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5日上午,二十多万解放军已大开杀戒,北京城血雨腥风,而他却孤身一人阻挡坦克——这个渺小人类站在宽阔的长安街心与十八辆以上的59式坦克对峙着。领头的坦克试图绕过去,可他左右跳跃拦截;坦克长队终于剎车停顿,他乘机爬上炮塔,与露面的驾驶兵交涉片刻,然后退却——当坦克长队再次前进,他再次阻挡。正僵持不下,三个不明身份的人出场,清除路障一般,将他带走。
被《戒严令》封锁在北京饭店的多名西方记者,通过800米外的远镜头,在楼内偷拍了这一过程。可主角下落不明。“Wang Weilin”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的《星期日快报》,这是一份本土小型报,没任何派驻北京的记者,可“坦克人王维林”这一发明创造,却被全世界媒体广泛借用。
十多亿中国人也借用。于是“坦克人王维林”成为全国数百万六四抗暴者的划时代标志。而那个真实的他姓甚名谁?从哪儿来的?到哪儿去了?这与天安门大屠杀死了多少人一样,乃至今无法破解的谜。
多数民众认为他被秘密处决,那三个带走他的人显然是经过专业训练的特务,可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多次断然否认。另一名中共官员也表示:“我们无法找到他。我们从记者那儿取得他的名字,但用计算机检查过后,无论是已逝世者、或遭到监禁者里,都没有办法找到他。”
剩下的只能是猜测,只能是各种浪漫的想象。有人说在台湾遇见偷渡过海的王维林,他已经变成了考古学家,当谈论坦克人那段历史时,如同谈论沉寂的化石;有人说已经找到王维林的父母,但他们不愿透露四处藏匿的儿子的下落。以此为素材的小说、诗歌、摇滚乐、艺术产品甚至广告也源源不断,晚近的一篇小说里,王维林在另一星球率领老百姓起义。难怪2011年阿拉伯之春时,利比亚独裁者穆阿迈尔∙卡扎菲在镇压反对派示威后,还在电视演讲中引证道:“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站在坦克前面的所有人,都碾得粉碎。中国的完整和统一,高于天安门广场那些人。”
王维林就这样超越了时空。也许再过千百年,人类历经一次次劫后余生,又兜圈儿回到《山海经》时期。那时候,王维林如同挑战极权帝国的刑天,虽被砍掉头颅,失去了本来面目,却仍然当街屹立,把胸膛当眼睛,把肚脐当嘴巴,张开双臂,永远抗争。所以,晋代隐士陶渊明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2017年6月4日于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