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吴惠林:返璞归真成就永续发展

作者:
在过往经济萧条,金融风暴出现,都有不少人选择回归传统,返本归真过俭朴生活,毕竟“人的行为”不像挪威的田鼠,“人是会自己找寻出路的”,人有头脑,会对周遭世界的变化做出反应,不过,政客和左派社会主义者总喜欢关注短期趋势,并错误地将它们推断为20、50和100年,于是赶紧利用政府祭出各种纾困、管制、干预政策,让短痛变为长痛。幸好,拥有聪明才智的“自由人”总能发挥“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本能自救、突破困境寻得出路。

《大减速》书封面。(本文作者提供)

千禧年以来,“永续发展”逐渐响彻全球天际。究其内涵,“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的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是很贴切的诠释,毕竟“人是万物之灵”,地球为人而存在,而人生在世得好好生活,而一代传一代,代代相传才得以永续。

多年以来,天灾人祸纷至沓来,甚且愈演愈烈,2020年新冠肺炎世纪大瘟疫猖獗,全球各地热浪洪水此起彼落的“水深火热”,楼塌空难不断发生,世人不婚不生致少子化、老人社会的降临,“末世”、“毁灭”之声都已传了开来,如何能永续发展呢?有这么一说:“科技”在知识、创新的加持下无止境发展,被认为是灵丹妙药。

资源稀少可由科技破解?

回顾历史,人类对科技的依赖已有不短的时间。1798年古典学派经济大师马尔萨斯(T.R. Malthus,1766~1834)提出“人口呈等比级数成长,粮食只以算数级数增加”,因而人类将在“生存线上”挣扎苟活,陷入“贫穷陷阱”。但迄今此情此景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未出现,而“技术进步”就被公认是主因,尤其工业革命、电力的发明、各种能源的发展、电脑、AI等等的持续发展,更让人类对技术进步充满信心。

任何人要过日子存活,食衣住行育乐是必要的,而使用资源就避免不了,于是很早就遇到“资源是否有限、是否稀少”的根本课题。在诸多资源中,“自然资源”最为根本,在基础经济学开宗明义就明示“人的欲望无穷、资源有限”,于是“选择”也就成为经济学的核心,“代价”、“成本”的观念,或“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之警语也随之出现。不过,空气、阳光和水这三种人类日常生活必需品,却曾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说。但不可否认的,这人生三大宝也早已必须支付代价,其逐渐成为稀少也应该是无疑义的了!

那么,连这三种自然资源都已逐渐变为稀少了,更遑论其他资源!但是,二十世纪末问世的一些著作,却仍有不一样的看法。例如保罗皮尔泽(Paul Zane Pilzer)在1990年出版的《点石成金》(Unlimited Wealth),就以“技术进步无穷无尽”(该书中称为“经济炼金术”)来否认人世间存有稀少性,亦即,透过技术的进步,资源的使用及创造“很可能”永无止境。

相对于这种“乐观”的看法,也早有另一种极端的“悲观”论调出现,就以1968年生物学家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出版的《人口炸弹》(The Population Bomb)这本畅销书和1972年春季问世的《成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最具震撼力!

前者承袭马尔萨斯对人口激增的忧虑,300页的内容述说着地球正被摧毁,因为人类像挪威的田鼠一样繁殖。该书第一句话“养活全人类的战斗已经结束。就算即刻启动任何紧急应变计划,70和80年代仍有数亿人即将饿死。”当时激发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Julian Simon)的极力驳斥,展开一场精彩的经济与生态间关系大辩论,而环保与经济竞合的议题也从此开展,“绿色运动”也被催生了。

后者是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的作者群以计量模型估算出资源到达极限的时日,这曾给世人带来无比的震撼,正巧的是,1973~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更加深世人的恐惧感。

悲观乐观壁垒分明

此后讨论自然资源和环境危机的著作、会议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自此普遍受到重视、甚且蓬勃了。直到现在,对环境资源各抱持悲观和乐观两种极端论者仍为数不少。

到底是悲观论者对或者是乐观论者正确,极可能永远没有答案,而关键就在对“技术进步”的看法。处在E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科技的看法似乎偏向正面、乐观,而无止境的进步也在电脑、网际网路等等高科技产品面世之后被较乐观的认定。不过,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成长可能是无止境的吗?纵使科技进步是无止境的,其对人类的“福祉”一定是正面的吗?而政府以政策再予以强化,是否应该呢?

