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牛刀:在本次货币决战前夕,中国已经输掉底裤

中国在本次货币决战前夕,已经输掉底裤,中国人还在鼓吹人民币坚挺。货币坚不坚挺不在于货币是在升值还是在贬值,就是美元也是如此。美元在长达30年(1984年12月14日美元指数摸高165点后)的贬值过程中,谁说过美元不坚挺?货币的力量不在于数额巨大,而在于信用;货币的能力是创造货币的能力,而不是中国人民币这样硬梆梆的印钞。中国还在梦中,人民币完全是烂印出来的,出问题是迟早的事,所以,中共当局一而再再而三想拖延时间,以防会导致整个政权的崩溃。但是,越拖延问题最后就越大,这也是泡沫破灭的定律。

2015年一开局,中国政府败局已定。首先是美元指数在90点收盘后,一再轻轻松松突破91点和92点,在92点上方,打击国际石油价格,逼迫中国经济泡沫破灭全面开始,中国的高官和经济学家一起高呼,石油价格大跌可以拉动中国GDP增长0.12%。这是怎么算的,美联储一直表述的是,石油价格大跌只对美国经济有利,从来没有说对新兴市场有利。这是明明是要打击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新兴市场,还对中国有利?增加GDP?这真是见鬼的事。你死到临头还要喝好酒,这等好事,历朝历代都没有。现在石油价格根本就没有跌到底,危机是在跌破40美元后开始爆发,中国央企将会遭受毁灭性打击,但是,国务院采取三次上调燃油消费税,目的是向全民转嫁危机,这是玩什么游戏,我想大家都清楚。省省心吧,别一天到晚搞什么泡沫GDP毫无用处。在打击石油价格同时打击伦铜,从6700美元打到5353美元,这是典型的打击中国经济泡沫,不要再说什么对中国有利啦,人可以不讲理但不可以不要脸。

2015年一开局,人类一场货币大决战实际上已开始,瑞郎暴跌看似是由不保持1.2利率的决定的,由此引发欧元大跌,因此引发美元指数的上涨,因为是全球资金赶往美国避险,首先避险的是当然是美元指数和道琼斯指数,其次还有黄金。这些巨额出逃的资金最多的是中国美元,其次是俄罗斯美元,第三是智利、巴西等多个国家的美元回流,中国香港,东南亚部分国家也出现少量资金流入美国。没有大量的资金流入,美元指数不可能从92.17点没有多少时间就拉上93.26点,道琼斯指数反弹190点,反弹到17511点,黄金借机取巧也反弹到1280美元。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2015年一开局,我就发现瑞郎异常动荡,我判断这是瑞郎与美元争夺谁是真正避险货币之王?虽然专业人士分析是因为汇率问题,就是避险资金大量流入造成瑞郎被动升值,这是表面现象,其实幕后有新兴的金砖国家巨贪威逼利诱。否则,怎么连“拉加德”都十分意外呢?因为巨贪们可以威胁瑞士央行,不听号令,就把万亿美元财富转走,这里面也有俄罗斯的富豪,包括传说中普京四百亿美元资产。瑞郎其实就是四大避险货币之一,包括黄金在内。与黄金决战,应该包含瑞郎的决战,虽然瑞郎只占美指3.6%份额,但瑞郎实质比英镑还重要的货币,瑞郎不仅仅是中立国原因,更多是含有黄金、宝藏的影子在其中,瑞士拥有世界1/4个人财富和1/3的全球储蓄额。美元、日元避险货币代表是阳光、透明、自由市场的新贵货币,而黄金和瑞郎代表阴暗、贪腐和暗箱操作的旧贵族货币,众所周知1934年瑞士制定《联邦银行法》,银行保密制度法闻名全球,这是贪腐最爱的乐土和安乐窝。

2015年一开局,人类历史就会发生巨变,从瑞郎开始,击溃封建专制、黑暗腐败、落后的货币和黄金,确定美元为第一避险货币。瑞郎即将崩盘,是继卢布之后第二个崩盘的货币,我视再次跌破0.7360为瑞郎的崩盘,而跌破0.7000也是很快的;第三个直指人民币,这个人类最黑暗腐败的货币,将会被摧枯拉朽的新资本势力彻底摧垮。

这标志着人类社会一轮新文明运动开始启动,人类文明又要前进一大步,中国至少倒退50年。不要扯你的GDP了,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相信;中国外汇储备正在不断减少之中,不用两年直指消耗完毕;还有前日发改委某主任出面说:中国房地产不会有崩塌的危险。崩塌不崩塌不在你们官员怎么讲,而在于美元指数这一年如何上涨。中国当官的名声在两千多年来就不太好。后来又出个一语双关的“成语”:“衣冠禽兽”。表面说是褒义词,看客都知道:不说好,文官的衣饰肯用禽图?武官衣饰肯用兽图吗?官鬼就把你的书给封了、屋宅查办了,好比慈禧明明是恶魔转世,偏偏让别人叫她“老佛爷”是一个理。

老子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77章),用这句来形容现代金融下的财富分配再恰当不过。美元指数有多大的威力,我们不好说,就来看看即将临近的100点吧。美元指数站稳100点后,一个严重依赖滥发出来的货币,究竟能够支撑多久?这个李嘉诚一定会知道,否则,不会把他的个人资产全部转移到一个岛上去。这个岛不是香港岛。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牛刀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119/502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