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民意 > 正文

老人社交三宝打造疯狂网瘾老人

—老人社交三宝:抖音 快手和微信

作者:
剩下的就是各类‌‌“杀时间‌‌”的小游戏了,比如用虚拟步数‌‌“换钱‌‌”、用打游戏的积分换米和油,看新闻甚至靠睡觉赚钱。疯狂的老年人每天必签到、拉人头,把所有奖励领完了才算完成一天的任务。

哪个瞬间,让你觉得父母老了?

是以前勤劳温和的妈妈,现在变成了沉迷手机的网瘾老人?是过去有想法、讲道理的父母,现在张嘴就是‌‌“微信上说……‌‌”?还是父母为了免费苹果,每天定闹钟在虚拟果园里施肥浇水、在家族群里轰炸?

吴问清楚记得,往年春节的年夜饭是爷爷‌‌“三顾茅庐‌‌”叫孙子吃饭,今年反过来了;以前喜欢和他搓两局象棋的老爸,自从换了智能手机就变成了低头族,热衷于刷短视频到凌晨、用虚拟步数和拉人头‌‌“换钱‌‌”、用游戏金豆换粮油……

吴问不知道每天手机使用时长超过10小时的老爸算不算是网瘾老人,他在社交平台上漫无目的地浏览相关信息,看到一条留言后哭笑不得,‌‌“这就是我家老爷子本人‌‌”。

‌‌“我外公今年73了,前段时间老毛病肺气肿,导致他呼吸不了,大晚上打的120住院期间,夹血氧仪的时候给我妈妈说,能不能给他换个手指头夹,把中指夹住不太好玩手机。‌‌”知乎网友Ohrich写道。

玩手机,已经成了老年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报告显示,当前让老年人花时间最多的乃至成瘾的APP大致是社交和消磨时间两大类,包括抖音、快手、微信,以及种树、K歌、小游戏等。而疫情之下居家的2020年,算法为王、不顾价值观输出的互联网推荐机制,把‌‌“瘾‌‌”和代际之间的矛盾都放大了。

现在,如何与互联网相处,是新一代老年人的必修课,如何帮父母戒网瘾,成了一些年轻人的新课题。

01

社交三宝:抖音快手和微信

凌晨1点,佑宁被客厅传来的洗脑BGM吵得睡不着。

是妈妈在客厅刷短视频,开着扬声器,还时不时进入评论区浏览一圈,音乐一遍遍重复。她到客厅提醒,妈妈也委屈地说,如果小声会听不清楚。这是她春节在家的最后一个晚上,不想惹妈妈不高兴。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以前勤劳温和的妈妈,为什么退休后就变成了沉迷手机的网瘾老儿童呢。

让老年人最上瘾的APP,以抖音、快手为首的短视频首当其冲。QuestMobile发布的《银发人群洞察报告》显示,相比上一年,短视频在2020年占据了银发人群(50岁以上)更多的时间,是这一群体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平时假期回家,佑宁的‌‌“噩梦‌‌”之一就是,妈妈会跟着抖音里的短视频跳舞,一个不到一分钟的视频能在客厅循环播放半小时。今年妈妈还忙于‌‌“搞钱‌‌”了,参与了多款APP的抢红包活动,每天都在做任务,点亮灯笼、集卡、玩小游戏,原本的遛狗时间、午睡时间,不是用来刷短视频攒时长,就是邀请好友助力。

一顿操作下来,6个APP进账不到50块。她安慰妈妈说,‌‌“这种概率活动要想拿到大额奖金,除非锦鲤附身‌‌”,没想到几个小时不到,她又重拾热情,还迷上了创作。

就连亲戚家的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佑宁妈妈的第一反应也是打开抖音,让孩子再假装不小心打碎一个,三代人一起面对镜头吉祥话拜年。

林畅家里的四位老人去年还在蹲点等春晚,今年除夕的家庭节目变成了交流短视频。爷爷爱看抗日神剧和钓鱼视频,奶奶喜欢佛教音乐和广场舞,爸爸热衷象棋和悬疑短剧,妈妈已经开直播了,每个人总能在抖音快手西瓜视频上找到打发时间的理由,甚至觉得失眠也不是件坏事了。回家面对四个‌‌“网瘾中老年‌‌”,林畅不知道是该欣慰还是该焦虑。

有句话说,‌‌“抖音三分钟,人间一小时‌‌”,在短视频的个性化算法推荐面前,老年人原本就难以抵挡刷屏时代易操作、快反馈的诱惑。就像一颗可以被人们轻易拿起的‌‌“瓜子‌‌”,一旦拿起第一颗,就会想吃第二颗、第三颗……控制不住地食指上滑……

永远的期待感、兼顾熟人和陌生人社交,再加上极速版、节日红包背后小恩小惠式的奖励,以及完成任务或创作的参与感,都吸引老年带着解闷+赚点钱的心思尽可能多地停留,并邀请更多好友加入。

