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为何御史看不住群臣?

作者:

秦汉以来的中国制度,是一种官僚型的帝制,皇帝的家业,是由他雇来的官员替他看守和打理的,这就是所谓的郡县制,天下分为各个郡县,设官分治。自打郡县制的雏形问世,御史就随之。没有王或者皇帝,会放心设官分治的官员,所以,得有人看着点。

秦制的一个特点,就是行政权、军权和监察权在皇帝之下的分立。其中监察权,归属御史台。此后无论制度怎么变,这个结构大体都保留了下来,所以,人称历代都行秦政事。

御史台又称乌台,因为汉代的御史台,柏树森森,上面有无数的乌鸦。而御史张嘴,没有好话,个个都是乌鸦嘴。他们一叫,就没好事。管他们的衙门叫乌台,倒也贴切。

监察权分立,让御史看住群臣,大概算是中国古代在制度上的一种创建。后来孙中山设计五权制政府,也是这样认为的。看住群臣,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防止反叛,在这方面,侧重礼仪的讲究。二是防止贪腐。

为了让御史完成任务,御史作为特别的官员,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不涉其他政务,专管盯人。二是官阶低,职权重,哪怕一介七品御史,弹劾一二品大员,可以毫不手软。三是可以闻风弹奏,无需实据,说错话可以不负责任。

但是,他们能不能完成任务呢?能,也不能。说他们能,是在王朝建立之初,制度大体有效,盯人也盯得牢。说不能,是说这种制度跟其他制度一样,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走一段,就形同虚设。套用一句经济学的术语,边际效益递减,一直可以减到零,甚至负数。

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出在皇帝制度身上。监察权的行使,是替皇帝看住人的,御史,都是皇帝的鹰犬。但是,皇帝的贤与不肖,各自不同,即使一个人,前后也会发生变化,昏的时候,也时常会有。万一弹劾到皇帝的宠臣身上,或者说,弹劾到某个原本就是秉承皇帝旨意干的事儿上了,皇帝就会不高兴。这种时候,说言者无罪,不好使了。皇帝要治你,照样。历朝历代,有多少因言获罪的御史呢?数也数不清。

再者说了,御史是皇帝的鹰犬,官员也是啊,只是使命不同而已。大家都是皇帝雇来干活的,出身大抵相同,同属官僚阶层。监察权,也是权,而且是很了不起的权力。时间一长,大家就都想明白了,与其把人看得死死的,大家一起受穷,不如与人方便,大家利益均沾。到了这个时候,所谓的监察权,就变成了分肥权,被看的,和看人的一起分润好处。汉代的刺史,明代的巡按,清代的督抚,原本是都看住各省大员的监察官,后来都变成了实权的地方官,道理就在这里。

所以,这个制度走着走着,就变形了,即使皇帝规定御史每年必须说点事儿,他们也会糊弄。再不然,就变成朝廷党争和权斗的工具,御史成了喇叭,助甲攻乙,助乙攻甲。大家说歪理,搞倒一个算一个。有的时候,被弹劾的,恰恰是好官和清官。晚清西太后当家,只要这个老太婆看不上哪个重臣了,自然而然,就会有御史冒出来弹劾这个人,百试不爽。

到了这个地步,反叛这一项姑且不提,贪腐肯定是管不住了。皇帝最恨的欺君罔上,大面积地发生了,所有的事,只瞒着皇帝一个。所以,一个一个的王朝,都倒了。这个看起来很了不起的创造,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张鸣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209/1864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