E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所依恃的就是高科技的日新月异,但即使是一般人所认识的物质性狭义经济,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连以“新经济”在1990年代吃香的美国经济也走入不景气,而“新经济是否已成明日黄花?”已由质疑成为肯定。无论如何,1990年代的“新经济”终究还是落入“生产力递减”的宿命,而“景气循环”也仍是难免,科技进步对经济成长的支撑也总是有起有落。迄21新世纪伊始的全球经济严重下滑,又有“空前危机”的论调出现,这至少告诉我们,靠科技来引导狭义物质性经济成长毕竟仍是有限度的。其次,纵使科技仍会不断进步,但高科技所伴随的风险是否愈高呢?

众所周知,科技进步依靠电力,一旦电力不继或管理失当,所造成的损害是否相对大?我们是否该严肃思考过分依恃电力的科技进步,相对地风险是否也愈来愈高?

科技风险系于人心

这种不是人类有意制造的风险,除了对日常生活愈来愈依赖电力,以及诸多电器电脑产品对现代人会带来愈来愈大的“意外损害”之外,每个活生生的行为人由于科技的愈见发达,原始的求生本能会不会愈来愈消褪、甚至于有朝一日丧失殆尽呢?

除了一旦出现意外,现代科技用品即停摆无法使用外,科技愈发达,其产生的能力愈大,一旦用在作奸犯科事务,反而会对人类产生无比的危害。举例来说,诺贝尔发明炸药,若用来开采矿产或作为建设之用,固然可在物质层面上造福人群,一旦作为战争用的各式武器上,其祸害实在难以计量。就人类历史上几次世界大战之惨状,以及日常生活里恶徒更方便作案,而善良无辜民众的安全威胁更大,已可知这种顾虑并非危言耸听。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双子星世贸大楼遭受的“911”惊恐事件就是活生生见证,而国际恐怖分子之所以愈见嚣张且难除,现代科技的助力正是主因。其实,当今社会几乎无孔不入的骗案,也是高科技产品扮演推波助澜角色的啊!

推理至此,一个重要的根本性课题就浮现出来了:现代科技产品是“工具”,其本身设计不良或使用者疏忽所产生的不安全性,固然愈来愈高,最严重的是有些“人”刻意使用它来戕害同类。所以,让我们深自思考的是:“人心是否愈来愈沦丧?”果真如此,“到底已沦丧到何等地步?”而这种现象与科技的进展是否呈现极高的正向关系?能够找回“善良的人性”吗?

正当思索这些重大课题时,《成长的极限》第3版在2004年问世。作者期望人类能“永续发展”,但他们认为以“成长”为手段是不可能的,因为“成长”无论如何都有其“极限”,他们用理论、用数据、用数学模式,以各种模拟方式来告知世人各种发展的结果。他们不只提出警示,更惮精竭虑试图找出永续发展之道,他们并非反对成长,只是指出成长有其限度,不可能无止境的追求成长,也不能妄想以科技作为克服极限的灵丹妙药。

该书在1992年曾出第二版,书名改为《超过限度》(Beyond the Limits),第三版表明由于人类不自爱,没能听进去本书的忠告,不只忠言逆耳还变本加厉,在“科学万能”、“迷信科技”下戮力追求成长,于是“成长的极限”时期缩短,只不过20年光景已濒临“超越限度”。作者在第三版自序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用白话说就是人总是“事到临头”才惊觉“大祸已至”,但“为时已晚”。作者们深谙世人的此种通病,乃写作此书,期盼浸泡于自私、追求短利的世人,能记取古人“未雨绸缪、防范未然”之训词。

