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出道即巅峰 辛弃疾人生传奇

—大宋最硬核的英雄,来自山东

作者:

剑在匣中生锈,人在江湖放逐。

01.英雄老了

南方的冬天,无比湿冷。

两个年近半百的准老年人,内心却都烧着一团火。

温酒,举杯,对饮。

大醉之时,天已黑。朦胧中盯着案上尘封的宝剑,两人聊起往事,军营中大口吃牛肉、大口喝酒,号角响起,沙场点兵。

如此激扬慷慨的场景,整个国家已经多年未见到了。

醉了,战马飞奔,弓箭离弦,一场恶战,打响了。

你一句,我一句。到激动处,连拍大腿叫绝。

冷风吹醒醉酒人。彼此头上白发清晰可见,才知道,一切不过是酒精在起作用。

这一幕,发生在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的冬天。

49岁的辛弃疾,和46岁的陈亮(字同甫),时隔十年后再见面。两个帝国的边缘人,聚在一起,却都在操心国家怎么收复中原失地。

此前一年,南宋投降派总代表、太上皇赵构死了。

一直痛骂投降派、主张对金国强硬的布衣狂儒陈亮,认为抗金事业将迎来好时机。于是早早就张罗着去面见赋闲在江西上饶乡下的另一名主战派代表人物——辛弃疾。

辛弃疾居住的地方,要经过一条河。

据说,因为水太冷,陈亮骑的马不敢过河,他催了三次,马儿仍不下水。陈亮直接跳下马,拔刀,手起刀落,把马头砍了下来。

辛弃疾正在楼上等待陈亮,远远望见这一幕。这位曾经出入金兵大营如入无人之地的硬汉,竟然也被陈亮的豪气镇住了,直呼:“此乃大丈夫也!”

陈亮和辛弃疾本来还邀请了朱熹。但朱熹此时对北伐抗金,态度已经相当消极,说他一个年近六十的闲汉,只想留在山里咬菜根。

放眼整个国家,主战派就没几人。

辛弃疾和陈亮,愈加惺惺相惜。

两人同吃同睡,同游鹅湖,一起探讨抗金大业。借着酒兴,时而热血澎湃,时而清醒并痛苦着。

陈亮一共住了十天,然后分别,骑马离去。

陈亮离去后,辛弃疾怅然若失。实在舍不得,自己又策马去追赶陈亮。因为天寒地冻,最终没追上,心中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回去后,两人唱和往来,把友情和激情,都写到了词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现实太残酷,一句“可怜白发生”,让功名事业都成了迫不及待的想象。

英雄老矣。

▲济南辛稼轩纪念祠内辛弃疾画像。图源/图虫创意

02.出道即巅峰

英雄老矣。

辛弃疾一生最辉煌的事迹,在23岁时已经完成了。

不是因为成名早,此生,他就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炫耀。而是因为,余生,他始终得不到走上抗金前线的机会。

惆怅,郁闷,锥心之痛。

他只能一次次回想年轻时候的壮举。

辛弃疾出生那年,1140年,宋金激战正酣。但南宋名将岳飞接连收到朝廷班师回朝的诏令,只能忍痛放弃北伐收复的河南诸地,一路南撤。

辛弃疾生在金人占领的山东,但自幼时起,祖父辛赞就一直跟他强调:故乡现在是沦陷区,南宋才是我们的祖国。

靖康之变发生时,辛赞因为家累未能脱身南奔,被迫接受金朝的伪职,为此心中常常自责,始终在寻求机会为故国出力。

辛赞因此把毕生夙愿,都寄托在孙子身上。

辛弃疾两岁时,岳飞被冤杀。没有人会想到,他日后极有可能成为岳飞式的战场英雄,可惜最终被政治蹉跎了岁月。

辛弃疾从小文武兼习,不仅诵读经典,还熟读兵书。

他的成长环境和训练,决定了他长大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健硕有力、目光犀利的壮士。

据辛弃疾后来回忆,在金国,汉人就是二等公民:

民有不平,讼之于官,则胡人胜,而华民则饮气以茹屈;田畴相邻,胡人则强而夺之;孳畜相杂,胡人则盗而有之。

想要公平?没有。横征暴敛,倒是年年有,天天有。

抗金起义,风起云涌。

22岁时,辛弃疾已经在山东拉起了一支2000人的抗金队伍。随后,率众投奔济南义军规模最大的领袖耿京。

耿京对辛弃疾很是青睐,直接任命为掌书记。

当时,一个叫义端的僧人,也拉起了千余人的队伍抗金。辛弃疾力劝义端投靠了耿京。

没想到,义端是个投机分子,没多久就窃取了辛弃疾掌管的军印潜逃。

根据《宋史》记载,耿京知道后,大怒,威胁要杀辛弃疾。辛弃疾却不慌,当场立下军令状,说给我三天时间,抓不到义端,再来受死不迟。

辛弃疾断定义端是想叛逃到金兵军营,以机密和军印邀赏。于是一路顺着金营方向紧追,果然追上了义端。

义端十分诧异,只得求饶说,我知道你前世是青兕(犀牛),力大能杀人,希望你别杀我。

辛弃疾二话不说,手起刀落,斩下义端的首级,拿回了军印。

随着金世宗上位,对义军采取“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的攻心瓦解策略,各地抗金义军人心涣散,纷纷解甲归田。

辛弃疾随即向耿京献策,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率部投奔南宋。

耿京欣然接受,遂委派辛弃疾等11人作为代表,到南宋与朝廷接洽。

辛弃疾等人到了建康(今南京),受到宋高宗赵构的接见,并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当他们往回赶路,想把好消息带给耿京时,半路却传来了噩耗:

他们的主帅耿京,被裨将张安国杀害了!

张安国害主求荣,投降了金人。

23岁的辛弃疾惊闻事变,迅速制定应对措施。史载,他与众人说,我受主帅耿京之托归附南宋朝廷,谁知发生事变,这下如何复命?于是,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去捉拿张安国。

如今,辛弃疾的成名壮举,仅剩下零星的历史记载,我们很难还原当时的具体部署。

仅知道,辛弃疾等人以50人的规模,潜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大营。当时张安国正与金兵将领畅饮,辛弃突然出现在酒席前,将张安国绑起来,像拎着一只兔子,拎上马背,然后飞奔出营。同行的骑兵,在外接应,一同绝尘而去。

辛弃疾束马衔枚,昼夜不停,直到渡过淮河,把张安国送至建康,交给南宋朝廷正法。

这次有胆有谋的壮举,让23岁的辛弃疾一夜天下知。他的好友洪迈形容说:

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意思是,天下的懦夫都跃跃欲试,想学辛弃疾的英雄行径,连皇帝见了辛弃疾本人,都赞赏不已。

但谁知道呢,人的命运悲喜相依,英雄更是顺逆境难料。

▲杭州岳王庙,可惜辛弃疾没机会成为岳飞。

03.被历史进程裹挟

英雄的命运,总是被历史的进程裹挟。

岳飞死于宋金和议,辛弃疾同样埋没于宋金和议。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最爱历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030/1665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