不抽,它就会自动熄灭"。添加止咳化痰药物、让烟30秒内不抽就自动熄灭,是什邡雪茄厂技术人员攻关的成果。吴只会在毛家管账采购,对烟草技术一窍不通,还真没这个本事。请不要老说"我们,我们"的,好象没了你,地球都不转了。

吴连登和《家居》都说毛是因为患重感冒咳嗽不能再抽中华烟,因而接受李先念推荐改抽雪茄烟。但《家居》接下来讲述的一个故事表明,早在患重感冒剧烈咳嗽之前,毛已经开始抽雪茄烟了:

1967年10月12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宾主落座后,毛泽东从茶几上拿起香烟请谢胡、阿利亚抽。"谢谢!我们不抽烟。"两位客人有礼貌地说。"你们都讲卫生,我不讲卫生。"毛泽东风趣地说。"霍查同志抽烟!"周恩来赶紧告诉毛泽东。"那就是我的好同志!"顿时,整个大厅响起一片爽朗的笑声。周恩来接着告诉毛泽东:"霍查同志抽的是中华牌香烟。""雪茄烟比较好,抽了不咳嗽。"说着,毛泽东从茶几上拿起一支雪茄烟,划火点燃,津津有味地抽了起来(第159-160页)。

假如这个故事是真的,毛泽东根本就用不着李先念推荐,并且早就知道什邡雪茄烟厂用特殊工艺制作出来的雪茄烟有止咳功效。这样一来,毛泽东什么时间开始抽特供什邡雪茄烟,起因是什么,谜底仍未解决开。

分析毛什么时间开始抽雪茄烟,是个学术问题。但《家居》在毛抽烟的问题上闪烁其词,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这种态度已经不仅是学术上的问题了。

浓墨重彩的对象是1961年托外交部在国外购买的两打过滤烟嘴,价值人民币94.23元,汪东兴从毛的稿费中报销,洋洋洒洒几大段文字(参见第160页)。轻描淡写的对象是什邡雪茄烟厂特别在北京设立的分厂,只有一句话--"有关部门专门在中南海附近设了个烟厂生产特制雪茄烟,但即使是这种烟毛泽东也抽不了"(第163页)。

用毛泽东稿费报销的烟嘴不足百元。什邡雪茄烟厂在北京设立分厂需要花多少钱?且不算分厂所在地南长街80号内外院(内院为生产区,外院供人居住)的占地费用,设备购置费用,在四川种植并运送到北京的烟叶等原料成本,锅炉用煤、生产用电、汽车所耗汽油费等,单算分厂的13位成员--3位卷烟师傅,1个保安、1个厨师、1个驾驶员、两个锅炉工、1个书记外带4个学徒的工资,就远远超过每月特供雪茄的售价。据介绍,特供雪茄每条9元,毛本人每月烟费约100元。烟厂只生产两种烟,一种给毛抽,另一种给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抽。就算一半人为李先念等人造烟,另一半人为毛泽东造烟,毛100元的购烟费平摊到6.5位工作人员身上,每月只有15元左右。这些钱根本支付不了分厂干部、工人的工资,不足部分从哪里来,用毛的稿费支付了吗?

三、"毛瓷"是"无意而成"的吗?

《家居》以"无意而成的‘主席用瓷’"作为书中小标题(第163页)。它想表达什么,笔者始终没搞明白。按字面意思,可以解释为没有主动去想,也没有主动促成却有了事实结果。

揆诸事实,这个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其一,毛泽东与中南海之"意"。

《家居》说:

(毛泽东)也有自己的喜好。比如,用餐的碗,虽然对瓷质没有什么要求,但他对碗上的装饰有所偏爱--这种偏爱他并未明说,更没有为此发"指示",这都是工作人员长期细心观察和体会出来的(第163页)。