如果说短视频APP是老年人的第二朋友圈,那敢称第一的只有微信了。普及度足够高,且有满足社交需求的语音通话功能,微信于是成了老年人线上社交、线下联谊的工具型APP。

黄佳嘉的妈妈是社区广场舞的领队,疫情期间暂停排练后,改在微信群交流,内容已经拓展到养生、鸡汤文、时政热点,甚至是晒一日三餐了。‌‌“阿姨们喜欢在群里语音聊天,聊天聊地聊一切,我妈都开扬声器外放,一遍听不够听两遍,自己回复的语音也要反复听。‌‌”

她知道妈妈这一年憋坏了,看着她沉溺群聊的样子也不忍心打断,可去年6月妈妈眼疾复发了,治好以后又继续。这次她春节回家发现,厨房烧坏了两口锅,有点后怕。‌‌“有时候叫老妈好几声,她只顾着听语音、抢红包了,耳边的一切仿佛听不到‌‌”,而老爸从开始的厌烦、无奈,如今也默默玩起手机了。

‌‌“抢红包‌‌”,已经算是过年期间的传统娱乐活动了。李茂的爸爸平时就沉迷微信抢红包,过年过节更甚,还加了几个红包群,从除夕开始到他离开家的初五,一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盯着微信抢红包

而在老年人的朋友圈和家族群、老同学或同事群里存在感最强,让他们乐此不疲转发的,还有各类营销号的标题党大作,包括公众号文章和土味视频。

李茂总结,妈妈们喜欢转发祛斑护肤、养生小妙招,婚姻、孝道主题的鸡汤文,爸爸们喜欢搞创作(制作亲情相册),热衷于参与最新热点的讨论,一些文章和视频标题夸张惊悚,比如‌‌“钟南山又发话了,抓紧看看‌‌”‌‌“特大通知,春节假期有变化‌‌”‌‌“燃放烟花鞭炮消除气溶胶中病毒‌‌”‌‌“2021年国家又发钱了!转发出去‌‌”,有些视频甚至用色情照片作封面引流。

新一代老年人的退休或闲暇时光,已经习惯把大量的感情和精力投入到虚拟网络中,而熟人社交中的王者APP微信是最普世的载体。疫情背景下的2020年,他们原有的部分人际关系网络短时间内被切断,于是也搬到微信中。同时,那些抓住人性弱点、利用老年人对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差的内容生产者,放大了这种虚拟的参与感,让老年人误以为‌‌“这可是微信公布的,不会假‌‌”,把老年人‌‌“带偏‌‌”、‌‌“带上瘾‌‌”。

02

消磨时间:种树、K歌、小游戏

社交、获取信息之外,老年人最大的需求就是消磨时间,深燃发现他们主要的方式是种树、K歌、看小说、打游戏这几种,代价是于无形中消耗人脉。

在微博上搜索‌‌“果园‌‌”,能看到不少年轻人被长辈带进了美团和拼多多的虚拟果园中,每天被提醒‌‌“浇水种树‌‌”。唐乐就是其一,他早上一睁眼就要帮妈妈完成浇水任务,忘记了会被小窗提醒甚至批评。

‌‌“拼多多真的是老年人的蚂蚁森林。‌‌”唐乐凌晨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那个时间,他的妈妈还在研究农场和果园需要再浇几次水。家里收到过免费的苹果、香瓜、梨等,妈妈已经被拼多多评为‌‌“果园种植模范‌‌”,这是她每天定闹钟施肥浇水,拿老爸的手机点链接助力,在各种家族群、老友群里邀请轰炸换来的。

‌‌“爸爸也沉迷拼多多,不过是现金提现。‌‌”唐乐回忆起,最夸张的一次,他在拼多多上抽到了400多元的红包,规则是满500元提现,为了凑够这500元,一夜没睡觉,每隔一小时领一次红包,不断邀请新人,最后也没集齐。‌‌“他有高血压,真的担心他的身体。‌‌”

晓年的妈妈则沉迷全民K一年多了,起初,号召所有家里人玩,这样就能给她送花送评论,后来加入了家族,让晓年买了话筒,家里的卫生间成了录音室。晓年爸爸调侃说,耳机不离耳,一首歌一晚上循环二十几遍不成问题,不唱到S级不会停。前段时间,她还加入了专门的K歌交流群,每天像工作考勤一样,我给你送了多少朵花、几百个评,你也要给我送回来。

据晓年观察,妈妈每天至少耗费4个小时用来数别人给她送了多少好评,自己做了多少任务,她有个专门的记录本,经常念叨,谁又送少了,自然也会给家里人分配点赞、点评、送花任务。后来她明白了,妈妈和朋友们沉迷的不是唱歌,而是点赞、播放和排名。

