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公私合营 船王卢作孚被中共整死了

—他是船王卢作孚

作者:

卢作孚先生

他这一生,充满了奇迹。

出生贫寒,却靠白手起家,在内有军阀割据、外有西方轮船公司强力竞争的背景下,仅用十年时间,便统一了川江航运。

抗战时期,他亲自指挥了宜昌大撤退,仅用40天时间,就将上百万吨物资紧急运往大后方,保住了中国工业的命脉,被誉为中国版的敦刻尔克。

还是他,在抗战出现粮荒之际,临危受命,出任国家粮食局局长,仅用了一年时间,便扭转了粮食紧缺的供应状况。

他一生爱国、救国,“公而忘私,为而不有”,是有史以来极其罕见的好人、完人。

一、天降大任于斯人

1893年4月14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四川省合川县北门外。这天,长年以贩卖麻布为生的卢家,一个男孩呱呱坠地,取名卢作孚。幼年时,没人能预知他将来会出息得名闻天下,但都发现他酷爱学习,尤其对数学悟性极高,小学阶段便已将初中数学全部自学完成。读书期间,有次生病,因用药不当造成失声,不得不辍学两年。恢复说话功能后,又继续求学,仍能赶上进度,在14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当时合川中学堂的老师,已经没有人可以教他数学了。

考虑到继续留在合川,会阻碍自身发展,所以15岁这年,卢作孚决定只身出门,步行前往成都,上一所补习学校学习数学。后来觉得补习学校教的内容过浅,上学是在浪费时间,于是又返回合川会馆自学。为减轻家庭负担,他一边自学一边辅导学生赚取生活费。17岁时,便已经编写了《卢思数学全解》《中等代数》《三角》《几何》等几部著作。这一年,四川掀起保路运动,卢作孚也投身其中,加入了同盟会。

自学数学的成功,令卢作孚信心大增,旋即开始自学古文、历史、地理、化学、物理,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他特别喜欢韩愈的文章,前后费时两年通读了《昌黎先生文集》,这为他日后讲话、作文奠定了坚实基础。

1914年秋,二十岁出头的卢作孚踏上蜀通轮,只身闯荡上海。在沪期间,卢作孚晚间常去商务印书馆阅读,引起书馆员工黄警顽注意,向黄炎培报告。黄炎培当时任江苏教育会常任调查干事,听说有这样学习刻苦的青年,晚间特地来书馆找卢,了解到卢来自四川贫困农村,志向远大,一心报国,于是主动推荐卢作孚到书馆任职,以解决生计问题。但卢作孚谢绝了黄的好意,仍愿意在沪读书、考察、交友。黄炎培遂介绍卢作孚参观学校和社会组织,卢作孚从中受到启发。1915年秋回到四川后,即着手从事教育事业,主张教育独立,走“教育救国”之路。

此后20年间,卢作孚做成了三件大事。一是以民众教育为中心,创办通俗教育馆,开启民智。二是在北碚进行乡村建设,从动员民众入手,开展基础建设,创建产业,发展教育,完善各类服务设施,将北碚营造成为模范试验区。抗战时期,重庆被定为陪都,内地先后有二百多个机关、团体、学校迁到北碚,北碚人口激增至十万,但一切秩序井然,受到众口一致称赞。

第三件大事,是创建民生公司。1925年,卢作孚约集十多位朋友,凑足3万5千元购买了第一艘轮船,从此开启了民生公司的漫长征程。1937年抗战前夕,民生公司已经拥有47艘轮船,基本控制了长江中上游的航运,外国船运被迫退出。

这一切,似乎都是天佑中华的刻意安排。

二、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沦陷,淞沪弃守,上海、南京、武汉相继落入敌手,所有内迁的军工、轻重工业设备、战争物资,以及大批难民,全都拥堵在湖北宜昌码头,等候调运,形势万分危急。

