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网闻 > 正文

我从美国名校毕业,如今在国内地产业排队等“死”

“到后来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在地产行业等死”,其实结局早就已经注定,只是当时太年轻没看懂趋势,不经历这么一遭,也真的感受不到我原来说的看国家政策,看大势的重要性。

“同一行业不同周期,个体命运差异极大:别人前几年按照这条路径获得的发展和财富,晚了几年入局的我凭着同样的背景、技能和努力,并不一定也能获得。”

如果不是身在其中,置身事内,很少有人能感受到这其中的真意,以及隐含的心塞和无奈。但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我在文章里说过很多次了,经济是呈周期运动的,当上一个周期人们扶摇直上,连猪都能飞在天空中,金钱犹如天上下免费雨来的那么容易,吸引无数英才竞相涌入的时候,通常迎来的,就是一个下行周期,更好的才华,换不来成功,换来的可能是一张裁员卡,或者一纸降薪通知。

这些道理吧,干巴巴的说出来总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当它成为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现实时,一下子就那么立体和丰富,这是为什么,最近几周我都有邀请到各个行业的朋友和大家分享他们真实的经历和故事,其实从投入精力的角度来说,请他们写文章,比我自己写文章还要更费一些精力,因为我们要讨论选题,要讨论很多想法,但我还是想做这个事情,因为别人的坑和思考,如果能帮助到我的读者,那是多么值得的一件事情。

就像这篇文章的作者又又,自己调侃说“到后来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在地产行业等死”,其实结局早就已经注定,只是当时太年轻没看懂趋势,不经历这么一遭,也真的感受不到我原来说的看国家政策,看大势的重要性。

但人总是在风雨中长大的,我特别开心的是文章最后一部分,又又没有陷入到抱怨之中,也不是干涩的灌鸡汤,而是在复盘,在寻找解决路径,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在困境中腾挪,反而会让自己越来越强悍:

我慕天地广,花语亦铿锵。

1

为了不被毕业

同事们卷出了花

作为一名屡屡因“暴雷”“裁员”上热搜的地产行业从业人员,今天是我犹豫要不要辞职、要不要转行的第78天。

我目前就职于一家国内头部的地产民企,在疫情和政策的双重压力下,现在的房地产不再是几年前的光鲜行业。在我们公司,高管们的工资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打折,原有的员工福利一减再减。就在上个月,公司通知我们公积金的基数也要下调。

大家拿着更少的工资,却纷纷使出了各种招数证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生怕下一个被毕业的就是自己。

分析报告从原始的ppt图表,逐渐演变成了更有“逻辑”和“层次感”的瀑布图、甘特图和思维导图。原本一页能说明白的事情,也硬要多增加几个分析维度来证明逻辑的严谨。

各类专项会上大家也心照不宣地烘托出热烈的讨论氛围,偶尔也会就一些细节争论个面红耳赤,但这些项目也会在几周后消失在我们的周报里,不了了之。

在一轮接着一轮的人员优化和离职交接中,每个人都承担着原来几倍的工作量,配合着上述表演,我们在这个频繁暴雷看起来摇摇欲坠行业里,竟然也开始了996的工作模式。我的社交媒体APP主页上总是能跳出标题为《适合地产人转行的N个方向》的笔记——算法已经对我的想法了如指掌。

我经常担心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下一轮毕业名单上,就现在的市场环境,我的离职补偿金撑不到我顺利找到下一份工作。但我也经常会在无休止的讨论会上、ppt改了一轮又一轮的时候产生了不如辞职一了百了的想法。最近一年多我在工作上积累的能力,很难说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什么明显成长意义。

2默认路径的陷阱

六年前的我,可不是这样的。2016年我拿着美国TOP20大学的毕业证书,进入到了顶尖的地产咨询公司工作。

当时的我经常一只手拿着咖啡续命另一只手挽着电脑包,挂着耳机中英夹杂的打着电话会,蹬着高跟鞋穿着小套装在CBD高档写字楼里匆匆穿过——俨然一个海龟国贸精英的模样。

2016年已经是房地产行业的成熟期,各类房企也纷纷推出了管培生计划,为公司发展培养人才蓄力。当时我的同事们大多也有着光鲜的履历,做着这份看起来体面又前途无限的工作。

在我刚进公司时,坐在我背后比我早几年进公司的小伙伴,已经可以凭自己的积蓄张罗着回老家买下属于自己的第一套小房子。比我大个五六岁的项目经理,正在满北京的看房,想为女儿置换一套更大的学区房。

虽然2016年已经出现增速放缓、客户基数下滑这类指标,预示着地产行业成熟期的尾声已经到来,但当时这些指标对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这些指标多次被我亲手敲进我的分析报告里,陌生是因为这些数字好像跟我的实际生活又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同时2016年也是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发展特色小镇的时候。作为地产分析师,我也质疑过上百个“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是不是足够支撑起一个小镇。当我去问我的项目经理的时候,他非常隐晦地告诉我“我们做的报告和实际项目落地结果是两回事”。当时的我以为他指的是项目落地过程很漫长,但现在看来这些项目不过是在“特色”的加持下,拿着各种城投公司的钱,开始套上一层又一层的金融外壳。所以作为一个地产小白,我的质疑并不会直接影响我的项目经理和甲方对一个项目对判断,重要的是这些项目最后能翘起金融杠杆,把雪球滚起来。

2019年,我从分析师做到了项目经理,开始带团队做一些基础类型的项目。这时候对我来说工作中最难的不是写报告而是与甲方追款。好多项目是在甲方没付首笔款的情况下我们着手开始工作,也有一些项目甚至是我们都做完了也没从甲方那收到一分钱。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已经是地产公司现金流紧张的一个预警了。但当时我不光没觉得这非常不合理,我甚至“被卖了还在帮人数钱”,跳槽去了甲方。

在我做分析师的三年里,我的项目经理和同时期进公司的小伙伴陆陆续续的去了甲方。在乙方留下来的理由也大多是更喜欢外企的氛围、担心甲方的职场环境复杂,这些理由言辞间流露出追求“安稳”的姿态与我的野心并不一致:我想要更进一步的职业发展。所以从乙方换到甲方工作,我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仿佛是一条被“走得多了”的默认路径,自然也就没什么可多考虑的。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诞视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725/1780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