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动态 > 正文

洪雅芳:在香港之外重建香港──BNO移民两年,离散港人怎样在英国继续发声?

作者:

在港人农历新年活动上,对港人表示理解且友好的史考利,在活动结束后就在Twitter发了祝福语"恭喜发财",用的是简体字。

在政治难民比例高的英国,如何在政治难民群高举的议题中脱颖而出,确保香港议题持久不衰是极大挑战。港侨协会创办人郑文杰这么看:"这好像是在比较讨论声量、比谁红不红,各方人马都得求神拜佛了。"

郑文杰从前为英国驻香港领事馆职员,在2019年8月他在前往深圳出差的路上被中国国安人员扣押,直至11月才被释放回港。随后他流亡英国,创办"英国港侨协会",该组织是英国政府"欢迎香港人计划"资助的五大全国性组织中,唯一由港人创办。郑文杰认为,民主运动若限于前线,容易边缘化与消逝,因此必须在英国社会内部落地生根,才能发挥作用。

流亡港人郑文杰在英国创办第一个服务移民港人为主的组织"英国港侨协会",港侨协会是目前英国规模最大的港人组织。图为郑文杰在港侨协会的伦敦办公室。(摄影/洪雅芳)

阻止"中国驻英领事馆迁址案"的启示

过去几个月,郑文杰与同为流亡港人的邝颂晴,意外联手阻止中国驻英领事馆的迁址案。

26岁的邝颂晴,在2022年中被延揽进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负责香港事务。2022年10月,港人在曼城中国领事馆被殴事件之后,她立刻为受害者组织记者会,请来各党议员,在英国主流媒体前批判中国领事馆的暴力,呼吁英国政府强硬表态,将中国外交官驱逐出境。

2022年12月,北京主动召回6名涉事的外交官。虽然结果不如港人预期将其驱逐出境,但这起冲突余波荡漾,间接促成中国大使馆迁址案的夭折。

中国驻英大使馆原本预计在塔哈姆雷茨区(Tower Hamlets)建造中国在全欧洲最大的"超级大使馆"。2022年底,迁址案审核进入最后阶段,中国大使馆当时在环评、安全与建筑结构都已顺利取得城市计划官员的认可,甚至找来伦敦警察厅背书,有信心维护使馆内外的安全事务,迁址案审核过关看似箭在弦上。

而郑文杰刚好是该区居民,最初他认为难以撼动这项迁址案,只想着折冲方案,倡议使馆附近街道改名为"香港路"、"维吾尔族路"、"天安门路"等等。"我两年前信心不够,怀疑这么大的规划,真的会被否决吗?"郑文杰说。

随着他对英国社区逐渐熟悉,开始接触当地居民组织协会,意外发现当地有庞大的穆斯林社区,便即刻找了维吾尔族人合作。而后再加上藏人,甚至中国社区里的反共人士,最后竟串连成一股得以与中国政府抗衡的反对声浪。

天时地利人和,曼城事件在迁址案决议日前爆发。决议的当日,市议员侯赛因(Kamrul Hussain)现场问中方代表"从曼城事件看来,中国政府似乎不能控制自己的外交官,中方要如何确保居民的安全?"这个问题为这场对决定了主调,也决定了胜负。

"曼城事件有绝对的影响,让英国社会意识到中方的威胁,"郑文杰说。最终,这项计划于2022年底遭到伦敦塔哈姆雷茨区议会否决,半路夭折。中方提出上诉,6周后,大伦敦市政府再度维持驳回决议。

议题热度下降、14万居英港人面貌多元,"重建香港"之路怎么走?

间接在迁址案上使力的邝颂晴是香港本土派人士,她先前是"键盘战线"发言人、港人熟知的"鼠标娘娘"。她从抗争前线转到国际游说的位置,深刻体会政策倡议相较社运,更能快速地看到结果。

流亡港人邝颂晴2022年中开始任职于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从事国际游说工作,为香港发声。图为邝颂晴在IPAC的伦敦办公室对面街头。(摄影/洪雅芳)

不过,反送中运动已过去将近4年,大有尘埃落定之势,邝颂晴也担忧香港议题热度持续下降,政治筹码降低。她建议,港人集会的时候,不要只是聚在一起,"而是要思考我们到底要什么,要英国政府为我们做什么。"

另外,港人社群内部对于积极发声出现杂音,有人认为居英港人不应予取予求,会影响香港人的形象。但邝颂晴认为,"居英港人就是英国国民,不要想着是寄人篱下,我们有权参与政治。"

在"重建香港"路上,14.5万居英港人的想像和执行路径各有不同,众声喧哗中,是否能逐渐成为多音共鸣?

郑文杰表示,一锤定音的时机尚未成熟,也容易带来许多争议,当下居英港人正在从实践中寻找共识,而产生共识有其节奏,终会慢慢浮现。

身为学者的江瑞婷则提出,港人该思考何谓真正的民主。她认为,民主并非香港人的单一叙述,也非只与支持民主运动的多数港人有关;在创建身份认同时,亦必须思考如何在内部拥抱更多元和包容的香港身份,如纳入那些与中国关系亲近的少数人。

居英港人的重建香港工作,现阶段多着重于文化层面,若要再往政治光谱的极端走,有现实上的困难。邝颂晴坦承,英国议员普遍以一国两制的框架理解香港,虽有私下表示理解港独主张者,也无意愿公开支持"分离主义"。她在目前的位置上不会、也不可以公开表达立场。

但现实没有阻止居英港人在各自光谱上匍匐前进。在历史未迎来拐点之前,港人持续在各自岗位发挥影响力。

农历年前,传来香港两位建制派议员──李梓敬及简慧敏──受邀3月到英国参加议会交流的消息。邝颂晴在年前受访时微笑着说,"我们要想想怎么好好迎接他们。"

农历年后,英国议会以香港的政治参与权利受严重侵蚀为由,宣布撤回对两位建制派议员到英国交流的邀请。

而Amy持续从微小处着手,在日常生活中做抵抗,一有机会就和邻居们大谈香港2019年的民主运动。她随身携带的小包包上,挂着一块显眼的牌子,上面写着"我系香港人/I'm From Hong Kong, not China."这块牌子跟着她游走在英国街头,对着无数在街头相遇的陌生人发声"我是香港人"。

居英港人Amy移民后,在背包上长挂这个牌子,在英国街头无声地宣示自己的身份认同。(照片提供/Amy)

※本报导为《报导者》与自由亚洲电台RFA)中文部共同制作。为尊重受访者意愿,文中Amy为化名。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215/1867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