这其中,有十三万吨战略器材是整个中华民族工业的精华,是国家仅存的一点元气!全中国的兵工厂、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全部集中在宜昌,这些工业器材如果不能及时入川,不仅影响到大后方军事工业和轻重工业的重建,而且万一落入敌手,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迫于形势,蒋介石已经下令,凡是来不及撤走的物资,就全部炸毁,绝不留给日军。

自古蜀道艰难,当时入川公路有限,铁路完全没有。沿长江向大后方撤退的难民,和80多家企业的工厂设备,连同军队物资和武器弹药要想入川,只能选择川江航道。而当时的宜昌,可供运输的船只,只有民生公司的22艘轮船和2艘其他公司的轮船,按照正常运力,要全部运走聚集的难民和物资,需要一年的时间。

更为严峻的是,日本飞机在宜昌上空不断进行轰炸,地面部队正节节逼近宜昌,形势万分危急,刻不容缓。而长江水运还有40天便会面临枯水季节。也就是说,要么在40天内完成所有运输任务,要么只能忍痛炸毁所有剩余物资。

在此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卢作孚挺身而出,亲抵宜昌,紧急召集公司高层会议,亲自坐镇指挥、部署物资入川的抢运工作,并一反以往拒不做官的态度,临危受命,出任交通部常务次长,负责战时最艰巨的水陆交通运输任务,承诺在40天内完成所有人员和物资的转运,运价只收平时的十分之一。

军中无戏言,所有人都替卢作孚捏了一把冷汗。但卢作孚成竹在胸,几乎是立刻就做出了决定:“增加码头设备,增加港口木驳数量,增加装卸工人,增加工人工资。”又紧急征用了1200多只民间木船,用于运送轻型物资。

从此,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宜昌江边喊声震天,2000多名装卸工不停地换班工作,竭尽全力把尽可能多的物资搬上轮船。

为对付日机轰炸,在晚上日机飞来时,整个码头作业区骤然灭灯,一片黑暗,工人们放下工作,就地防空。敌机一过,又灯光齐明,热火朝天。民生公司的指挥中心内,电报机24小时不停工作,所有电文卢作孚均亲自处理,庞杂的运送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他都力求了然于胸。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运输大撤退中,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向四川运送了100多万吨货物,仅抢运的军工设备就有兵工署的22厂、23厂、24厂、25厂、巩县分厂、汴厂和金陵兵工厂、南昌飞机厂等14个,还有大量的其他工业设备,以及政府机关、学校、科研机构、北京故宫的物资。

卢作孚的民生公司抢运的这些器材物资抵达后方后,很快组建起钢铁厂、兵工厂、纺织厂,每月生产手榴弹30万颗,迫击炮弹7万发,炸弹6000颗,子弹几百万发,军用十字镐20万把,为抗战胜利和大后方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发动反攻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物资,卢作孚还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其中光是抢运入川的学校就有复旦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航空机械学校、中央陆军学校、国立戏专等数十所学校。

为了运输尽可能多的难民,卢作孚下令将二等以上舱铺全改为坐票,让达官贵人与平民同舱,这样能增加一倍以上的载客量。又特别指示降低票价,公教人员半费,难童免费。当满载着几百名战争孤儿、难童的船只离开宜昌港时,卢作孚亲自到码头送别,孩子们扒在栏杆上放声高歌。此情此景,令船上岸边的观者无不为之动容,泪水盈盈。

四十天过去,到12月初,江水跌落之前,宜昌堆积如山的货物终于全部运走,这场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在卢作孚承诺的时间内顺利结束,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然而,这场运输大撤退,也使民生公司遭受了重大损失,付出了巨大牺牲。在整个大撤退中,民生公司的轮船担负了90%以上的运输量。在机油、煤炭均大幅涨价的情况下,民生公司运输各种器材,平均每吨只收费60元左右,另有许多难民还是免费乘坐。

