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道法自然 我们需自主选择“活着”的生活方式

余华说,“人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修远说,“活着”是生命来到这世间的命题,而且这个命题还很大。一不小心“活着”的想法与意义超出自己的人生范围,被“命运”所支配着。

我们中国文化讲,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可见“活着”的生命题并非百分百是命,也非百分百是靠运可以改变,“命”与“运”是阴阳相合的人类生命归宿。

如果说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与“活着”本身是背道而驰的,那么“活着”本身的生命已经让我们需要思考了。当有一个人跟你说,您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你想要的都在一生的努力当中,于是,你认同此人的观念,开启努力创造自己人生的车轮。突然有一天,您遇到另一个人跟你说,您的人生一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一半掌握在自己的命运里。于是,您也认同此人的观念。

为何遇到两个人所说的言论如此不同,本质原因,这两个人的“活法”不相同。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能对你说出此番言论的人,必然有自己经历过的人生,于是他们的结论产生了。这种结论不是虚设,而是人家实实在在“活着”的命题里发生了改变,得到了结果。

那么作为听着的一方,哪个话可信度会高一些?修远觉得任何事没有标准性答案,可我对自己有第三个答案,把以上两人的话都当有用的教导,去开启自己的人生命题,一路上你要经历不同的事,见不同的风景,遇不同的人,听不同的话。从你一路所经历过人事物中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条人生道路就是您“活着”的方向,方向是一个大的人生范围,犹如海上的杨帆,是航海的生命线。人活在若大的世间,何尝不是在大海中前行着,有的人游着游着就迷失了方向,有的人游不出原地就此葬身大海,有的人拼命划游着,不畏惧死亡继续前行,于是这个人就上岸了。不畏死是“活出勇敢的心”,死都不怕,生又何惧?

海洋生物学有个专题报道,生活在海洋里的鲸鱼,当它把周围的小生命吃得差不多了,就要改变生存航道,向外寻求猎食。鲸鱼跟我们人类一样有灵性,它知道脱离自己的猎食范围内,就代表着外面充满了危险。所以,当它为了生存改变航道时,一定让身体分沁出一种味道,这种味道只有它自己能闻得出来,目的,在外饱食之后返回自己的家园。

可这种分泌出来的味道不会时间太久,所以,鲸鱼猎食有自己的规律性,在时间上要算准,一旦错过时间,那么它面临的危险性就越大。大家都知道,鲸鱼一般都生活在深海里,深海的地理位置是人类打渔很少去甚至不敢去的地方。自然鲸鱼对自己生命会有一定的认知度,超出自己觅食范围的地方,对它来说只是暂时性的。在它原来生存范围内,它的良知会告诉自己,小生命太小无法满足它的食物量,留出时间让那小生命长大,自然原地生存范围才是它长久的居所。

老子的“道法自然”何不是教会万物生存法则,“活着”的游戏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其它生物命保留余地。鲸鱼都知道留下小生命的命是为了长久的息地,何况我们人类呢?“活出勇敢的心”不是为了一己私欲满足自己的要求,而是处处留有余地,日后的长久。

人类生存只有“需求”而非“要求”,超出生存需求一切外在追求都在削弱自己的生命与时间。“过度”的浪费与糟蹋,更甚者侵略,是一种脱离人道,远离天道自然规律性的行为。

人类“活着”的命题是不同命运下相互支撑,我中有您,您中有我,阴阳相合的完整性。

用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这里“一”是本源的含义,也是老子说的“道”,“得”是回归的含义。

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清,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修远,读完这二段,根据以往的生活历程观察与思悟,发现我们人类生活的居所跟老子说的自然祥和的美是相反的。我们现在的天空有时是黑云密布,“雾霾”重重。连冬鸟回巢安居都失去了航线,一旦它们找不到回家的路,那么就面临失去生命的危险。鸟儿之所以能飞翔,是因为它的生命价值在整个地球生态中有重要位置。如果天上不在有鸟儿飞,那么天空蹦裂是早晚的事。当下文明只所以有飞机飞上天空,是飞机在取缔鸟儿的位置,来支撑着天空不会发生蹦裂的事情,让天地万物还有一线的生存机会。

那么鸟儿起到什么作用呢,分化空中的能量体“熵”的价值性。天地之间有股强大的能量,这是人类肉眼看不到,但是人类越多,“熵”化就越能承载无形的能量。当人类内在没有能量,那么只能建设外在一切大型建筑物来帮助分化那股能量。现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到处都是“建设”基地,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可以说,没有这些大型“建设”基地来承载分化无形大的能量体,人类“活着”的可能性会越来越狭小。

土地沙漠化,也是没有绿色植物帮助分化能量体,所以老子说“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就要灭绝了。原有土地没有可生长的植物体,必然是灭绝的。建造房屋是为了人住的,可是人类要是不生长,也要面临灭绝性了。人类生长是“内在”能量的提升,是生命力的体现,就像植物一样,茂密成长开花结果。

老子前一句“神如果不保持灵秒”,恐怕就要消失了。这里的“神”指得是万物的灵性成长,也包括人类在内。这个“灵性”是人类生来就带着的,人在婴儿时期,会用哭笑委屈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哭笑委屈就代表着孩子在跟你说话,说你听不懂的话,自然很多孩子在哭的时候甚至委屈,有些母亲会很焦躁,感觉孩子太难带了,事实上是大人把自己的灵性丢失,难以与孩子沟通。

