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民意 > 正文

麦浩礼:人脸辨识遍佈地铁北京近千个检查站追踪通勤者行踪

作者: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曾锐生则认为,中国加强交通运输系统的监控,是属党国(Party-state)系统的一部分。曾锐生说,“透过最新的技术来加强苏联列宁式的控制,在中国,人身安全的重视比其他自由国家更为重视,因为他们从幼稚园开始便灌输要支持共产党,而不是教导私隐权及个人权利。除非发生了重大问题,那我预期这些识别系统将被中国人所接受”。

中国地铁系统2019年开始引入人脸识别系统。(汤森路透

近年中国地铁系统发展一日千里,多条新路线开通让生活在城市的人四通八达,进入票口前必须先通过安全检查系统也是日益精密。

随身物品都要放入X光机检视,这种情况成了都市人每天上班的烦恼,随着中国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超前全球,北京当局11月起开始地铁加装人脸识别系统,同时引发侵犯私隐的疑虑。

在一个冬天的上班日,26岁的卡通设计师李伊宁穿着黑色羽绒衣,拿着手机看新闻边发抖,跟着前人在行人天桥上排队,要的是通过安检,然后坐地铁往工作地点上班。在上下班共花费2个小时中,便有至少10分钟消耗在等候安检队伍上,“这完全是浪费时间,浪费这麽多人的时间究竟有何意义?”

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地铁,其全年乘客量人次均逾3亿人次,当中北京地铁更达3.85亿人次,成全球最繁忙的地铁系统,反观台湾最繁忙的台北捷运,则仅7600多万。

中共当局为了加强公共地方保安,在2008年北京奥运后逐步推动全国地铁安检。截至2018年,北京地铁便有882个检查站,聘用近3万名保安,北京政府每年需要支出17亿元人民币,转嫁至北京市居民每年每人需花费125元人民币。

而使用地铁人数众多,安检程序自然带来乘客鼓躁并与保安争执,据《北京晚报》一项调查指,保安平均每日与乘客争执4次。

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主任战明辉10月表示,由于北京地铁每日有大量乘客,令安检带来很大压力,故决定将引入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乘客分类安检。消息公布后,翌月其他约有10个城市也跟随北京作法,开始在地铁站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进行测试。

提防恐攻加强地铁安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冯伟在2019年8月的《湖北警察学院学报》撰文指,“安检的初衷是避免发生恐怖主义袭击,随着社会转型,与其他许多国家相比,中国风险更加严峻和複杂,随着中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经济结构转型使得一些人失去工作,地铁有可能成为激烈人士的袭击目标”。

2014年3月,云南省昆明火车站发生恐怖袭击,不明人士随机砍杀乘客,造成31人死亡,141人受伤,当局最后将事件定性为由新疆分离主义者策动的恐怖袭击。

北京随后加大对新疆监控,并对穆斯林作大规模拘留。2018年7月,北京当局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当中提及西藏、维吾尔族等分离主义者的安全威胁。

在严格的安检下,公安当局认为地铁安检措施有效阻止恐怖分子在地铁发动袭击,而所没收的违禁品的数量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布鲁金斯学会技术创新中心副主席兼治理研究主任韦斯特(Darrell West)认为,中国或在地铁现代化安全上取得优势。“中国(地铁)非常重视安全,已经实施了人脸识别,AI(人工智能)系统来识别乘客。这是对乘客追踪并阻止他们构成袭击的重要部分”。

乘客反成监控目标

不过官方的举动,同时带来侵犯隐私的忧虑,由于中国高度使用监控系统以维护公共安全,有学者质疑地铁引入的需要性,清华大学法学教授劳东燕曾撰文质疑,这种为了公安无休止的投资令人愈来愈困惑,“我曾经觉得我们是受保护,但现在反而觉得我们被监控及控制的目标”。

而中国律师王(Raymond Wang)亦警告,人脸识别有可能被公安监控系统所滥用。

他指出:“将人脸识别与个人生物学,行为和交易讯息等大型数据库连结在一起,使你在每个方面都显露人前,这或许很可怕”,王11月在北京举行的论坛上曾呼吁政府需立法防止滥用资料,从而侵犯人民权利。

华盛顿独立智囊团中美研究所的政策专家古普塔(Sourabh Gupta)指出,地铁监控的目的是由于中共渴望树立为中国人民提供“安全的保证者”形象,同时又强调“秩序”,以及处理真正安全问题。

古普塔表示:“人脸识别正在成为监控交通网络枢纽的一种非常便捷及高效的工具,同时又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进而加强这些技术的发展,在中国锐意成为人脸识别的龙头下,我想不到中国不会使用”。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曾锐生则认为,中国加强交通运输系统的监控,是属党国(Party-state)系统的一部分。

曾锐生说,“透过最新的技术来加强苏联列宁式的控制,在中国,人身安全的重视比其他自由国家更为重视,因为他们从幼稚园开始便灌输要支持共产党,而不是教导私隐权及个人权利。除非发生了重大问题,那我预期这些识别系统将被中国人所接受”。

被问到人验识别问题,李伊宁拿起刚经过了X光机检查的背包,皱起眉头说,“如果可以帮我们节省时间,那可以接受的,我们每分钟的讯息都会在各个应用程序中洩露出去,在社交媒体上打了什麽,我何时办公、我吃的东西、我浏览的东西,如果不影响我你们可以拿更多(数据)”。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上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115/139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