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魏忠贤掌权时, 为何努尔哈赤就是打不进来?

答:作为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一段出名的黑暗时代,“魏忠贤专权”的这段历史,早就被千人踩万人锤:作为一位流氓出身,当太监都是“自己动手”的恶人,魏忠贤自天启年间把持大权起,几乎每一件事都是“刮妖风”,麾下的“五虎”“十狗”“四十孙”等“阉党”们,更是群魔乱舞,从贪污腐败到残害忠良,恶事狠事罄竹难书。但就这么一个荒唐透顶的年月,却也被不少“历史票友”总结出个亮点:抗击后金努尔哈赤。

要是粗看一下,魏忠贤这“亮点”确实亮得可以:作为“大清王朝”的前身,努尔哈赤的“后金国”,当时也正压着明朝打,甚至后金攻克沈阳、辽阳、广宁等大战,还叫魏忠贤找到由头排斥异己,给魏忠贤的“上位”来了一波神助攻。可等到魏忠贤呼风唤雨后,素来凶悍的“后金八旗”却突然消停了,不但没能再扩大战果,还遭到了“宁远之战”“宁锦大战”两次失败,就连努尔哈赤本人,也在“宁远之战”数月后郁郁而终……

如此“努尔哈赤打不进来”的奇特场面,也叫后世多少“历史票友”啧啧称奇,甚至成了著名的“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神论的“重要论据”。那么,“努尔哈赤打不进来”真的是因为魏忠贤太厉害?综合来说,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此时的“后金国”,还是羽翼未丰的时候。

虽然清朝立国后,对于努尔哈赤的“创业史”大书特书,“八旗大军”凶悍表现十分出名,但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在陆续占领了明朝沈阳、辽阳、广宁等要地后。战场上节节胜利的后金,其实也越发不堪重负。努尔哈赤“只顾打仗不顾生产”的操作,叫后金的经济钱粮都越发陷入困境。如果翻看《满文老档》就会发现,整个天启年间,后金境内几乎年年都会发生动乱,守住现有的地盘,都变得十分吃力。

于是在这些年里,咄咄逼人的努尔哈赤,反而也在不停收缩版图。比如在占领重镇广宁后,他不但没有在这里扎根,反而下令把整个广宁城全数拆毁,粮食全部拉走。这样的努尔哈赤,攻击力自然也大打折扣。换句话说,明末一个宝贵的战略喘息时期,正好被魏忠贤碰上了。

当然,只靠“努尔哈赤打折”显然不够,这就是第二个重要原因:魏忠贤掌权时,丢失了沈阳、辽阳、广宁等要地的明军,却开始对后金形成完备防御体系。

说到这事儿,好些军事票友,都会脑补起孙承宗、袁崇焕等人构筑的宁锦防线,这条防线从天启年间起,一直到明朝灭亡前夜,叫八旗军一次次碰得头破血流,不得不在崇祯年间多次“绕路”南下侵扰。可问题在于,为什么崇祯年间的八旗军能“绕路”,天启年间的八旗军,却只能两次瞄着宁锦防线猛攻,哪怕挨炮炸也不“改道”呢?因为当时的明军防御,不止“宁锦防线”这一处。

另一处比较重要的“防御堡垒”,就是驻扎皮岛的明军将领毛文龙。虽然对于毛文龙的一生,至今史学界争议颇多。但没争议的是,天启年间的毛文龙,真把努尔哈赤给“打疼”了。以皮岛为中心,毛文龙在努尔哈赤的身后开辟了阵地,只要努尔哈赤稍疏忽,立刻就是几记闷棍招呼。比如努尔哈赤狂攻宁远时,毛文龙就袭击了后金重镇永宁。皇太极攻打宁远锦州时,又是毛文龙率军袭击昌城等地。有这么个凶神在背后,八旗军哪敢跑远?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毛文龙也有夸大战功爱吹牛的毛病,可他的战果却也有实锤,在天启年间,他曾创下一年半缴获五万件盔甲的记录。而常与毛文龙配合作战的,更有明军防线里另一支特殊力量:登莱明军。

作为明朝北方的海防要地,对于防御八旗来说,登州、莱州有着足以与“九边”媲美的战略地位。从天启二年起,名臣袁可立就在这里苦心经营,不但在这里建成了强大的军港,还打造出一支战力强悍的陆海军。天启三年起,这支军队就主动出击,牢牢掌握了渤海湾的制海权,他们曾与毛文龙配合作战,也曾拿下金州等地,打得后金“四卫已去其三”,袁可立在任时,他们与后金先后血战七场,全部取得了胜利。

如此一来,辽南沿海地区,一度成了八旗军的“禁区”,“满万不可敌”的八旗,此时却被严重压缩了战略空间,面前有宁锦防线,背后有毛文龙,侧翼还有登莱军,被“挤压”到这程度的后金,别说“打进来”,战略上也处于被动。

如此一幕,也叫多少“明史粉”叹息,联系到不久后明王朝陷入双线作战,被八旗(清军)摁着揍的惨状,多少人更哀叹大明一把好牌打稀烂,捎带赞誉了下“魏公公”的卓越业绩。但事实求是说,这“好局”与魏忠贤,真心关系不大。

首先一点,无论“宁锦防线”还是“登莱水军”,那都不是魏忠贤的心血,相反却是孙承宗、袁可立这些魏忠贤的“对头”们苦心打造的。至于血战后方的毛文龙,那更基本靠自己打拼,魏忠贤的“杀伐果决”基本没帮上忙。而在阉党最权势熏天的年月,苦心经营登莱的袁可立也遭到阉党构陷,不得不含恨去职。强大的登莱基地,而后也在几次战乱里衰落——祸,就是从魏忠贤这里开始闯的。

更重要的是,明朝这强大防御体系的衰落,根子上却是因为两个字:腐败。

魏忠贤对于明朝政治最大的破坏,就是腐败的加剧。他以及他的“儿孙”们,把“贪风”刮遍全国,魏忠贤倒台后,仅其家中抄出的现金,就足够九边数年的支用。“阉党专权”时期,卖官鬻爵等丑行,都成了明面上的规矩,明朝的官场成了“以身为市”,甚至官场往来“必用间金数万”。这些“官场资金”,当然也是通过横征暴敛,最终加到百姓头上。

甚至,崇祯年间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祸根也正是从“魏忠贤专权”时期埋下,以明代许多史料记载,由于阉党时期的横征暴敛,各地农民纷纷逃亡。比如河南等“产粮大省”,昔日富庶的农田大片成了白地。天启年间时,大批溃兵从东北前线退入陕北,激化了当地矛盾,由于官员们处置不力,陕北出现了大量“流盗”,最终从天启七年起,演变成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战争。

可笑的是,崇祯皇帝扳倒了魏忠贤,但对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太监们,却还是信任有加。崇祯在位时多次“扩招”太监,明代的宦官数量暴增了一万多人,高起潜、杜勋、王之心等太监更是各个掌握了“监军”大权。但这帮人的操守,却连魏忠贤都不如,不是拼命敛财,就是临阵倒戈,争着做了叛徒。待到李自成兵临北京,紫禁城里的太监们,分光了崇祯最后的几十万银子,闹哄哄的逃了命,唯独一个太监王承恩,陪着崇祯上了吊……

此情此景,可以说是“一个魏忠贤倒下去,一群魏忠贤站起来”。这“魏忠贤们”前仆后继的一幕,正是明王朝迅速腐化的过程。倘若有谁因此还把魏忠贤们当做“大明救星”?那真应了一个词儿:非蠢既坏。

责任编辑: 叶净寒  来源:历史春秋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822/1635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