远古人类从猿人进化到直立人的过程中,是不会语言交流的,那时人猿是靠“心灵沟通”来表达事物性的。直到进化到直立人,人类才学会了语言交流。外在是进化了,可是内在的“心灵交流”就在递弱。直到今天人类一直追求外在的物质文明,内在缺失太大,人与人之间更难以交流沟通。

天地之间万物不在生长,天会塌地陷,万物会灭绝,老子说的这段不正是人类今天看到的局面吗?根据国家地理环境报道,现在动物灭绝性已经到了高危险的境地。如果人类在不收敛自己,那么下一个生物灭绝的对象就有可能是人类自己。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天天能看到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所以,贵是以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低下为基础的。因为这个道理,侯王才自己谦称为“孤”“寡”“不榖”。这难道不是把低贱当做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赞誉是无须夸耀的。因此,人君应当不愿如玉一般华美,而宁可像石块一样坚实质朴。

老子的道家思想与孔子的儒家思想在这一点上是不同的,老子让人追求本质,“低与贱”,“孤与寡”,没有名是最大的名,最高的赞誉是不需要任何人去夸赞的。儒家所说的“君子如玉”,君子做人要像玉石一样华美,让人人都想要与他交往,向他学习做人做事,可老子却说人与君要像石块一样坚实质朴,不要像玉一样可看不可用,华而不实。

玉石虽然高贵,可是它的实用价值只能作为人们把玩工具,人们常常因为想要得到华美的“玉石“会生出”贼心”,还会浪费自己的生命与时间,让人无所事事。可见“华丽玉器”并非一件宝物,而是侵害人心行为的祸害。

石块虽然低贱,可是它的实用价值很高,房屋建设、铺路修桥哪里都需要用到它。老子这段说词是古代文明建设的需求上,在现代发展中,我们使用建材却并非全是石块。老子这句话,我个人领悟更觉得他说的是一种品质,万物一切为自己所用,如果发明创造是不能实用的东西,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源,不可取。

老子说玉石本质是石,石块本质也是石,那么还不如回到“坚实质朴”的状态,保持原样就好。

修远多次抄写此篇,今天在这里与王东岳老师有不同的领悟,东岳老师说“老子”只能虚不能实的生活状态。如果老子不能实,那么此篇的结论是看低不看高,选石不选玉的思维是无法生发出来的,一个人如果不是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实践着,是无法体会到“玉”与“石”的实用价值,自然内在生发不出见地,也得不出当下结论。

“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才是老子真实写照,修远更觉得老子自主选择生活方式是艰苦朴素的作风,不屑于其他人所追求的居高临下,物迷而混的状态。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老子揭示万物生存的状态,“活着”目的是一种与身边万事万物相链接的自然规律法则,万物一旦偏离了自然而然的生存状态,那么就背离“道”的运行规律。在人类生存基础上,过多的选择支出与生命透支,是偏离了天道的一种行为,自然人类要面临不同的遭难,我们也可以归属为自酿苦果。

万物有生就有回,修远经常会观察植物生长的四季变换。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植物释放能量,拼命的成长,让自己枝繁叶茂。可到了秋天,它们就开始回流自己的能量,枯黄的枝叶就开始掉落,到了入冬我们看到的是光秃秃的枝干,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长时间注目它们生命的起起伏伏,觉得人类的生命也不过如此,我们一路奔波向前,努力拼搏是为了“活着”更好,可是我们都在深耗自己的时间与生命,从未停下来回流能量,直到生命的枯竭与失去。

虽说,肉体生命是人类维系本源生命的家,当这个家支离破碎时,我们还拿什么来维持自己的未来。时间的消逝从不会留下任何话语,可是我们的生命却在枯萎的“活着”。犹如一阵寒风,让你冷色凛凛,感受不到半点温暖。“活着”是先爱这个感知冷暖的身体,然后才是心灵的慰籍。

“生容易,活容易,可生活不容易”这是人们畅叙的人生感叹!

松树的一年四季长青,会让人类羡慕又嫉妒,本质原因,松树为雌雄同株的植物,它的生命力不但有雄性的顽强还有雌性的孕育功能。所以它的生命是个体的完整性。

傲骨寒梅只所以在冬天开花,本质原因,梅花树也为雌性同株的植物,它的生命力不但有自强不息的生存状态,还有洁身自好的生活状态,所以它的生命也是个体的完整性。

松树为公,梅花树为母,这是自然界神奇的物种,人类物种其实要比动植物高明多了,而我们的生存与生活状态并不比它们优越,本质原因,我们没有自主选择“活着”的生活方式。

人类唯有与天地万物相链接,才能活出自己的“强大”,把生命置身于浩瀚宇宙中,我们才能领悟到自然万物为一体,这也是老子《道德经》的宇宙观。

万物丢失了“道”,才有有“德”;丢失了“德”,才有了“仁”;丢失了“仁”,才有了“义”……。老子说得是“万物都有道,万物都有德”,老子的“道德”为万物之根本,而儒家思想的“道德”为人文伦理。

责任编辑: 叶净寒  来源:每日头条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402/1430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