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神经心理学研究告诉你:孩子为什么会越“骂”越傻

很多家长都认为打骂对孩子不好,但我想说单纯的打骂孩子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最要命的其实是打骂行为背后的家长朋友们对孩子的那种“看不顺眼”的态度!

加拿大的神经科学研究团队发现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英文单词“NO”,也会在被试的头脑里面刺激产生压力皮质醇。实验过程中,她们把被试放在核磁共振扫描仪里面,然后在这些被试面前快速的闪现一些词汇,结果发现就算是最简单的英文单词“NO”也会刺激大脑产生皮质醇。

人体是有代谢皮脂醇的机制的,但是如果长期的慢性压力会在大脑里面持续的产生皮质醇,过多的皮质醇会抑制与记忆加工有关的海马体的神经元产生,而同时刺激负责恐惧情绪的神经中枢的杏仁核的神经元增加。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一个人记忆力减退,容易情绪紧张、冲动和焦虑,甚至最终是导致大脑萎缩,出现老年性痴呆。

我觉得打骂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压力的事件,但它只是短暂的,即使长期打骂,你也不可能24小时都打孩子,但是如果父母是看不起孩子、鄙视孩子、嫌弃孩子,对孩子怀着消极的态度,那么这就是24小时存在的慢性压力。孩子长期处在这种压力下要么是变得越来越傻总是犯错,要么是自我保护起来与家长对抗。

有多少家长能做到就事论事的教育孩子呢?

教育孩子是需要适当的惩罚,但不管是哪一种惩罚措施,要发挥积极的效果都需要注意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就事论事不带偏见的惩罚,另一个是要关注惩罚时孩子的心理状态。

惩罚孩子,比如说打骂,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千万不要去翻旧账或者是全面打击,尤其是不可以对孩子进行人格的攻击。你可以否定孩子的行为,但你不能骂孩子“蠢”。家长如果做不到就事论事的教育孩子就很容易形成对孩子消极的态度,就容易看孩子不顺眼。一旦家长对孩子看不顺眼了,就会导致家长忽视孩子的小努力。且不说慢性压力对孩子的生理状况的影响,家长的这种看不顺眼的态度容易让孩子无所适从。因为孩子们发现不管自己做什么,最终总是会遭到父母的指责、批评和惩罚最后就放弃努力了,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孩子的心理灵活性的降低变得傻傻的,变得容易紧张、焦虑和冲动,甚至容易钻牛角尖。

恨铁非但不会让铁成钢,反而成了废铁!

有些家长朋友们时常抱怨“恨铁不成钢”,但实际情况可能是你把“好钢”恨成了“废铁”。

要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懂得知错能改,光是就是就事论事的教育还是不够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孩子们在小的时候,由于认知能力水平有限,时常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犯的错误在哪里。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们只是一味地的咆哮,那么只会让孩子感到害怕而变得胆小或者不听话,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故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去观察孩子是不是能够认识到问题在哪里,通过温和的、有耐心的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避免屡教不改,而不是“你知道自己错在哪吗?”的经典千遍咆哮。如若不然,即使你咆哮得半死,孩子却还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既气坏了自己又伤害了孩子,得不偿失。假如你发现自己总是控制不住的对孩子发脾气,那么问题可能不在于孩子,而是自己需要学习一些情绪管理技巧。

如果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心理健康、事业有成的人,那么打骂只能是“点缀”,主旋律应该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不是捧杀,赏识孩子首先家长要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从孩子的角度去出发去发掘他的优势,帮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例如,从我家孩子小的时候我就在观察他的一些兴趣爱好,我很希望他能够喜欢羽毛球、乒乓球或者篮球等等,但最后我发现他居然是喜欢足球,而足球其实是我内心里面最不想孩子学的,因为中国足球实在太差,担心他长大之后知道中国足球那么烂,他心里得多难受。我知道这些其实只是我自己的想法,而赏识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家长要看见并懂得放下自己的想法,同时尊重孩子的想法,我看清了自己想法之后就能够很坦然的接受孩子的兴趣爱好。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抗挫折力不是打出来的而是欣赏出来

欣赏孩子绝对不是因为孩子做到了父母所期待的目标和行为,而是孩子超越了他自己,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微乎其微的进步。孩子们其实每天都在不断的努力和进步,但是家长通常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自然就看不见这些小进步,所以也就无从谈起对孩子的赏识了。

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欣赏和认可是能够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人在压力大的时候,如接受到别人的关怀,或是自己主动去关怀他人,他大脑里面的皮质醇的受体都会增加,增加的受体能够促进了皮质醇代谢,提升了抗压能力。这或许就是“好人有好报”的神经心理机制。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时常容易掉入“看孩子不顺眼”的心理陷阱,尤其是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有人说:“当你看别人不顺眼,只是你自己的境界不够。”我觉得挺有道理的,但这个“境界”不是智商,不是格局,而是要懂得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境界高的家长和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敢于的把孩子当“人”(独立的个体)看,相信孩子,欣赏孩子。教育孩子的建议万万千,但关键的内容可能就那几点……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家庭心理学张老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716/1477823.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