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北宋的皇位更迭,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和谐

作者:

昨天评论区有客官让我聊聊宋代皇位更迭的故事。其实仔细梳理一下,整个宋代的皇位更迭,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和谐,很多大家觉得“顺理成章”的继位,背后都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小曲折。

今天我就跟大家盘点一下,每次皇位更迭的一些幕后的小故事。

976年太祖——太宗

这是大宋第一次皇位交接,身强体壮的赵匡胤突然暴死,然后皇位出人意料地交给了他的弟弟赵光义,而不是他的儿子赵德昭或者赵德芳。

根据现有的史料分析,这次皇位的更迭,几乎可以确定是赵光义的一次非正常继位。至于赵匡胤是不是赵光义谋杀的,很多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倾向于是,只不过史料上找不到扎实的证据而已。

997年太宗——真宗

太宗登上皇位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金匮之盟”,所以按照规矩来说,他的皇位继承人顺序应该是弟弟赵廷美、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但是非常“凑巧”的是,这三个继承人都先于他死去,所以他只能“迫不得已”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他的长子赵元佐本来是第一人选,但是赵元佐因为同情“谋反”的叔父赵廷美,用装疯的方式来放弃了皇位继承权,赵光义就把次子赵元僖立为太子。但是赵元僖死在了赵光义的前面,所以赵光义就选择了三子赵元侃作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

赵光义病重的时候,内侍王继恩、参政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人准备立赵元佐为皇帝,废掉太子赵恒。这起叛乱被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吕端平定,后来赵恒登基的时候,吕端担心有什么变化,强烈要求卷起帘子让自己看清楚赵恒的脸,这才率领群臣下跪。

1022真宗——仁宗

真宗一共生下了六个儿子,但是前五个都夭折了,唯一活下来的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所以,赵祯在继承皇位的时候非常的天经地义,一点波折都没出现,唯一的问题是他的养母章献太后刘娥。

刘娥是真宗潜邸时候就迷上的女人,能力超群的同时,权力欲也超群。仁宗即位的时候不到十二岁,刘娥作为皇太后,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垂帘听政”的责任。但是刘娥当太后当上瘾了,一直不交权,从1022年垂到了1033年自己去世,把仁宗从12岁垂了23岁。

关键是刘娥去世之前还立下遗嘱,想让自己的闺蜜杨太后接着垂,得亏被大臣们阻止了。

所以,仁宗登基的时候虽然没有出什么状况,但是登基之后一直被架空。很多宋史爱好者都认为,刘娥要是再狠心一点,当一个宋代武则天也不是不可能。

1063仁宗——英宗

仁宗在生儿子方面跟他的老爹差不多,生了三个儿子,全部夭折,所以只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养子宋英宗赵曙(世系为太宗-赵元份-赵允让-赵曙)。

赵曙作为唯一的皇位继承人,在继位的时候没遇到什么波折,但是继位之前却搞得沸沸扬扬。

他是1035年被仁宗作为养子接到皇宫里面去的,大家都知道他极有可能是皇位继承人,但是他在宫里生活了四年之后,1039年,宋仁宗生下了次子赵昕,于是就把赵曙给退了回去。

赵昕两年之后夭折,随后仁宗又生了一个儿子赵曦,赵曦也在1043年夭折,此后仁宗再也没有生下儿子,一直僵持了十八年,才重新把赵曙又叫了回来。

这件事情让赵曙有了非常大的抵触心理,他亲政以后开始着手追封自己的父亲赵允让为皇帝,闹出了沸沸扬扬的“濮议事件”。

1067英宗——神宗

英宗是大宋第一个短命的皇帝,不到三十五岁就英年早逝,留下了三个儿子,其中长子就是后来的宋神宗赵顼(读虚)。

英宗在身体健康的时候没有立太子,虽然赵顼是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的人选,而且史书上也没记载他有什么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是《宋史·张方平》传里记录了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细节。

英宗病重以后,把学士承旨张方平叫到福宁殿吩咐遗嘱的事情,英宗当时已经说不出来清晰的话,靠在几案上嘟嘟囔囔了几句,根本听不清。张方平把笔递过去让英宗写,英宗写了八个字:“明日降诏,立皇太子。”张方平大声说:“必颖王(也就是赵顼)也,嫡长而贤,请书其名。”

英宗只好写下了赵顼的名字,张方平才退下去草拟诏书。

这个细节说明,英宗的另外两个儿子赵颢(读浩)或者赵𫖳(读晕)在朝廷中也是有一定的支持率的,所以张方平才让英宗把名字写下来,避免后患。

1085神宗——哲宗

神宗只活了不到三十七岁,在生儿子方面非常有天赋,一共生下了十四个儿子,不过夭折了八个,存活下来的儿子,最年长的就是老六赵煦(读序),也就是后来哲宗。

神宗活着的时候同样没有立太子,病重到无法处理朝政的时候,宰相王珪带领大臣们进宫请他立储,也就是立八岁的赵煦为太子,请高太后垂帘听政。面对这样的建议,神宗已经说不出话,只能点头同意。

但是这时候,神宗的两个弟弟,也就是开始提到的赵颢和赵𫖳对皇位又产生了想法,他们在蔡确和邢恕的支持下,想要搏一搏,并且找到了高太后的侄儿高公绘、高公纪帮忙,但是被拒绝。于是,这俩兄弟天天到皇宫里去探病,希望在神宗刚驾崩的时候立刻寻找机会登基,但是这个想法被高太后制止了,她下令不许这二人再入皇宫,这才挫败了他们想要夺取皇位的计划,让哲宗顺利登基。

1100哲宗——徽宗

哲宗二十三岁就英年早逝,只生了一个儿子,但是早夭了,驾崩的时候并没有皇位继承人。所以,他死了以后的皇位,就只能交给自己的弟弟,也就是神宗的其他儿子。

这个人选包括18岁的老九赵佖,18岁的老十一赵佶,17岁的老十二赵俣,17岁的老十三赵似,以及15岁的老十四赵偲。

当时朝廷的负责人是向太后,她为了避免出现另一个太后来跟自己争权,强烈要求让老十一赵佶来继位。

而宰相章惇以“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为理由表示反对,他请求立哲宗的同母弟老十三赵似,被向太后否决之后他又提议老九赵佖,又被向太后以赵佖有眼疾否决。

最终,在向太后的坚持下,赵佶坐上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

1126徽宗——钦宗

徽宗也是一个生儿子的高手,在靖康之变以前就生了三十二个,其中长子就是赵桓,也就是后来的钦宗。徽宗吸取了以前的教训,早在1115年就把赵桓立为太子,避免今后出现大规模的皇位之争。

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徽宗越来越喜欢自己的老三赵楷,赵楷本人也非常争气,1118年参加科举考试还考中了状元,为了避嫌才把状元让给了第二名王昂。

1126年年初(农历宣和七年年底),因为金兵大兵压境,徽宗想甩锅,把皇位匆匆传给了太子赵桓,然后自己南逃到长江以南的镇江避祸。就在皇位交接的时候,老三赵楷还在王黼的支持下想要夺取皇位,可惜没能成功。

为什么说可惜呢,从后来钦宗的表现来看,如果登上皇位的人是赵楷,恐怕北宋不会是这么一个结局。

所以,整个北宋的八次皇位更迭,相对而言只有真宗传给仁宗、仁宗传给英宗两次相对比较平稳,并没有出现什么有人争夺皇位的情况。

然而仁宗11年无法亲政、英宗登基以后追封生父,也给这两次皇位更迭蒙上了一些阴影。

2022-07-19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读宋史的赵大胖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722/177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