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诗古文 > 正文

雨雨雨雨雨雨,下雨天,古代人都在做什么?

最近,雨水天气频繁,雨雨雨雨雨雨,让出行变得十分不便。那么,适逢雨天,古代人有哪些雨天必备工具?没电没网没手机,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古代雨天道具

蓑衣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我们熟悉的诗句。

蓑衣,最初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挡雨器具。我国在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挡风雨的侵扰。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

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的情况。“蓑笠,备雨服。”春秋战国时代,百姓在下雨天,通常是身着这种草衣来从事劳作的。

蓑和笠的关系,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笠”的制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两用,既可避风雨,也可防烈日酷暑。

蓑草的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所以用来制雨衣,雨水不易渗透。其为贱物,轻易可得,在很长时期内,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可用作雨衣的材料,但蓑衣并没有被淘汰,尤以农夫、渔人所用为多。

雨伞

据考证,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发明了雨伞。1980年出土的秦始皇陵彩绘铜铸车马上带有一柄伞。

拉动伞柄上的机关,伞就能自动倾斜遮挡不同角度的阳光。此时,伞大多作为统治者出行车辇上的装饰现身,美其名曰“华盖”,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两千年前的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人们开始用有韧性的树皮造纸做伞面,然后涂上油脂或天然桐油,油纸伞应运而生。

油纸伞是一项中国传统手工艺品,除了发挥遮阳挡雨的日常之用,一些文人雅士会在伞面上题诗作画,遣情抒怀。

伞为寻常百姓普遍使用还是在宋朝南宋画家刘松年《斗茶图》中,四人有三人携带雨伞。

据吴自牧《梦粱录》中的记载,宋代伞的种类很多,形状多样,颜色丰富,有专门供士人用的青绢凉伞,有皇帝出巡用的黄罗伞,还有普通人用的青灰小伞等。

明清时期伞的品种很多,同时对伞的使用亦有严格的限制。从形状来分有方伞、直柄伞和曲柄伞,根据颜色又可分出紫、红、黄等不同种类,根据制作材料又可分罗绣伞、油绢伞等种类。不同的等级使用不同的伞,而清代则规定,庶民不得用罗绢凉伞。

木屐

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木屐有防滑、耐磨、易制的特性。

在唐代常穿于外出旅游,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白笔下“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谢公屐”。而在宋代以后,屐基本上就是专门的雨鞋了,对付雪天泥泞地,木屐也是理想的选择。

不论是斗笠、蓑衣、雨伞还是木屐,只是最朴实不华的生活必需品,它们却在闲情逸致的诗人笔下显得如此诗情画意。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下雨天,古人都在做什么?

1、送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

烟雨朦胧,在纷纷细雨中望着友人远去的背影,诗意顿生。

2、睡觉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在雨打窗楣的伴奏下,闻着花香,渐入幽梦。

3、游玩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空濛细雨,携三两友人,细品雨中风景。

4、书信寄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滴答轻盈的雨声,像极了轻叩门扉的声音,古代才子怎能少得了佳人相伴。

5、听雨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雨落无声,用心感悟自然造化的曼妙与清丽。

6、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初春小雨》

小雨微茫,满含着缱绻情愫,一眼望去,充盈着生命的气息。

7、发呆戏猫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凄风楚雨,烧上小火,裹上毛毡,怀抱小猫,静坐发呆,生活如此惬意。

8、雨中垂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唐·张志和

一蓑一笠一扁舟,能玩出此番意境的也只有古人了。

9、饮酒消愁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廋。

——《如梦令》宋·李清照

雨天饮一杯愁酒,呼呼大睡一场也是惬意。

即便下雨也是大自然的馈赠,去寻找不同的乐趣吧。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古建中国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715/1619464.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