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诗古文 > 正文

古今七律第一:杜甫《登高》详析

作者:

七律作为近体格律诗的一种,有唐以来,产生了无数名篇。

登高

在诗词史的七言体裁上,崔颢的《黄鹤楼》和杜甫的《登高》到底谁才是第一,一直是历来诗词爱好者的争论话题。《黄鹤楼》意象为先,一气呵成,但在体裁上因为前四句不合平仄格律,可以视为半古半律。这在后人格律诗的学习中,是不适合拿来作为样板学习的。就好比学李白的人,没有学得好的,而学杜甫的,基本上都能小有所成。

所以单就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七律来讲,《登高》实为后人学习的首选。

《登高》被称作古今七律第一,出自明代胡应麟《诗薮》:

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我们来赏析杜甫的《登高》,看看他与如此高的赞誉是否相称。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年)重阳。765年,关照杜甫的严武暴病离世,他失去了蜀中的靠山,携家眷离开草堂,一路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四月到达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个月,其间所创作诗篇数量450余首,是流传下来杜诗的三分之一。

创作高峰

这段时间是他穷困潦倒的时期,又身体抱恙,但「文章恨命达」,这也是他诗作爆发的阶段。无论平仄、对仗等体式,还是起承转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来。他的诗句在格律中游刃有余,功力已臻化境。

《登高》就创作在这个诗意爆发,格律娴熟的点。

唐时的诗自然是平水韵,我们用平水韵标出全诗平仄,其中「急」、「白」、「落木」、「不」、「作客」、「百」、「独」、「浊」都是入声字,以仄音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标准的仄起首句押韵的七绝平仄格式,有几处是可平可仄的地方,大家可以自行对照。但是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韵脚「哀」、「回」、「来」、「台」、「杯」感觉读起来不押韵。其实这是发音变化了,这些字在平水韵中都属于「十灰」部,也就是说发「回」的韵母音,念起来是「ui」、「回」、「lui」、「tui」、「bui」的发音。当然只是大概发音,不过肯定是押韵的。

平水韵

如今引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时候,使用普通话读音是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更加适合。但是作为一首律诗,押韵是硬性要求,我们知道当时的发音是押韵的就行了,并不妨碍现在的单句朗读。

除了平仄、韵脚,律诗在格式上的要求还有对仗。一般要求颌联、颈联对仗,后来因为太难,就只要求颈联对仗了。但是这首《登高》,八句皆对。

我们粗读此诗,首联、尾联好像没有对,中间两联也没有强行设对。但是认真细读,就能感觉到《诗薮》中说的:「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除了每一联都对仗,在首联中「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字词工巧而不露痕迹,对仗圆融贴合景色,这就是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和李白的纵横阖捭,千里孤行比起来,自是另外一种庖丁解牛的爽快美感。

写到这里,关于律诗样板的格式方面就分析完了,估计大家看过之后,就会清楚为什么在七言律诗中这首诗的地位如此崇高了。但是,关于诗意以及文法,我们还没开始领会。

风急天高

此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登高见景,后四句抒发心情。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何风急?这是夔州特色,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是以风大闻名。「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六种景物天造地设,自然成对。随着诗人的视线,由高处转向江上沙洲,水清沙白,鸟群迎风飞翔,来回盘旋,构成一幅精美的画卷。景色环环相扣却又对仗呼应,实乃写景千古佳句。

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接首联继续写景,在对仗的基础上换了一种写法,不再只是景色描绘,而是抓住神韵,开始融入自己的感情。身边是萧萧而下的落叶,眼前是奔流不息的江水,「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让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不绝,长江滚滚而来的气势,自然生出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汹涌悲怆。语义沉郁悲凉,对仗却十分工整,气势磅礴,如「百川归海」,实在是古今独步。

万里悲秋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换明叙诗人情境。「悲秋」、「多病」不但相对,也是有逻辑关系的。秋,未必悲,可多病又潦倒,悲伤自然汹涌而至。写到这里,终于点出了「秋」、「登台」,为前面描写的景色做好注脚,同时「万里」、「百年」又与颌联「无边」、「不尽」相呼应,诗人的羁旅愁和孤独感,萧条志和多病身返回映射到「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互相结合,让诗意更加厚重深沉。这种写法,独一无二吧?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承接颈联,又是以对仗结句。诗人穷困潦倒,白发却越来越多,原指望大醉忘怀,怎奈因病断酒,无法借酒消愁,着实可恨。原本兴致勃勃重阳登高,却因了这无边秋色让人陷入悲愁。这种饮恨的心理实在难以纾解,诗是结句了,无限悲凉却溢于诗外。

诗圣

这种江湖悲愁同时切合了大时代混乱和老百姓日子的艰难,也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不违「诗圣」之名。

这样仔细分析下来,从格律、对仗、文法、构思、意象、境界各个方面来看,有哪一首律诗能超越它?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当下时代的文学环境和近现代诗人,更加没有超越的可能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3akpl83.html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kknews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301/1416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