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5大法则提升注意力,纠正“三心二意”,轻松解决“粗心鬼”

“生娃一时爽,教娃火葬场”,不少家长们初为人父母,原本信心十足踌躇满志,可没料想,养着养着娃的“注意力”就出了大问题。小的时候娃们都是一样健健康康活泼可爱,可是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做家长的,最怕的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出现各种令自己措手不及的难题,尤其是发现这些问题自己似乎拿不出什么解决方案来,做家长的又急又气,往往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并且将这种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觉得是孩子自己“没长好”,“不知道哪儿出的毛病”,亲子之间也就因为这样的困难而出现了裂缝。

人生一场,谁不想和自家宝贝儿热热闹闹地过一辈子呢,可就是这些让人头痛的难题,家长们和孩子不知不觉间有了隔阂。别急!我们先来看看,“注意力”究竟是什么。

何谓“注意力”?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从第二生命形态学专业术语上解释,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大信息通道对客观事物的关注能力。

从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注意力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并且是通过五感对某一事物不断发生关注或者互动的过程。

家长的思维误区

从上述的概念中,我们其实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平时对孩子是否有很多错误的行为。通俗点解释,当孩子持续一个小时画一张画的时候,这个持续的过程可以说是孩子在集中注意力画画,但如果孩子持续观察一张画十分钟,这个“发呆”的过程也是孩子注意力的体现。

在大人的视角里,或许会认为孩子“发呆”是在不务正业,常常会打断孩子盯着某样东西的过程,其实这样的行为是不好的,孩子小时候的发呆过程中常常包含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并不是什么坏习惯。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思维误区和错误认识,按照成年人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与孩子相处,殊不知,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屡次打断孩子盯着某物发呆的过程,其实是在截断孩子的想象,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还会降低孩子的专注度,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下降。

不少家长还有一些常见的坏习惯,在孩子小学、初中周末在家里学习、听歌、做手工等等的时候,家长们总是时不时打断孩子的事情,“你休息一会儿吧”、“别学了吃个水果”、“帮妈妈干点活换换脑子”这些行为都是不好的。孩子如果累了,自然会停下来休息或者玩耍,如果自己不愿意休息,说明孩子“正在兴头上”,是“学进去了”的表现,这个时候打断孩子的思路,就更加容易让孩子渐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了。

5大法则提升注意力

误区人人踩,但只要我们早早纠正这些错误行为,并且辅助给孩子进行提升注意力的训练,给孩子足够的帮助,就可以让孩子变回那个注意力集中的“乖宝宝”!

1.朗读、默读的训练

这个训练方式非常适合在家中进行,在周末两天的学习中,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试试这种方法,当孩子学习时很快出现不耐烦、读不下去的情况时,就让孩子把题目念出来;背书的时候如果孩子觉得自己记不住,心烦意乱,也可以用朗诵的方式,优美的朗诵可以增加孩子对课文的喜爱。

这个训练轻松易上手,但是需要家长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很多孩子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喜欢朗读,或者把看到的内容念出口,会觉得这样的行为很“幼稚”,这是属于孩子成长的正常心理变化,家长必须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不要笑话孩子“有什么好害羞的”。言语的奚落和嘲笑,只会让孩子更加缺乏自信,不愿意表现自己,更不愿意读出声,这样的训练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进行“读出声”的练习初期,家长一定要保持全程的陪同。长期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让孩子感觉到烦躁、不耐烦、焦虑,对学习的内容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拒和厌学心态,如果孩子一个人待着,很容易因为轻度的自暴自弃心理而放弃朗读的练习,最后功亏一篑。

家长在面对自家孩子拒绝朗读、发脾气、不耐烦的时候,也不要责备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会让孩子的学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孩子一开始心烦意乱不愿意尝试朗读训练也是非常正常的,家长只要耐心引导,温和地劝说,鼓励孩子去试一试就好。

2.听故事,问什么?

当孩子能够心平气和地完成朗读训练时,心情就已经完成了从焦躁向平和的转变,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听故事”的练习了。

陪同孩子看或者朗读一个篇幅中等的故事,当读完故事之后,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家长解答,家长提出问题,孩子再解答。通过这样的互动,让孩子对所读的故事有一个统观的视角,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

在思考的过程中,孩子能够明显地发现自己对故事的记忆程度是否不足,在持续多次的“听故事训练”中,就可以逐步稳定地提升自己对“听话”的记忆力,为了提升这种记忆力,孩子自然会集中在“听故事”时的注意力,达到了训练集中注意力的目的。

3.学习要“趁热”实践

将孩子刚学习到的知识给予实践的机会,让孩子尝试运用知识,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加深记忆力的方式,这种训练的原理与“听故事训练”相同,不同点在于“实践”能够给孩子带来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并且觉得自己能够处理一些实际的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提高,会非常渴望去学习新的知识。

学习新知识——集中注意力记忆——实践知识理论——获得成就感——渴望学习新知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冲动”,能够给孩子注入“学习动力”。

4.家长负责“打辅助”

当然了,家长们别总想着“一劳永逸”的美事,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在这种时刻,家长就要负责“打辅助”了。

在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不要拘泥于某道题如何解答这样细致的问题,当孩子不理解、困惑的时候,多数是因为这部分的知识理解错误,我们可以找到源头,和孩子耐心地重新梳理这部分的知识,再去面对那些困难。

5.劳逸结合的“正确姿势”

上文提到的打断孩子学习过程的“换换脑子”,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家长们一定要禁止这些行为。正确的劳逸结合,我们作为家长的,一定要懂得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去发挥他的专注心态,孩子爱吃什么,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喜欢唱歌还是画画?我们可以提前准备好,但是不需要告诉孩子,也不要准备好了就喊孩子过来“享受”。

在孩子持续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专注学习后感受到疲惫,自己站起来伸懒腰或者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才是家长们可以“邀请”孩子来放松的时刻。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 安全教育漫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123/1858272.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