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科教 > 正文

美最高法院两桩诉案成网络巨头头顶之悬剑?

作者:

2023年2月21日,美国最高法院开始审理2015巴黎恐袭事件中遇难者Nohemi Gonzalez的亲属控告谷歌案。最高法院的裁决有可能颠覆互联网最近20多年成长壮大的游戏规则。

什么是第230条款?

那么什么是第230条款呢?该条款于1996年出现于美国联邦《通信规范法》,成为此后四分之一世纪互联网平台上保护言论自由的支柱,有人甚至把这项条款看作是保护网路平台上言论自由的最重要法令。根据这项法规,互联网平台不是内容发布/发行者,因此,与传统媒体不同,它们不需要对其平台上用户上传的内容承担刑事责任。法律规定,“任何网络服务的提供者或使用者都不应当被看作是其它方提供的信息的发行人”。这项规定使得网络平台不必对用户在其网络平台上的违规行为负责,但法令鼓励网络平台删除剽窃内容或与卖淫活动相关内容或宣扬种族歧视等内容。

互联网诞生初年的保护伞

这项法规出台时,正值互联网起步初年。互联网平台得以在这项条款的保护下,免受任何诉讼的干扰,而迅速膨胀发展。20多年后,网络平台的用户已经至少超过全球人口总数的一半,成为当今世界资讯传播的重要媒介。如果说网络的发展极大的加速了信息流通的话,各种假新闻、阴谋论、色情、仇恨、暴力等内容也借这个任何人、任何团体都可以自由登陆发言的平台,恣意传播。该条款因此在美国社会开始越来越引发争议。

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特朗普账号引发的争议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谋求连任的时任总统特朗普就率先推动国会修改230条款,因为社交媒体推特以及脸书平台认为坐拥数千万粉丝的特朗普借助他们的平台,频繁发送不实内容,扰乱视听。这些社交媒体甚至一度宣布暂停了特朗普的个人账户。推特及脸书平台的这项决定不止在美国,也在全球引发争议。支持者一方认为,社交媒体有责任疏导其平台上传播的内容,反对的一方则认为,这有违言论自由原则。但问题是,言论自由的核心当然是言论的多元,但假新闻是否应当被看作是新闻得到传播?脸书虽然一度关闭了特朗普的个人账号,但也认为自己不应当是内容真与假的仲裁者。不同观点围绕这一议题的对立,使得作为立法机构的美国国会显然目前仍难以就此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相关争议于是借助具体案件,送到了最高法院。

网络平台的算法成指控目标

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自21日和22日起开始审理的两桩诉讼涉及恐怖活动。2015年在巴黎连环恐怖袭击事件中丧生的美国女大学生Nohemi Gonzalez的亲属指控网络巨头谷歌,认为谷歌旗下的视频平台油管(YouTube)根据其算法,向一些用户“推荐”激进伊斯兰武装伊斯兰国的视频,助长了该恐怖活动团体的发展。在此之前,Nohemi Gonzalez亲属的这项指控已经被地方法院驳回,依据的正是第230条款。

最高法院审理的另一桩诉讼角度不同,但也同样涉及第230条款:倘若没有230条款,这些网络平台是否应当根据打击恐怖主义的相关法令受到惩罚,即便这些平台并没有直接支持恐怖袭击事件?

最高法院应当在6月30日以前做出裁决。鉴于最高法院只受理数量有限的诉讼,接受审理这两桩案件似乎已经意味着这个美国最高级别的联邦法院不排除会对230条款做出修改或调整。这一前景令网络巨头格外不安,因为这将颠覆互联网平台最近四分之一世纪最重要的一个运作规则。谷歌集团代表Lisa Blatt21日表示,倘若所有人都随时可以起诉,互联网不可能发展至今,她更认为,倘若如此,互联网将一点点消亡。9名大法官之一John Roberts也表示,更改第230条款有可能让数字经济崩溃,并引发其它后果。

其实,对网络平台责任的设定并不单纯是一项法律问题,它涉及的更是互联网时代,社会如何重新界定言论自由概念。

责任编辑: 夏雨荷  来源:RFI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223/1869898.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