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诗古文 > 正文

谁能不衰老?像刘禹锡那样摆正心态,晚霞同样可以红满天

人都有衰老的时候。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逐渐老去,过好晚年的时光,这不只是现代人面临的问题,而且古人也很重视。我们今天就来欣赏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看他是如何摆正老年心态的。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刘禹锡酬答好朋友白居易的。白居易晚年和刘禹锡一起在洛阳为官,他们没有什么实权,正好有时间一起诗歌唱和,欢度晚年。

白居易的身体每况愈下,腰膝酸软,头昏眼花,感觉到体力和精神大不如前。因此他写了一首诗叫作《咏老赠梦得》,就是把自己对老年的感受写了一首诗赠送给刘禹锡。

白居易在诗歌里把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写了出来,征求刘禹锡的意见,一来是探讨拓宽诗歌创作题材,二来也是为了互相鼓励过好晚年生活,三也是借诗酒唱和打发晚年时光。

刘禹锡针对白居易诗歌里提到的问题逐一作答,对白居易的痛苦和悲观情绪给予了同情,并鼓励白居易要好好照顾身体,对衰老这种自然规律要豁达乐观。

刘禹锡这首诗歌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前六句是顺着白居易诗歌的原意,正面阐述老年的劣势和弱点。老了什么都不行了,人们又怎么不担心害怕呢?

同时衰老也是自然规律,并不是受到了别人的伤害,最后谁都要走这一条路。正因为没有人能够避免,也没有人帮助得了,所以要延长寿命,因此就只有自己多多地爱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人老了身体越发消瘦,原来所穿的衣服都显得宽松了许多。头发不但变白,而且也掉落得厉害,现在头上稀稀松松的毛发,连帽子都戴不稳了。

老眼昏花,为了保护眼睛,索性连书也要少看了。为了延年益寿还要做艾灸和理疗保健,按时吃药和锻炼。这些都是年轻时不曾想到的事情。

诗歌写到这里突然来了一个大转折,后六句从白居易诗意的反面对老年人的优势进行了阐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衰老并不是坏事,反而是幸运的。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人老了饱经风霜,见多识广。经历的世事多了,人生阅历就像河水一样久远而丰富,因而也就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老年人要能够放下思想包袱,要看到老有老的好处。没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恬静悠闲,这些都是年轻人所不具备的。

诗的最后两句概括作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里用形象的比喻,不要说下山的太阳,阳光只能照到桑树榆树的树梢上,其实它的晚霞余晖仍然可以映红整个天空。

这句诗意境优美,“为霞尚满天”,把老人看成夕阳晚霞,更是具体形象。它的意思在鼓励老年人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面对衰老,不要消极悲观,而要豁达开朗。真正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王勃曾经说过“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曹操也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可见古人对年老并没有那么灰心丧气,而是更有一种紧迫感和成就感。

欣赏刘禹锡这首诗,我们不只是看到了作者对白居易诗歌的酬答唱和,也看到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安慰和鼓励,更体会到了作者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诗歌的最后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历来被人们传颂,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它也激励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保持晚节,发挥余热,创造和享受更加美好的晚年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读书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112/1694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