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神秘的核潜艇事件凸显美中误判的风险

资料图片:视频截图显示北极熊在阿拉斯加的普拉德霍湾查看美国海军“康涅狄克”号核动力攻击潜艇的顶部。

一起涉及一艘美国核潜艇在南中国海的神秘事件促使分析人士权衡类似事故的风险——也许涉及美国的一个条约伙伴——可能引发美中之间不必要的冲突。

专家表示,随着北京方面积极推进其在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的领土主张,而西方国家则以越来越多的海上通行进行反击,以支持在有争议水域的航行自由,这种危险正在加剧。

上个月,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宣布建立新的安全联盟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利害关系。这个安全合作伙伴关系将为澳大利亚提供10艘新的核动力潜艇。

在最近的事件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一份新闻稿中说,10月2日,一艘美国核动力潜艇撞上了一个未知的水下物体。

美国海军表示,其海狼级潜艇“康涅狄格号”(USS Connecticut)上的船员受了伤,但没有人的生命受到威胁,而且它正在调查发生了什么。

但发表在中国国有的中国军网新闻网站上的一篇分析称,美国动用核潜艇“秘密侵犯中国在南中国海的领海,存在因误判而引发这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的风险”。

中国军网的这位分析师并不是唯一对此感到担忧的人。其他专家对美国之音表示,他们担心中国和日本或菲律宾等美国的条约盟友之间发生更严重的事件,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会引发华盛顿的严重反应。

研究机构兰德公司在华盛顿的资深政治学家黑考特(Scott Harold)说,美国采取的具体措施将取决于实际事件的细节。

“撞击是攻击还是必须导致受伤或实际死亡或沉没?”黑考特问道。“我认为这些领域将是美国决策者,特别是美国国防官员和军官将很快尝试评估意图是什么,门槛是什么,东道国——作为第三方的日本或菲律宾——是否能够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能做出反应吗?”

美国驻夏威夷的印度太平洋司令部没有回复记者就在中国附近发生事故的风险置评的请求。

中共的邻国,美国的盟友

尽管菲律宾和其他三个倾向西方的东南亚国家也宣称对南中国海拥有主权,但中共称南中国海约90%的区域属于自己。北京宣称对台湾全岛拥有主权,一个得到华盛顿支持的自治岛屿,北京还与日本争夺东中国海部分地区的控制权。

历届美国总统都把其亚洲盟友视为超级大国之间摊牌时对抗中共的缓冲。根据美国签署的条约,它有义务考虑在军事危机中帮助它的盟友。

分析人士认为,中共的军机在台湾附近飞行的次数越来越多引发了人们对发生事故的担忧。台湾空军有时会驱离中国大陆的军机。1979年的《台湾关系法》让华盛顿可以选择站在台湾一边进行干预。

“你用拳头戳台湾的脸多久才会在某个时候出现失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政治学名誉教授卡尔·塞耶(Carl Thayer)问道。“这些飞机可能会越过一条线,或者台湾的空防,可能会导致导弹的发射。台湾的防空系统已经被启动并锁定了其中一些飞机,以示警告。”

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胡逸山(Oh Ei Sun)说,这个月有关美国军队驻扎在台湾至少一年了的新闻报道可能促使一个愤怒的中共向台湾岛派遣更多的飞机。

胡逸山说,菲律宾方面即使受到美国的警告,也有可能与中国船只发生事故。他补充说,如果中菲关系成为一个竞选议题,那么2022年的菲律宾总统竞选可能会成为一个触发点。2012年,中国和菲律宾的船只因斯卡伯勒浅滩(Scarborough Shoal,中国称黄岩岛)问题而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对峙。双方都宣称渔业资源丰富的斯卡伯勒浅滩(黄岩岛)是自己的。

他说:“我认为菲律宾人非常独立,当有事情发生时,美国可能会根据条约义务来救助他们。”

黑考特说,一个涉及中国和日本的误判可能会促使美国在作出回应前,审视“灰色地带的意外情况”。

黑考特说,这将意味着了解例如事故涉及的是中国海军舰艇还是渔船。他说,美国官员将进一步研究日本是否需要美国的帮助,或者是否可以自行采取行动。

他说,包括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盟友正越来越清楚地向中国表示,他们将“在紧急情况下做出反应”。

非正式的中外掩盖事故的渠道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和美国有自己的非正式解决相撞和意外的擦枪走火的渠道,降低了冲突的风险。

他们说,北京希望避免战争,但会因为任何意外事件而十分恼火并责怪美国。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国对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的致命轰炸-华盛顿称这次袭击是意外-和2001年一架美国侦察机在中国南部海岸附近的两架中国战斗机的追逐下不得不紧急降落之后,中共既感到恼火也责怪了美国。

“这个形势基本上已经变成了一场懦夫博弈,各国只是在互相尾随,”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爱德华多·阿拉拉尔(Eduardo Araral)表示。“双方可能无意伤害对方,但事故可能而且确实会发生。”

责任编辑: 李韵  来源:美国之音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014/1659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