有类似困扰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知乎上,一个‌‌“如何巧妙地让妈妈戒掉全民K歌‌‌”的话题被浏览了近12万次。不止一位网友称自己的父母恨不能一天24小时投入进去,甚至因为唱歌唱到产生家庭矛盾。‌‌“我妈从100斤体重下降到80斤,在全民K歌上几乎没日没夜‌‌”,其中一位网友表示。

剩下的就是各类‌‌“杀时间‌‌”的小游戏了,比如用虚拟步数‌‌“换钱‌‌”、用打游戏的积分换米和油,看新闻甚至靠睡觉赚钱。疯狂的老年人每天必签到、拉人头,把所有奖励领完了才算完成一天的任务。

吴问起初是怕父母被时代落下,给他们换了最新的智能手机,‌‌“现在倒好,我爸是一个‌‌‘躺赚’APP都没落下‌‌”。‌‌“走路就能赚钱‌‌”的趣步APP被调查后,他第一时间把新闻发给爸爸,但爸爸说自己有底线,决不花一分钱,本来就是靠玩游戏和走路赚钱,就算有一天提不了现也不亏,于是又奔向了新一茬‌‌“躺赚‌‌”APP。

这类小游戏的内核和过去的偷菜、年轻人的蚂蚁森林、老年人的虚拟果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栽花效应‌‌”提高用户黏度和互动性,吸引老年用户交出时间,换取一点点甜头,一般是实体奖励为主。而在晓年看来,全民K歌之所以让很多老年人‌‌“欲罢不能‌‌”,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平台机制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扩大了交友圈子,这是当下老年人的刚需

03

帮爸妈戒网瘾困扰年轻人

还记得那个假靳东事件里被骗的阿姨吗?原本将希望和感情都寄托于短视频里的‌‌“靳东‌‌”,当所有人告诉她,这一切都是假的,想必她的自卑和绝望之情外人难以理解。

小瘾怡情,大瘾伤身。表面上看,老年人玩手机本是一种消遣,甚至是一种‌‌“重生‌‌”,可一旦沉迷上瘾,长时间刷手机带来的身体危害、网络阴暗面信息对老人的精神‌‌“荼毒‌‌”需要引起重视。在一些年轻人占话语权的社交平台,已经能看到不少类似于‌‌“父母沉迷手机/短视频/网络小说/K歌怎么办‌‌”的提问,大多数人的反馈是‌‌“拦不住‌‌”‌‌“说不通‌‌”

佑宁就遇到了这种困扰,她发现一些短视频APP上早已经开始流行一些不一定正确、却足以给老年人‌‌“洗脑‌‌”的观念,比如,妈妈们爱看的‌‌“女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男女通吃的‌‌“靠子女不如靠自己‌‌”、‌‌“现在的子女都啃老‌‌”……

当你以为仅限娱乐的短视频平台,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价值观输出之后,加之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推波助澜,让老年人们对频繁出现的观念深信不疑,反而空前加大了两代人的理念冲突。多位年轻人向深燃反馈,用‌‌“说教‌‌”的方式大概率会起反作用。唐乐形容,‌‌“就像当年他们不让我去网吧我不听一样,他们现在也叛逆得很‌‌”。

一边是洗脑信息的耳濡目染,一边是孩子的‌‌“说教‌‌”,佑宁的妈妈反而开始跟她谈论孝道。‌‌“真的有一种绑架感‌‌”,佑宁感叹,她甚至想过偷偷拿起妈妈的手机,见到这种视频就长按‌‌“不感兴趣‌‌”,直至它不再出现为止

晓年开始反思劝说父母的方式,她回想起自己每次劝他们不要刷视频时,不是拿着手机就是敲着电脑。今年春节回家,她特意准备了工作中的趣事讲给妈妈听,很多事情他们听不懂,但聊得很开心。‌‌“妈妈还是会K歌,但真的少多了。‌‌”

短期内,吴问能想到的就是给爸爸的手机取消流量包,只能在家连WiFi,这样就不用担心他出门看手机不看路了,可又‌‌“恐惧‌‌”新一轮家庭矛盾的爆发。‌‌“可行的方式可能是,给父母投资,让他们培养新的兴趣,比如学画画、瑜伽、溜冰。‌‌”

既然说教无用,唐乐则明确跟爸妈约法三章——过马路之类的危险场景绝对不能玩手机。对于爸爸喜欢薅羊毛的习惯,他准备多给爸爸发点红包。‌‌“父母这辈人对钱还是挺有执念的,我希望告诉他们这点钱不算什么,真心希望他们享受不被手机控制的老年生活。‌‌”

作为儿女,多位受访者都表示,爸妈的‌‌“上网成瘾‌‌”,和自己的‌‌“陪伴少‌‌”脱不了干系,也在疫情背景下的移动互联网加速下沉中被加速了,老年人需要通过线上社交的方式联系远方的儿孙和亲戚朋友,丰富网络生活,APP的生产者自然顺势而为。

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 赵亮轩  来源:深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311/1567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