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作者:

“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事情非常投入,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根本不予理睬,不知道该如何引导才好。”

这样的烦恼,我也经常从带孩子来上体能课的爸爸妈妈那里听到。

“我们家孩子特别喜欢上体能课,每次来都可积极了,但是画画、看书就不行了,根本坐不住。”“我们家女儿和你的正好相反,她比较安静,喜欢读书、画画,习惯一个人待着。我们就想着得让她多运动运动,和小朋友一起玩才来上课的,结果她总喊累不愿意来,愁死我了。”

我们都想和喜欢的人相处,更愿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令我们讨厌的、让我们感觉不好事情,我们会尽量回避,孩子们也不例外。

这是因为,我们是否去做一件事与我们的情绪以及对事情的态度息息相关。孩子抗拒做一件事往往因为他们对这件事的态度偏消极。

“有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当人们有时间思考他们即将做出的行为时,最好的预测方法是考察他们的意向,而意向又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1、指向行为的态度;2、主观规范;3、知觉到的控制感。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以上的三因素来改变孩子对一件事情的行为意向,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实现:不做→尝试做→主动做的改变。

01

改变指向行为的态度

想让孩子去做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事情,可以从改变孩子对事情的特定态度入手。

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态度可以分为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和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要用理性论证来改变,对于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则要通过情感来改变。

3-6岁的孩子看待一件事情,往往是以“这件事能不能让我开心?”为衡量基础的,多秉持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因此,对小龄段的孩子“讲道理”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事情的态度。

对一个不爱看书的孩子三岁小孩讲“阅读对我们的十大益处”根本就是对牛弹琴,只有在他对书本的情感发生改变时,他的阅读意向才会发生改变。

把孩子“不那么喜欢的事”同他喜欢的事情结合起来,这样,孩子就会对原本不那么喜欢的事情产生更多积极的体验。

想让孩子多读书,单说“宝贝你要多读书哦,我们来看看书吧。”很难吸引本就不爱看书的孩子。

如果在孩子吃点心的时候,旁边放上一两本颜色鲜艳的立体书或者绘本,让孩子一边吃可口的点心,一边随意翻阅书籍。这样书籍和香甜的点心联系在了一起,想起书本就能感受到愉悦的感觉。

当“不那么喜欢的事情”变成了“喜欢的事”,谁还会抗拒呢?

02

树立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是指人们对自己在乎的人会如何看待自己的特定行为信念。对孩子们来说主观规范来自父母或爷爷奶奶。

当孩子们的行为信念是“妈妈鼓励并支持我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就更可能去做这件事。因此,对孩子不那么热衷的事情,爸爸妈妈需要推孩子一把,多鼓励孩子去做。

就如每周两次的体能课,不是每个小朋友都能坚持全勤的。在孩子表现出懈怠的时候,抚养着如果表现出希望孩子按时去上课的态度,鼓励孩子坚持下来,那么孩子就更有可能坚持到底,定时上课就能变成一种规则和习惯。

规则的建立实际上是培养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方法,规则就像围绕庭院的栅栏,孩子就知道在这个范围里我是安全的,我能做到遵守规则。

当“不那么喜欢的事”变成一种习惯,做这件事情也就成了自然而然地事情。

03

这个事情很简单

“可知觉到的控制感”是影响我们行为的重要因素,它指的是:人们认为表现出某种行为的容易程度。人的本性让我们更愿意去做简单、不费力的事情。

直接去床上睡觉和先去刷个牙再睡觉哪个更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不愿意刷牙的原因了——想想都觉得麻烦呐!

有小朋友听到“上课”两个字就十分抗拒,不愿意来上体能课,结果上完课之后又开心地不愿意回家。

很多时候,孩子们口中的“不喜欢”可能只是因为这个事情感觉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挑战,体能课当然比“玩耍”听起来难度系数更高了,听说要去上课,就会本能地退缩。

想让孩子尝试去做一件事,我们先要“简化”这件事。我们可以从描述上简化这件事,例如:

用“和xx老师一起玩游戏”来替代“上课”,此外,还可以从行为上简化:提前准备好上课需要的东西,到时候直接拿上背包出门。

想得越多,事情越容易变得困难重重。让行为和语言齐头并进,是帮助孩子避免拖延的有效方法。

父母往往希望给孩子一个最安全最优化的成长环境,希望把自己这么多年总结的经验全部告诉孩子,企图让他通过捷径迅速成人。

比如,自己小时候玩刀割破了手指,就会绝对禁止孩子碰刀以及任何尖锐的物品,告诉他们这很危险;看到别人家孩子参加各种早教、培训班,也盲目地把这些一股脑地塞给孩子,并试图说服他“我们是为了你好”。

然而,说服也会有反作用。根据抗拒理论,人们不喜欢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的自由受到威胁。当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威胁时,一种不愉快的抗拒心态会被激发,他们可能会通过从事威胁的行为来减少这个抗拒心理。

换而言之,没有自由下的令行禁止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做父母的越是要求孩子去做,孩子越想反抗不去做。

给孩子一些自由选择的空间,消除他们感受到的“威胁感”有助于他们卸下抗拒心理,去尝试做当下需要做的事情。

Ps

好啦,说了这么多,其实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看待。

我们成长的目的就是成为独立的人,实现自己的价值。父母是孩子生命早期的陪伴者,也是帮助孩子实现独立的最重要的人,父母需要给孩子的是引导而不是限制或意志的强加。

关心孩子的感受,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予适当的引导,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去思考去决策,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做父母的说不定会轻松很多哦。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知乎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006/1812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