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独生子女烙印伴随终生 中国一胎化政策城乡有别

独生子女在现代家庭中已是常态,但在40年前的中国大陆,这项政策却是最激进的社会实验。最早一批“政策一胎化子女”如今迈入中年,他们回顾过去,道出政策对自身的影响。

▲独生子女在现代家庭中已是常态,但在40年前的中国大陆,这项政策却是最激进的社会实验。图为非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在现代家庭中已是常态,但在40年前的中国大陆,这项政策却是最激进的社会实验。最早一批“政策一胎化子女”如今迈入中年,他们回顾过去,道出政策对自身的影响。

中国从1970年代推动计划生育,1979年的全国计生办主任会议上,明确提出对生第二胎以上者要有经济处罚措施,人口学者梁中堂认为,这标志着“一胎化”生育政策的诞生。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的宣示,把“一胎化”活动推到高潮。

所谓“一胎化”,也历经局部调整,允许生了女儿的农户可以生第二个孩子,少数民族政策更宽松;直到2016年开放为“二孩政策”,2021年宣布开放为“三孩政策”。也就是说,政策造成的独生子女是绝无仅有的一代人。

最早的一批“一胎化宝宝”正迈向或已经40岁,多数面临着奉养父母和生育子女的压力。对他们来说,一胎化代表的不只是统计学上的意义,也决定了“长大”过程中的许多感受。

“我们小时候,‘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其实是贬义词,好像说‘你们这些独生子女怎么怎么’,被宠坏、没同理心这些,虽然宣传口径上是光荣的。”1980年出生于上海的杨喆告诉中央社记者。

但是农村长大的张超群,则有一番不同的体会。他是老大,还有个1989年出生的妹妹,父母当时罚了多少钱他并不清楚。在农村,他的邻居、同学有手足的很普遍。就他所知,其家乡到1990年代才变得严格执行计生政策,甚至会以拆房子等暴力手段威胁。

进入县城上高中后,张超群看见独生子女的家庭通常条件都比较好,譬如担任公务员,他对这些同学的感觉是“比较自信、穿有品牌的衣服”,相对于自己的父母总是买便宜货,他从这些独身子女身上,开始有了穿品牌鞋、衣的概念。

除了“独生子女”标签的意义不同,“一胎化”政策的执行力度一直城乡有别,也有打破外界刻板印象之处。

一直到读大学,张超群才发现原来同学中有那么多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城市人。而出生在江苏、上海这些贯彻独生子女政策最到位省分的人则说,他们到大学才发现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非独生子女多了起来,但独生子女仍是多数”。

为什么有些家庭选择“超生”,有些则不?主要取决于,如果夫妻是党员、干部、“吃公家饭”的,通常必须严格遵守政策规定,否则保不住饭碗。

而农村人理论上懂得“孩子养越多,家庭经济越沉重”的道理,但传统观念和农业生活却让他们说什么也很难只生一个孩子,而且一定要生男孩。本来就拮据的经济,因为多子女情况往往更糟。

也有许多家庭被超生罚款压垮。学者曹锦清所著“黄河边的中国”就记载,1995年时的河南农村,超生一胎罚人民币4100元,分7年摊还,每年得交近600元,超过一个家庭一年下来的总结余,而且罚款金额还不断增加。

南京的王先生也是出生于1980年代的独生子,他将遵守计划生育解释为:“反映出我父母那代人的性格懦弱,同时因为受到的教育水平低,近乎文盲,因此不敢抗争。”

他说,父亲家庭很贫穷、教育不足,又因为“地主”家庭的背景,成长过程中受欺负,在生育这件事上逐渐变成“不敢、不能生”,“不是没想过多生,而是没条件”,在这个被他称之为“全世界最违背人性、违背良心”计划生育政策之下,家里终究只有他这个唯一的孩子。

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未必都如刻板印象的孤单。几名生长在上海、南京这些大城市的受访者都提到,成长过程中和表亲、堂亲玩在一块儿,经常往来,并不觉得孤独。

有兄弟姐妹的农村小孩,在农村经济凋蔽、父母外出打工的背景下,反而可能真正过着缺爱的童年。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担任教师的黄灯说,计划生育政策对学生的影响让她深受冲击。

她在“我的二本学生”一书中写道,这些来自多子女家庭的学生,随父母“躲计划生育(查户口)”是生活常态,为了家庭生计也为了躲避罚款,他们从小被留守在农村或者随父母居无定所,而伤害最深的并不是贫穷,而是“缺爱”。童年欠缺关爱的孩子,到了大学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自卑,内心无所依傍。

而一些独生子女在谈到自己的性格缺陷时,往往会归咎于没有兄弟姊妹。前述王先生就说,“因为是独生子女,同理心少一点,不太会关心别人,考虑问题以个人为中心多一点。”

中共宣扬过去40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却不愿多谈同时期倒退的计划生育政策,这段期间无论是“合法出生”还是“非法超生”的子女,成长过程中也是中国城乡发展发展剧烈变化时期。他们有些人付出了与父母分离或家庭高额罚款的代价,却只能无声无息淹没在时代洪流中。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三立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224/1687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