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苹果日报:一步分作六步的政改奇谭 独立外媒的势力值得「勾结」

—一步分作六步的政改奇谭

作者:
可怜的是紧跟中共的民建联,九十年代在党纲中列明「争取0708双普选」,到04年人大释法后,就丑丑哋将之改为「争取2012双普选」。但2007年人大作出「香港可于2017年普选行政长官」的决定,民建联的政纲又得跟着改,因为已经是2+3等于6也。是人说了算,不是法说了算。

人大常委将于明天表决香港普选的决定草案,所谓表决照例是橡皮图章。不过,这一年多的政改扰攘,却让香港人长了几点见识。

第一个见识,是到底有几「步曲」?「步曲」的说法,当然是错体中文。应该是「部曲」。但土包子治国,中共喉舌和特区政府既这么说,我们也姑且跟随。按照《基本法》,改变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原来只需「三步」,即立法会三分二多数通过、行政长官同意、人大常委批准或备案即可。2004年人大强行释法,就多加了两步,即特首先向人大提出报告,由人大常委作出可以修改的决定,然后才开始《基本法》那「三步」。不过,真正的起步,则是去年3月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乔晓阳在深圳的宣示,包括特首候选人要爱国爱港、不能与中央对抗,提名委员会依照选委会组成,提名要以「机构提名」,实际上就是由提委会作筛选啦。

特区政府搞了不知多少场咨询,又说欢迎各界提意见,引诱了天真的温和民主派和有心人提出一堆方案,结果明天通过的决定,据传和去年乔晓阳的宣示一模一样。这一年多的扰攘是白费劲了。接下来的三步是:特区政府照人大决定提出政改方案给立法会通过,行政长官同意和人大批准是例行公事,这就算完成五步曲了。但岂能不把乔老爷的那步曲加进去呢?所以应是六步曲。而六步曲其实只是一步曲,也就是中共透过乔晓阳唱的独脚戏。其他所有港共官员、建制派、中共官员和大陆专家,一年多的表演,都是扰扰攘攘的应声虫而已。几步曲?一步。

第二个见识,是2+3等于几。这是英国作家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的小说《1984》中的情节。真理部向主人公用刑,问他2+3等于几,他说是5。真理部说是等于4,继续用刑。主人公受刑不过,说好吧,就等于4。真理部说错了,现在的答案是等于6啦。

1994年2月28日,中英双方关于香港政改的谈判破裂,中共外交部发表声明,提到英方曾问及如果特区要在2007年普选立法会,中方是否支持,中共外交部的回答是:「这是一个由特区自己决定的问题,毋须由中方作出保证。」

法律条文如同算式,事事依法律就像2+3等于5一样清楚。中共当时的回答是依法律的。其后2004年人大释法,就释出不由特区自己决定、而是中共作出0708选举方式「不容改变」的2+3等于4的决定了。

可怜的是紧跟中共的民建联,九十年代在党纲中列明「争取0708双普选」,到04年人大释法后,就丑丑哋将之改为「争取2012双普选」。但2007年人大作出「香港可于2017年普选行政长官」的决定,民建联的政纲又得跟着改,因为已经是2+3等于6也。是人说了算,不是法说了算。

第三个见识是香港跟屁虫的丑丑哋有没有底线。前天港区人大代表王敏刚说:「我系觉得相当兴奋,因为我所提慨意见好多都得到回应。我当时提到必须坚持提委会,百分之五十门槛唔能够少。」这是他提的意见吗?明明是一年多前乔老爷的宣示嘛。王敏刚是人办,代表所有力撑中央这些人的胡言乱语,真是令人大开眼界,发现世界上真的有些人,为迎合绝对权力,他们的丑丑哋是没有底线的。也见证了彭定康的临别赠言:香港的自主权会一点一滴地断送在香港某些人手里。

第四点见识是:中共提出为国家安全和防外国势力,故治港者包括法官都要「爱国」。如今在香港极力维护中共这观点的人,很多都持有外国护照而且也跟「外国势力」曾有不少瓜葛;相反那些无权无势兼无钱的年轻人,举龙狮旗,在网络上发起要求英美关注香港局势的群组,他们最想勾结外国势力,可惜都勾结不到。孙中山搞革命,勾结日本美国英国的政治势力;共产党起家,靠的是勾结苏俄势力;中英签署联合声明,中共拿到联合国注册,想勾结外国势力来支持一下;《基本法》颁布,美国通过《美国——香港法案》,摆明干预香港局势,中共也没吭声。现在,许多香港人真的很想外国势力来干预香港,但即使早前李柱铭、陈方安生访美英,反应也一般。因为今非昔比,许多西方国家都要考虑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不想得罪中国。中共找来找去,只找到黎智英聘用了一个管财务的洋人,于是捕风捉影地说是外国势力。洋人跟外国势力是八竿子打不到的关系,用国家级技术进入电脑的手段遍寻,如果找到证据,早揭发了。

不过,看过《逆权大状》的人,会知道最后能让维权律师转败为胜的,是依靠外国传媒对事件的关注。因此,外国独立传媒的势力还是值得「勾结」的。但那算是政治势力吗?

 

责任编辑: 赵亮轩  来源:香港苹果日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831/437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