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动态 > 正文

洪雅芳:在香港之外重建香港──BNO移民两年,离散港人怎样在英国继续发声?

作者:

2022年1月16日,过千名港人在伦敦闹市游行,声援香港新闻自由。

就在英国政府对港人开放BNO护照签证届满两周年的前夕,传出一起憾事。一名27岁港人女性,移英半年后在租屋处自杀。当地媒体报导,其家人透露死者生前对每月900英镑(约新台币3.3万元)的房租备感压力,也担心工作被解雇,死前还预约了4日后接受心理辅导。这起不幸消息震动居英港人社群,第一时间各港人组织纷纷对内喊话"你并不孤单!"更积极关怀新到港人;同时紧急动员,加开线上心理讲座,并加派人手主动出击寻找需要关注的个案,避免憾事再发生。

这起悲剧背后,也让外界看到,在港人透过BNO大规模移民英国两年后,互助社群的效率与规模,已有机地在英国生长起来。

根据英国主管机关"地方发展、房屋及社区部"(The Department for Levelling Up, Housing and Communities)最新数据,至2022年9月,已有144,576位港人申请BNO签证审批过关。根据港人组织的调查,7成的BNO移民是基于"香港政治环境"或"自由/人身安全考虑"决定移民,符合"政治难民"广义定义。这群移民肩负着香港沉重的过去,让他们与单纯向往在异乡展开新生活的移民截然不同。

"在自由的环境,你/你可以为香港做更多点事。"这是多数移英港人都不陌生的交付。英国杜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江瑞婷观察到,港人正在英国"重建香港"(Recreating Hong Kong)。"离散港人目前的任务是,在香港之外重建香港。在家之外,再重建一个家。"江瑞婷对《报导者》说。

正研究港人离散现象的江瑞婷指出,在英港人重建香港的方式主要分为三个面向:一是单纯地以移民社群自居,重视生活上的互助;二是将香港视为文化实体,重建港人身份认同;三是将其视为政治实体,即追求香港建国。她认为,或许近14.5万居英港人的政治光谱各异,但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和政治动员的力量;他们积极对内凝聚,对外则建立联系。

2020年6月30日港版《国安法》实施后,港人快速移民,第一年,移民群体成立互助联谊的社团,较活跃者则积极列席街头抗争。第二年后,港人的社团更多元与成熟发展,从线上到线下,自全国到地区,从文化到政治,甚至积极游说英国社会与政府,与中共官方势力互相抗衡。

港人互助团体百花齐放:就业谘询、情绪支持与融入社会

2021年3月自香港抵达英国的Alex说:"第二年,港人创建的CIC,如果囊括没有登记的,约成长到20个,就是百花齐放。"Alex指的CIC,就是社区利益公司(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一种兼具商业营运的慈善组织,是英国社会企业中的常见型态。

在英国中部大城曼彻斯特(Manchester),Alex创办了一家名为Trafford Hongkongers的CIC,他同时也在目前规模最大的港人组织"港侨协会"担任就业主任。

Alex说,对他而言,"每个人要养活自己,才有时间讨论意义更大的事。"所以他心中对香港民主运动最好的事,是让港人就业。靠着之前在香港劳工处的经历,Alex协助港人克服文化差异顺利求职。例如港人习惯递出厚厚的一本履历,但英国资方一看到超过两页厚的履历,就习惯置之不理;另外,初期港人要申请护士或教师工作时,按规定要出示良民证,但回头与香港警方交涉申请良民证,让不少港人却步。于是他积极与英国政府沟通,让企业主能让BNO港人破例。

这样的互助团体,在不同领域都有范例。

因为多数港人匆促移民,年幼的孩童可能上午还在上学,晚上就被拖上飞机,一觉醒来,原来的生活全都改变。来到新环境,一群有心理谘商背景的港人妈妈看到有些原本爱笑的孩子出现心理创伤,或是经历反送中运动的青年们,伤口未能好好被处理,于是她们成立了"英国心泉",陪伴移英的孩子走过这段适应之路。

港人创办的CIC服务项目多元,从提供经济及食物援助、特定服务家暴及单亲家庭、老人关怀、精神与情绪支援到就业谘询等等。港人组织之所以蓬勃发展,英国政府的"欢迎香港人"资金援助是一大助因。从2021年4月开始,英国政府提供300万英镑(约新台币1.1亿元),资助40个志愿、社区和社会企业执行协助港人计划,并在2022年7月宣布加码延续这项计划。

同时,2022年下半年,港人逐渐安顿后,不少人开始把眼光朝外看,很快地拾起话语权,从个体到群体积极发声,共同讲述香港的独特性。

以文化为名的集会,热度与规模在2023年前都来到高峰:香港音乐节、香港电影节、香港美食节、各式文化讲座、港人耶诞聚会和元宵春节活动等纷纷展开,对内凝聚向心力,对外拉拢英国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重建文化与身份认同:强化"香港语"、改称中国新年为农历新年

"我们不可能忘记香港发生过的事,我们也不能背弃留下的人。"第一批持BNO签证移居的港人Amy(化名)说。

Amy和先生2020年底,带着3位8~14岁的孩子搬到英国。Amy和多数港人一样历经艰辛的适应期,从前是香港高级公务员,现在只能在学校兼差监管学生用餐,当一位Dinner lady;移英后,她先生的薪水缩减一半,全家收入锐减。

2022年1月9日,居英港人Amy与先生身穿黑衣,一同参加在伦敦声援香港新闻自由的活动。照片摄于活动之前。(照片提供/Amy)

适应新生活后,Amy开始有余裕思考生活外的问题。过去一年来,她开始出席港人抗争聚会,在英国街头上呼吁捍卫香港的新闻自由;她也跟着上百位港人在纪录片《黎智英争取自由之路》(The Hong Konger: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Struggle for Freedom)播映会上,与众人一同低声啜泣;做为一位母亲,她积极带着孩子参与属于港人的聚会。

根据英国港人媒体《追新闻》与教育组织"时代公民教育"(COOTL)在今年1月31日发表的调查显示,港人最关注的教育议题为"下一代如何传承香港文化"。

COOTL由移英的香港前中学及大学老师组成,坚持保留香港的叙事权,制作香港下一代的学习资源,对抗中共的洗脑教育。COOTL近期刚发行电子版的英文故事书《致自由:一个香港家庭在英国的故事》(For Freedom: A Hong Konger family's stories in the UK),讲述港人家庭在反送中运动后移英的过程。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215/1867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