永续之道在人心回升,生活返璞归真

遗憾的是,由本书在30年间推出三版、且间隔愈来愈短观之,“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应是活生生写照,第二和三版都以最新资料作相同方式的极限推估,而“超限”、“崩坏”、“毁灭”等等名词也纷纷出现。其实,只需稍微注意,天灾人祸、水深火热、资源耗竭等实景和警讯都在我们当前日常生活中一再出现,在中国、印度等大国也加入追求经济成长的行列之后,更加速地球资源的掏空,特别是极权中国,无法像民主社会一样还有法治、人民,以及市场机能的监督、调节,所采用的强取豪夺的“成长方式”,更是极限期缩短的元凶。

《成长的极限》第三版中作者们希望世人:“回复人性,怀抱更大同情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如此,“世界就能让成长速率回到极限范围内,且因而得以避免崩毁的命运”。如今,世人的确面临最严苛的“选择”,说到底,是走向“新生”抑陷入“崩毁”,系于每位地球人的“一念之间”,而“人心回升,找回诚信伦理”仍是当下“各个人”最起码的使命。不要忘了,“人生如寄旅”,不能让旅店在我们这一代过客手中崩毁,而“清心寡欲、俭(简)朴人生”应该就是最佳的选择哪!

“大减缓”是大好事

15年后,英国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丹尼・道灵(Danny Dorling)在《大减速:飞跃成长的终结,以及为何对地球、经济及人类生活有益》(Slowdown: The End of the Great Acceleration—and Why It’S Good for the Planet, the Economy, and Our Lives)这本巨著呼应了《成长的极限》之吁求。作者在这本创意十足的书中,自全球资料宝库中汲取大量丰富的数据,绘制六十多个“时间线”图,揭露人类的所谓“成长、进步”,其实从1970年代早期就已开始放慢,恰好是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爆发的时候,作者将负债、气候、温度、人口统计、生育、经济成长、社会运动、甚至是地缘政治都各以一章的篇幅,利用视觉化手段说明并证实这些事物都已经在过去几个世代中稳定循环地下降。最让人意外的,“科技进步”的速度其实也在急速减慢。

大体而言,现代人都认为新科技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大都相信新科技正推动我们的文明航向新而未知的领域,也支撑着永续发展。那么,如今科技进步的速度正在急速减慢,不是前程暗淡了吗?永续发展不也将成泡影了吗?妙的是,作者不但没在感叹这样的形势变化,而是把这当作充满希望的一刻、当作迈向稳定的行动来接纳;而他也注意到,许多更早以前曾决定近代历史的大幅跃进,都一并带来了蔓延四处的战火、带来分裂的社会,以及大规模的贫富不均,他因此将我们当前的趋缓视为充满希望且迈向稳定的一刻,而欣然接受之。

丹尼.道灵在这本说服力十足的新书中,证明减速的新纪元给了我们稳定经济、增进平等,并停止进一步损害环境的机会。他认为,我们并未朝乌托邦迈进,但到最后我们很有可能会过着更好的生活。

在防疫期间被“禁足”的时刻,突然有时间静心思索,过往“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口头禅也得到实质领悟,而现代人“穷忙”、“盲目”、“茫然”的忙碌生活是真幸福吗?本书最后一章〈人〉,作者引领我们回归“真人”,告诉我们“趋缓、减缓”年代“不确定感”会消失,好事会更长存,浪费变少,诸多当前社会环境大问题的事情都不再造成困难,也都不再是问题,每个人都将做自己总是做过的事,以及在大加速开始的很久以前,大加速期间和大加速结束后都做过的事—享受朋友、欢乐、家庭。他最后问说:大家对未来有啥期待?他说他会在某处的沙滩上堆沙堡。

其实,在过往经济萧条,金融风暴出现,都有不少人选择回归传统,返本归真过俭朴生活,毕竟“人的行为”不像挪威的田鼠,“人是会自己找寻出路的”,人有头脑,会对周遭世界的变化做出反应,不过,政客和左派社会主义者总喜欢关注短期趋势,并错误地将它们推断为20、50和100年,于是赶紧利用政府祭出各种纾困、管制、干预政策,让短痛变为长痛。幸好,拥有聪明才智的“自由人”总能发挥“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本能自救、突破困境寻得出路。这本《大减速》就是诉说这样的历史故事,任何人读它都会增强逆流而上的信心,永续发展也更永固!

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720/162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