《家居》说毛对自己的餐具偏爱没有发"指示",这话显然与同书所记醴陵群力瓷厂职工苏国瑞的回忆相矛盾:据说1974年主席回湖南,在长沙吃饭时,谈到所用瓷器要两面有花更好看(参见第166页)。这不是在明确发指示吗?在那个"一句顶一万句"的年代,谁敢不一溜小跑去落实?该书说工作人员通过对其察颜观色揣摩其意思,确为事实,但这也正是遗害无穷的"最高指示"执行方式。举几个例子:1.1966年1月,汪东兴等人从景德镇取回烧好的瓷器。毛泽东看到碗时,想起自己的家乡,说了句"湖南有个醴陵,也产瓷器",于是湖南省委接待处的肖根如和毛家管理员吴连登便拿着中央办公厅和湖南省委办公厅的介绍信,几下醴陵瓷厂,布置任务,督促试制,终于研制成功(参见《毛泽东生活档案》下卷,第755、第714页)。2.1974年,毛在长沙时说了"两面有花更好看"的话,于是湖南省委接待处便想到为他生产一批两面有花的碗,重量不能超过150克。群力瓷厂接到任务后,选用高级工人生产了几百个,从中选择出100个送上(《家居》,第166页)。3.据时任江西省公安厅副厅长的黄庆荣回忆,1974年12月,他在湖南省委警卫接待处见到湖南省公安厅高文礼副厅长拿了一个红色梅花瓷盘,说"这是给毛主席用的。"黄觉得质量不够好,对当时在场的汪东兴表示江西可以做出更好的瓷器。后来黄从湖南警卫接待处得知,他们从醴陵定制了一些带梅花图案的家用餐具瓷器放在长沙的毛泽东住处。1974年毛主席到湖南休息,用到这些瓷器时,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什么话也没有说。长期在他老人家身边的工作人员凭经验猜测,肯定是对瓷器不满意,却不知具体所指何意。在此背景下,瓷都景德镇有关方面着手为毛试制家用餐具"7501瓷"(即"毛瓷",《揭秘毛泽东专用瓷:宁可打碎不许流入民间》)。

毛泽东用瓷的"定制",通常是作为一种政治任务,按"中央表达意向",各地下达指令的方式落实(《家居》,第165页)。这里的"中央"其实与政治局无关,就是中南海警卫局,甚至它的负责人汪东兴,工作人员吴连登等人,说啥是啥,主观任意性很大,有时仅仅揣摩了一下毛的心思,就开始布置任务,让下面执行。因为这个原因,定制毛泽东用瓷从来没有中央红头文件,全靠"指令"。1949年以后,中央定制瓷器,一开始是保障所有领导人群体的。毛家管理员吴连登说,建国初期,毛与其他中央领导人的生活用瓷叫"建国瓷",是中南海专门向景德镇定制的。但后来,保障对象却变成毛一个人。《家居》披露:1974年,江西、山东、湖南等地省革委会接到中央派人传达的上级指令,要为毛泽东设计、制作一套生活用瓷,并提出要能代表当代中国制瓷最高水平,且超越前代(第168页)。为一套生活用瓷如此大费周张,确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色,每每得知中南海的"意图"后,各地领导部门都没有二话儿,积极贯彻落实任务。

其二,各地领导部门之"意"。

在毛泽东时代,能为毛泽东特殊制作生活用瓷是件无尚荣光的事儿,江西、湖南等名瓷产地对此十分踊跃。

1958年4月14日,湖南省委派人到醴陵,带来一个延安使用过的上下一般大的桶形茶杯,要求在此基础上改矮、扩大、加盖,并以最短的时间试制出样品,后来为此研制生产出"胜利杯"(《家居》,第165页)。

1966年,因毛泽东提到湖南醴陵也产瓷,于是湖南省委接待处的肖根如和毛家管理员吴连登,几下醴陵瓷厂,终于试制成功(参见《毛泽东生活档案》下卷,第755、第714页)。

1974年,湖南省委接待处指令醴陵为毛泽东专门生产一批两面有花的碗,要求重量不能超过150克(《家居》,第166页)。

1975年,根据中央派人传达的指令,江西省为此专门成立了由公安厅副厅长黄庆荣任组长、景德镇市委书记李克时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在科研攻关的关键时刻,黄厅长把具体组织科研的驻景德镇的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副所长罗蓉慧带到专门为毛建的"八二八"别墅一号楼,告诉她"做的这套瓷器"就是为房子主人用的。最终,研究所提交了"水点桃花"样品,在各地提供的样品中一举夺魁,最终获得最后一次为毛泽东专制瓷器的任务(参见《揭秘毛泽东专用瓷:宁可打碎不许流入民间》)。

责任编辑: 赵亮轩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411/387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