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大清最后17年的三大致命错误

作者:

大清自1860年代开始「开洋革新」以来,特别是由于打开国门,外贸型经济得以发展,中国社会获得了意想不到得好处,国力大幅提高,乃至80年代一度自诩为「中兴」。假如不是最后17年连出昏招,也许清廷不至在辛亥那年灭亡。

大清最后半个世纪的发展,倒不是来自清廷做了什么,而在于他们受西方逼迫,被迫放开了一些经济权利给民众,因此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事实上,他们哪个地方不管,哪个地方少管,哪个地方就一定会得到发展。问题是,清廷见国力「强大」,开始想做点事,结果都给做砸了,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终招致大清覆灭。

第一件,发展海军,干预周边,妄开边衅。

清廷手里有了俩钱,首先想到的是扩军,特别是海军。一开始要建四支,最终北洋海军规模最大,共有大小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千多,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前八是:英、法、俄、德、西、奥匈、意、美)。

有了这么「强大」的海军,清廷腰杆立马硬了。那时「洋人」已经不怎么来打扰大清了,唯独旁边的日本可气,国力也是蒸蒸日上,而且有意染指朝鲜。「强大」起来的大清,对此当然是不服的,又认为朝鲜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藩属」,越南已经丢给了法国,但朝鲜不能丢给小小的日本的,因此一定要管到底。

同时,按照世界「兵器谱」的排名,日本海军不过居于第十一位,应该不是老九的对手。尽管清廷也不想真的开战,那个海军本来也就是装装门面的,但清廷在朝鲜问题上毕竟开始托大,陆海军往朝鲜发了不少,最终与日本不可避免的打了起来。

甲午战争的过程就不用说了,结局很重要——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大清30多年的「开洋革新」彻底失败,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清廷外强中干的纸老虎面目被日本轻轻戳穿,又是割地又是赔款,威信扫地。西方列强才发现以前对大清真是太客气了,而清廷竟然连一个日本都打不过,此后不能再予以「尊重」,清廷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在国际上开始受到孤立和「霸凌」。

第二件,企图回头,利用暴民,盲目排位。

这就是我写了很多次的义和拳作乱和八国联军进京「维权」事件,过程也不用说了,重点是老佛爷为何执意「回头」?

其实,清廷与洋人打交道确实是很不舒服的,不仅没有面子,关键是列强的那套制度非常「危险」,容易把大清子民带坏了。因此,慈禧在内心本来就不想跟他们平等交往,最多是虚与委蛇,如果能切断往来就太好了。

但打又打不过,过去打不过洋人,后来连个弹丸日本也打不过。怎么办呢?在理论上,张之洞的「中体西用」学说已经无法与康梁谭的维新声浪相抗衡,不能再继续忽悠读书人了,清廷和慈禧也没发明出什么新的理论,如果想排外的话,那么只好借助义和拳这种「国粹」了。历史的这一必然逻辑,其实就来自慈禧的心路历程。

走回头路的故事,如今其实比比皆是,比如二战后的中东世界,特别是1979年执意要走回头路的伊朗

如果说1894年跟日本开战,还比较「科学」,因为硬件本来不差,差在「软件」。但1900年老佛爷向全世界宣战,则太不「科学」了,因此连东南督抚都拒不听命了,搞起了「互保」。

幸而列强此时也没有「接管」大清的准备,当年英国「接收」一个散漫的印度都花了整整200年的时间。于是清廷还是被列强允许继续存在下去。同时,也正像瓦德西元帅看到并指出的那样,这帮人也不是太好管,还是让中国人自己管吧。

不过,比照日清《马关条约》,洋人也不能自跌身价,于是签了一个《辛丑条约》,着着实实要了4.5亿,连本带利9.8亿。在那个时代,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一两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清廷你可以活,但其实是要为列强打工、收税、看场子。

第三件,经济回头,收回路权,激起民变。

一般都知道,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保路运动」,而保路运动源自清廷「朝进民退」政策。

说简单点,就是清廷本来允许南方各地民间集资修铁路,结果朝廷后来又说还是由正腐来修,你们就别修了。这也没什么,把民间集资款退了就好,但此时清廷的做法却惹了众怒,他们或者少退,或者不退,反正就是要生割韭菜,你们看怎么吧?

那时的老百姓可不一样,事实上有着强烈的产权意识,因为那时的土地、房产和企业,都是属于自己的。农民也有强烈的「小农意识」,这其实是一件好事,这恰恰说明那时还存在着小土地所有者,他们对自己的土地以及其他权益,有着根深蒂固的确认与理直气壮的捍卫。

事实上,没有保路运动造成的形势,就没有整个南方社会动荡不安的氛围,也就没有湖北旧军调去四川的可能,也就没有武昌新军发动起义的机会。因此,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导火索,造就了辛亥革命。

显然,清廷最后17年可谓是昏招连发,但这又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满洲权贵不想放弃手里的权力,拒绝实质性的变歌,因此内外交困,只好一步步这样滑落下去,最终了结自己的宿命。

当然,对于拒绝进步的清廷,他们犯点错其实也有好处,或者说这是历史进步的唯一途径。因为有两次鸦片战争,才有洋务;有洋务,才有甲午;有甲午,才有维新;有维新失败,才有庚子回头;有庚子之难,才有歌名浪潮汹涌澎湃;有庚子失败,才有新政;有新政,才有保路运动;有保路运动,才有武昌起义。你看,少了谁都不行。

既然历史的道路不能顺着开辟,那么只好假借清廷之手,逆着开辟,也许反而更快一些。因此,清廷的「错误」,反而是他们的「功绩」,只是老百姓在转折过程中要多受点罪而已。

历史在大的构造上,还是有一个必然性的,历史当事人不是被拉着走,就是被推着走,总之有一个内在逻辑,尽管很多人看不到。

责任编辑: 时方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502/1445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