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谜团:戴笠殉职后 林彪立场转变?

戴笠之死,是否有可能影响林彪改变其立场呢?这是难免令人起疑之处。

中共进军东北初期,曾经认为有可能从苏军手中接收整个东北,而不让国民党插进脚来。但在与苏军接触后,才知道情况不是如此简单,因为依据苏联与国府签订的协定,承诺国民政府接管东北主权,且因有国际监督,苏军于是建议中共以"东北人民自治军"名义在东北与苏军合作,藉词协助苏军肃清日伪残余势力,消灭土匪,维持社会秩序。

中共不得不以"东北人民自治军"名义开进沈阳,成立卫戍司令部,并参与接管各城市。但是苏军坚持要共军从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大城市撤出,及将这三大城市主权及长春铁路干线移交国民政府。不过中共仍希望苏军能作出有利于共军的灵活处置。相信这就是苏军在移交长春铁路干线主要城市给国府之同时,又阻挠国军在东北大连等港口登陆的原因。

军统内部权力转移

如果说:林彪既然暗助了国军进入东北,为何林彪在一九四六年突然发起秋季攻势,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攻占沈阳,压迫国军退出东北。林彪之所以会三百六十度的彻底转变其立场,可试从下面三方面分析:

第一个可能:我们先看戴笠一九四六年三月意外死亡,军统内部权力转移,到林彪在同年发起秋季攻势,以及文强脱离军统,离开东北的时间来看林彪之转变。

据文强儿子文贯中说:戴笠于一九四六年三月十七日空难后,"军统内郑介民、毛人凤、唐纵等几名大将火拼起来,都要抢这个位置(指军统局长),夹在当中的文强左右为难。"因为文强"参加军统毕竟是为了抗战,现在军统内部内斗不已,与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于是文强就找了托词脱离军统,南下投奔湖南老前辈程潜,在他的绥靖公署当办公室主任。"

据军统另一位被中共俘虏投共之将领沈醉所写《军统内幕》一书,虽也谈到郑介民、毛人凤、唐纵之间的心结,但对戴笠殉职后,表明三人之间并未发生为争夺军统领导权爆发斗争情事,当时郑介民为军令部二厅厅长兼军统局主任秘书,而且还有其他兼职,工作繁忙,每周只到军统局一两个半天工作。戴笠殉职后,军统工作实际由毛人凤以代主任秘书身分负责,郑介民之所以接任军统局长,还是毛人凤向蒋介石建议,唐纵知悉后亦未表示不满,故郑介民在四月分即接任局长,毛、唐二人为副局长。唐当时正职为内政部政务次长。也因工作繁重,极少过问军统工作,其在同年七月调任内政部警察总署署长后,正式离开军统。十月,军统局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郑仍任局长,直到一九四七年十二月调升国防部次长后,毛人凤才接掌保密局。

文强说军统内斗争权,使其左右为难,因此托词脱离军统。但是文强是一九四八年夏离职,距郑介民接局长已经两年余,毛人凤续任也有约半年以上时间,郑、唐均已离开军统,即使曾有内斗,现也不存在了,所以文强离职的理由应该是不得已说法。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他到任后,东北已是兵荒马乱,两军对峙下,无法与林彪取得联络,或无法保持正常联系管道,而且林彪在一九四六年秋季转守为攻,与政府为敌,文强任务彻底失败,因而"托词"离去。

这些资料,已足以说明林彪在重庆时与郑介民之间,除公开会面外,并无秘密会晤,否则郑介民在一九四六年四月接任军统局长后,当会重用文强。因为林彪这一条线不但关系到国军在东北接收的成败,而且是"领袖"(指蒋介石)钦定案子,谁敢压着不办。

蒋介石也颇可能不甚瞭解戴笠与林彪沟通程度,因而未交代郑介民持续进行;或许是因为蒋不信任林彪,不认为林彪对国军有重大威胁,既然戴笠殉职,也就无意再联系了;也有可能是林彪不信任郑介民,当时中共谍员已渗透进入军令部及尔后之国防部,而郑当时仍兼任二厅厅长,林彪是否害怕郑在部内开会时不慎泄漏其与国府联络秘密,为中共内间得知,危及其安全,因而停止与国府之联系;或是郑介民在文强向其报告(戴笠殉职后,文强应向郑报告)后,不相信林彪,或因在抗战间,蒋介石曾对他表明无意将林彪建为内线,而不同意继续联络,因此文强在东北已失去主要的功能。

对共产党发动进攻

同(一九四六)年九月,国军在东北全面对共军展开进攻,林彪可能感觉未受到蒋介石之信任,且认为蒋要消灭他和他的部队,或者因未能与文强建立联络关系,或保持畅通的联系管道,误解不受国府之重视,因而不再对蒋寄予希望。即在次(十)月发起秋季攻势,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从此忠心耿耿的为毛泽东效忠效命。文强自是感到失望、沮丧,认为已是该离去的时候了,勉强熬到一九四八年,托词离开军统。

戴笠之死,是否有可能影响林彪改变其立场呢?这是难免令人起疑之处。如果拿周佛海的例子来说明,或可看出一些端倪。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中时电子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0219/1072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