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杜耀明:改善民生小修小补 “官商勾结”大步复常

作者:
政府对地产商的态度已写在墙上。一是表明不会进取,收回他们闲置的新界农地储备,以兴建永久公屋和居屋,二更是临阵退缩,任由他们不付代价,即可空置单位待价而沽。可见当局的重点不在于削弱地产商的权力,被垄断的楼市亦将永续下去。最新的国际调查显示,香港居民需要全家人廿三年全部收入才足够支付楼价,在政府继续对地产商的护翼下,相信难以改写命运。

港澳办主任夏宝龙近日指示特区政府,该“下大力气”改善民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奇怪他看似有所不知,二十五年来不断恶化的“深层次矛盾”,是源自孕育“官商勾结”的政经格局,非要彻底整顿改革不可,否则单是叫叫口号,再过二十五年也难见成果,只会令人更讨厌政府。

例如土地房屋问题难解决,关键在于“官商勾结”已成为体制的一部分。所谓“官商勾结”不一定如“数码港”的私相授受模式,即特首不按正常程序便将土地发展权给予相熟的商人,以报答或换取他的支持。更关键是,两者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互相倚赖,已成制度的一部分。

政府财政收入之中,有15%-25%来自卖地,连同地产公司及相关行业的利得税、薪俸税、印花税等等,数目更为可观。若改变现行高地价政策,或者修订法例,加强管制地产商的寻租行为,直接受损的除了发展商和楼价,就是库房,因此政府不敢轻举妄动。

政治上,地产商富可敌国,生意渗透各行业,政治影响力辐射组成选举委员会的商界、专业、基层、政界等四个界别。候选人若得不到北京和地产为主的商界支持,勉强胜出也注定面目无光(如2012年梁振英),因此讨好地产界,坚守经济放任政策,也变得理所当然。今届特首选举,即使加入北京直接管控的第五界别(全国人大、政协等),削弱地产界的影响力,但经济低迷之际,政府为免树敌,也为免震散楼价,造成大量负资产以至经济危机,看来不会以硬性规定医护界服务年期的霹雳手段,夺回地产业对楼市的控制权。

反而是,楼市下行,政府放宽政策,向地产商输送利益。本土研究社批评《施政报告》一再向地产商送大礼,包括旧楼的强制拍卖门槛由80%业主同意降至60%-70%(视乎楼龄而定)、一手楼宇空置税继续只说不做、地产商有权选择以标准补地价取代逐一估价、放宽保护湿地缓冲区的审批限制等,在在使发展商锦上添花,掌握决定土地运用的更大权力。

政府对地产商的态度已写在墙上。一是表明不会进取,收回他们闲置的新界农地储备,以兴建永久公屋和居屋,二更是临阵退缩,任由他们不付代价,即可空置单位待价而沽。可见当局的重点不在于削弱地产商的权力,被垄断的楼市亦将永续下去。最新的国际调查显示,香港居民需要全家人廿三年全部收入才足够支付楼价,在政府继续对地产商的护翼下,相信难以改写命运。

特区政府可以做的,只限于提供公屋和居屋,和专为㓥房户而设的临时房屋(所谓“简约公屋”)。不过,未来四至五年,公屋每年兴建大约二万五千个单位,居屋则约六千个,前者比过去十年公屋每年建屋量剧增六、七成,居屋则更高,能否大跃进成功,颇成疑问。

但即使达标,根据今年第二季统计数字,家庭入息中位数($28,900)高于三人家庭申请公屋入息上限,与四人家庭的上限接近。换言之,过半数家庭不能申请公屋,而申请者也须轮候六年,当中十二万㓥房住户,较幸运的一群可于五年内可入住临时房屋,但数量有限(只及四分一㓥房家庭)。至于合格申请居屋的住户,估计达到八十万,即使假设一半已经置业,还有四十万户,每年六千间居屋即使如期供应,也是杯水车薪。何况他们有幸入住之前,也得光顾昂贵的私营房屋。

如今,轮候公屋需要经年累月,当然并不好过,而自置物业人士每月供楼的负担,达到入息的三份二,也是生活迫人,但李家超政府的所谓政策新猷不外是兴建临时房屋、轮候公屋时间由六年降至四年半之类的修补动作,却又向地产商大派礼物,真看不到未来十年会有何重大转变。

因此,夏宝龙“下大力气”的命令是认真的话,倒不如自己先下大力气,反正中央对香港有全面管治权,大可发挥习近平“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思想,示范“果敢的魄力”,以排除万难,取回楼市的主导权,杜绝“官商勾结”复常,让香港人“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由乱及治,由治及兴”也就不用多费唇舌了。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125/1834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