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好文 > 正文

齐亮: 越印钱 越缺钱

作者:

越印钱,越缺钱。

这句话来自邓新华老师最近一次读书会上的分享,是一句值得印在每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上的至理名言。

观察经济史上的通胀现象,我们会有一个发现:那就是通胀从来不是匀速的,更多时候,是类似于“加速度”的。

不是每年增发2%,或者每年增发100亿。而是新增货币量越来越多,货币增发越来越频繁。

以国民党时期为例,1946年,流通中的货币以每月10%的幅度增长,全年法币的发行增量为2694200百万;1947年是29462400百万,增加了10倍以上;1948上半年是163332800百万,又增加了5倍以上。(-1)

以当年的德国为例,1921年5月到1923年1月底,货币发行量增加了23倍。

以土耳其为例,2018年的广义货币增长率是18.4%,2019年就变成了27%.(-2)

以美国为例,疫情以来动辄几万亿的刺激计划。

如果我们根据历史经验来猜测未来的话,二十年后,美国的各种经济刺激计划大概率上,不再是几万亿,而是几十万亿,几百万亿。

到时候可能一瓶可口可乐的价格,是100美元。

你可能会觉得这种预测是疯狂的,但如果1913年有人预言美元的购买力会在100年后贬值26倍,人们也会觉得那是疯狂的。

1913年的1美元与2020年的26​​美元具有相同的购买力

从一千年前宋代的交子到元代的宝钞到德国的马克,经济史上有那么多曾经坚挺的纸币,如果你穿越回去告诉古人他们的钱会在某一天沦为废纸,他们也会觉得你的想法太疯狂。

为什么货币发行者不是按照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思路,保持自律,保持温和通胀,比如每年就增发2%的新币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通胀一旦成为一种依赖性的财政手段。面对巨大的经济危机,比如1929年的大萧条,2007年的次贷危机,2020年的疫情。在增发货币这件事情上保持克制,就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外部的竞争约束让美联储之流保持自律。

其次,一波波的新钱会导致物价不断上涨。今年发一块钱可以买一个鸡蛋,明年发两块钱才能买一个鸡蛋。时过境迁,随着货币的贬值,信用的降低,必须发更多的钱才有可能达成目标。到后来就越发越多,不可收拾。

今天我们在新闻和历史书上看到各种货币洪水下金钱变废纸的闹剧,会觉得发行者丧心病狂。但实质上,并不是对方智商有问题,而是通胀本身,有一种“加速度”的内在趋势。

饮鸠止渴,欲罢不能。

当然,货币增发的“加速度”,是一个内在趋势,是我们根据历史经验看到的一个大概率方向,而不是什么绝对必然的客观规律。它不是百分之百成立的,但太多情况下,确实如此。

货币不是真实的财富,并不是越多越好。在恶性通胀的国家,人人都是亿万富翁,但你的亿万货币不一定能买到一块面包。

国民财富的增长有赖于资本的积累、贸易的扩张、技术的进步。而这些都有赖于人们对未来有稳定的预期,所谓有恒产者,才有恒心。

如果人们预料到今年的钱明年就会贬值,人们就会费尽心思去抗通胀。而不是把这些时间、精力、企业家才能用来创业创新。通胀越严重,投资就越集中在某些抗通胀能力强的资产上,而不是用于商业的扩张和技术创新。

通胀带来的机会成本,对一个社会而言,是极其高昂的。

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往往是那些最“有钱”的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是亿万富翁,都有至少几麻袋钞票,那也就意味着:人人都缺钱。

越印钱,越缺钱。

注:

1-张嘉璈《通胀螺旋:中国货币经济全面崩溃的10年:1939-1949》

2.土耳其的新增货币数据来自公号:财主家的余粮。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功夫财经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425/158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