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民俗风情 > 正文

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才是风筝真正的名称

起风的时节,就会看见天空中有五彩斑斓的绚丽颜色随风起舞,现代人们习惯称其为“风筝”,其实如果它们只是在天空寂静无声的飞翔,而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更正确的叫法应该是“纸鸢”——风筝的前身。

起风的时节,就会看见天空中有五彩斑斓的绚丽颜色随风起舞,现代人们习惯称其为“风筝”,其实如果它们只是在天空寂静无声的飞翔,而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更正确的叫法应该是“纸鸢”——风筝的前身。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风筝的历史

这样看来我们日常放飞的风筝大多都是“只见其型,未闻其声”,不得不归因于现代人的动手能力远不及古人,追寻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770-221BC)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另据《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曰:“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在中国古代,木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

“纸鸢”于唐代(618-907)转化为娱乐活动,儿童放纸鸢开始在民间流行,唐代诗人唐采在《纸鸢赋》中记载:“代有游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

风筝在古代除了有通信和娱乐的功用外,还是祈福、吉祥的文化符号,把喜庆的颜色、图案、形状放向天空,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代寇准作诗《纸鸢》云:“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放风筝去喽!

风筝的名称的由来

风筝又名纸鸢,但它一开始并不是纸做的。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所以,也有人把风筝细分: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现在我们说的风筝其实是统称,把那些没有哨子的纸鸢,都叫作风筝了。

hi,我是纸鸢

hi,我是风筝

当然,风筝最重要的作用是供人们娱乐。放风筝是古往今来的人们最喜爱的户外活动之一。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红楼梦》也有群芳放风筝的情节,其中还提到一种说法,放风筝就是放晦气,如果风筝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就是晦气放走了。

风筝的外形图案:“传统的”美过“现代的”

传统的风筝图案多样,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有龙、凤、麻姑、蝴蝶、燕子、鱼等等,寓意“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还有蝙蝠,因为谐音“遍福”更受人们的欢迎。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风筝,不仅仅是玩乐的道具,也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现代风筝外形虽然也丰富多彩,偏于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造型趋于简洁,有的加入漫画、卡通的图案。风筝的发展也没有像其他一些传统的东西一样衰落,依旧充满活力。一到春天的有风的天气,城乡的空旷之处,随处可见各色风筝飘舞在空中。

现在已是三月天,美丽的春季即将来临,喜欢在荡漾的春风中全家一起去放风筝吗?那就赶紧亲手做一个风筝,“忙趁东风放纸鸢”吧!

责任编辑: 李雨菡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301/156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