对比同时期的几只外国轮船却大发国难财,只运商品,价格还是平时的10倍以上。为此,卢作孚不断调集民生公司其它产业的资金,顽强地支撑着这场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撤退。

据童少生回忆,在抢运人员、设备的过程中,民生公司牺牲员工116人,61名员工伤残,16艘轮船被炸毁炸沉。至于民生公司被敌机炸毁的厂房、仓库、机器设备,以及被损坏的码头、趸船、货栈等,更是数不胜数。

最惨的一次,是1938年11月,“民裕”轮从三斗坪去重庆途中,在青石洞遭到几架日机的袭击,当时即被炸沉。船上人员除7人生还外,其余全部牺牲。

卢作孚听到报告,强忍着眼泪说:“我们没有做生意,我们是上前线去了。”

1943年,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应邀到民生公司讲演,他第一句话就说:“今天到民生公司来讲演很是光荣啊!因为很多人称赞民生公司是救国公司。”

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授予卢作孚一等一级奖章。蒋介石尊称他为“作孚兄”,赞誉他是“民族英雄”。

卢作孚当之无愧。

二战时期欧洲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的。宜昌大撤退,则完全依靠的是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著名教育家晏阳初高度评价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数十年后,央视特别节目《记忆卢作孚:1938》回顾这段历史,说了这样一段话:

“1938年的秋天,当一个国家民族工业的生死存亡,全掌握在一个船运公司企业家手里时,这段故事的传奇色彩就更显浓厚。这个企业家叫卢作孚。他率领民生公司完成了著名的宜昌大撤退。在日军的炮火下,他把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企业,经三峡航道抢运到四川的大后方。这些企业构成了抗战时期中国工业的命脉,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然而,卢作孚对于国家抗战的贡献,并不仅止于此。

三、粮食大调运

卢作孚一生创造过无数奇迹,其中三大奇迹,最为值得称道。先是在上世纪初,将一个匪患猖獗的西部小镇北碚,建设成为中国西部誉满世界的第一个现代化市镇。1938年,卢作孚指挥完成的宜昌大撤退,堪称中国版的敦刻尔克。1940年卢作孚再度临危受命,出任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又一次创造奇迹,仅用了一年时间,便解决了大后方和前线部队的粮食供应问题。

1936年到1937年,四川连续大旱,粮食严重歉收。1938年,大量人口迁入四川,粮食需求猛增。值此非常时期,水路入川的通道宜昌又告失陷,导致战时首都的重庆和其他重要城市,相继面临困境,粮食供应紧缺,库存量急剧减少,即将陷入无粮供应的局面。

到了1940年,抗战前线,尤其是湖南前线,由于军粮供应不上,已经到了将要断粮的地步。如果不能紧急往前线运送军粮,前方将士将陷于饥饿之中,后果很难想象。

7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成立全国粮食管理局,以统筹全国粮食的供求关系,决定卢作孚在担任交通部常务次长的同时,兼任国家粮食管理局局长。卢作孚再次当仁不让,就职后立即着手建立新的粮食管理局组织机构,仅仅过了三个星期,就形成了从上到下的粮食管理体系。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调查了12个专区中的30多个县,发现粮食供应不上的根本原因,既不是由于灾荒引起的粮食减产,也不是农村缺少粮食,而是分散在偏远农村的粮食,因为交通不便,很难运送出来。问题找到了,症结不是没有粮食,而是出在运输环节。

为此,卢作孚面对地图,冥思苦想,经过仔细分析研究,用了几个不眠之夜的时间,亲自规划、挑选出最合理的粮食集中点和运输路线,提出了著名的运粮“几何计划”。将各个没有公路的偏僻地区的粮食,首先用人力运送到临近的公路或水码头,按规定地点集中起来;然后再从集中点将粮食用汽车、板车或船只,转运到重庆周边以及各个交通要道上的县城政府粮仓中。这样一来,粮食紧缺的问题,便会随着运输问题的解决,很快获得缓解。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纵览中国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119/1856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