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产业链外迁 欧美订单流失近半;出国抢订单 大多老板空手而归 他们怎么说

美养老金总量是中国24倍 人均是近100倍;陆笔电供应链向越南转移;未来中国10年增速料为2.5%

中国外贸订单荒持续蔓延。2023年1月份,欧洲对中国订单减少50%,北美订单减少了40%。继浙江、广东之后,河南也由政府组团赴欧洲的抢订单,效果究竟如何呢?来看看抢单老板们的陈述。

中国完备的制造产业链,曾被认为是产业链外迁的最大屏障,不过现在也变了。不仅智能手机供应链大批转向印度,现在连笔记本电脑供应链也快速向越南转移。

美国人养老靠政府,中国人真的只能靠自己。美国养老金资产规模总量高达260多万亿人民币,是中国的24倍,人均是中国近100倍。

没有供应链无法替代的神话,继手机后陆笔电供应链向越南转移

据《芯智讯》报导,过去笔记本电脑供应链在完整度、成本与庞大人力需求考量下,被认为打造中国大陆以外的第二供应地的难度很高。但是近两年来上游品牌客户分散供应链风险的态度明确,下游代工大厂除广达外,大部分都进入了越南进行布局。这也使得原本当地供应链不完整,生产也难有规模经济效益的情况开始有所改变。另外,运输成本占比不高的连接元件厂,态度也从观望转趋积极,成为加速越南笔电供应链成形的新浪潮。

报导引述市场调查机构集邦科技预估称,今年全球会有20%的笔记本电脑来自越南制造。业界认为,随着供应链分散成为笔记本电脑品牌大厂的共识,上下游零组件厂商也必然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对于其他东南亚国家来说,越南在笔记本电脑制造方面优势更高,除代工大厂的移转外,还有合理的人工成本与相对较高的劳工素质。

据统计,本来在越南就有生产基地的台企连接元件厂,很多厂家在当地设厂已超过10年以上,而且都能稳定获利。在终端应用部分,较早前去发展的台企除了一部分供应当地邻近市场外,不少也将越南厂作为中国大陆生产基地的上游加工或备援,功能似乎是将人工最密集的产线段移往越南制造后,再送回中国工厂加工。

随着越南成为全球第2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趋势成形,一些台商也陆续投产,并配合对美系品牌厂的供货。外界认为,除手机应用配件外,会有愈来愈多的笔记本电脑与平板电脑供货出自越南。

报导指出,近半年更有不少厂商计划扩大在越南的投资计划,其中友达、鸿海都投资台币10亿元以上,外界猜测,鸿海扩大投资越南应该是为了MacBook及iPad的产能需求。

此外,据某行业人士透露,主要的原因是在世界两大巨头脱钩的背景下,米国的笔电行业巨头惠普正在悄悄将产业链从大陆(包括重庆)迁往东南亚。

当然了,计划将产业链迁出大陆的美资企业也不止惠普一家,前一段时间《日经亚洲新闻》便爆出新闻,戴尔便计划大量减少产品中使用中国芯片的数量。

据说到2025年,戴尔要将五成产能移出中国。

中国外贸订单荒持续蔓延,河南商务厅带39家企业赴欧抢单

据《河南日报》报道,3月4日下午,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出发厅,河南省商务厅带队,河南省39家外贸企业组团前往德国、比利时、瑞士等欧洲国家参加展会、举办活动,拓市场、抢订单。此次行程重要的是参加在德国举行的“德国国际磨削技术与设备展”。

这是继浙江、广东之后,又一支由政府组团赴欧洲的抢订单大军。

时事评论人士李思海本周二(7日)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商业环境已经告别了十多年前的繁荣时代。李思海认为,中国疫情清零政策,中美关系恶化,以及政府在外资企业设立中共党支部等各种因素,导致西方企业家对中国政府的不信任。

熟悉中国政治与经济环境的资深媒体人何方舟,周二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外贸出口下降已经持续了一段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是导致经济下滑的主因,这种与西方世界的差异在新冠疫情期间异常突出,也让商家望而却步。

出国抢订单,大多老板空手而归,听听他们怎么说

疫情放开后,中国沿海和内地等省份组成的贸易团纷纷到欧洲和日本抢订单,一时间,“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一直占据官媒热搜。究竟效果如何呢?抢单老板们的陈述无疑最具真实性。

来源“论鉴视界”的文章引述上海吴老板的话说,“其实做外贸行业的都知道,对于大客户来讲,不是见一次面就可以把订单拿回来,这样做只能说有点助力,立竿见影是不可能的。因为拿这种大客户的产品订单经历的时间会比较长,有些甚至需要拉锯一两年,见一次面就能抢到订单,这不可能。

很多订单被波兰和克罗地亚抢走了,他们也在开工厂,抢了我们很大的份额。这两个国家都在给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国家供货,飞升的海运成本对大家影响很大,他们交货期是1~3天,我们绝对做不到。以口罩为例,我们的运费比货值还要高,非常被动……”

图:上海吴老板

“外贸老板们为什么往国外跑?是因为现在整个形势不好。海外订单急剧下降,外资到中国投资减弱,这两剪刀下去,外贸很难发展。如今中欧贸易持续下降,曾经10个厂家面对15个采购商,如今10个厂家的上游资源只有5个甚至3个采购商,这样的话,产业链无法匹配,意味着大量工厂要倒闭……”

最有力的证据,让数据说话!中国产业链外迁,欧美订单流失近半

中国海关总署3月7日发布的2023年1~2月贸易统计(按美元计算)显示,进口同比减少10.2%,降至3894亿美元。1~2月出口减少6.8%,降至5063亿美元,与进口一样,自2022年10月起一直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中共官方数据报喜不报忧,实际数据可能更糟。)

中国海关数据和春季订单总量显示,2023年1月份,欧洲对中国订单减少50%,北美减少了40%。

断崖式的下跌是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的,2022年中国外贸总额6.31万亿美元,其中出口为3.5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0%,进口2.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1%,贸易顺差8,776亿美元,进入下半年后一切都变了……

欧盟已开始重新匹配产业链,2019年欧洲对东南亚投资是69亿美元,2021年达265亿美元,暴增384%……但对于大陆市场,确有大量西方发达经济体不断转移,这些,实际大家都看得到。

香港统计署数据:2023年1月进出口同时下跌百分之30.2和36.7%,不少媒体惊呼:香港外贸已跌入了70年来极值,拯救外贸刻不容缓。

其他国家呢?——新华丝路数据库显示:

新加坡2023年1月,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9%,季节性调整环比计算增幅为5.7%,为866亿新元(折合RMB4027.85亿)。

韩国2023年1月分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7%和7.4%。

印度工商部2月13日发布的数据,2023年1月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5%。

2023年1月越南外贸进出口总额下跌17.3%,2月开始反弹,增速11%。

马来西亚2023年1月进出口总额增长2.7%和1.6%。

墨西哥1月分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5.6%。

美国养老金总量是中国的24倍,人均是中国近100倍

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贸易额占比世界的30%,但不是制造强国,输出的主要是下游产品,科技与经济附加值不高的产品分分钟可以被新兴制造业国家替代,过分迷恋“中国制造”会看不清世界。

改革红利被分割完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自由主义经济学绑架原本健康的经济生态,重GDP、轻公平、资本高杠杆、房地产泡沫4座新大山稀释到每位国民身上最后变成了群体性压力。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一直呈高速发展态势,其中有每一位国民的努力,但90%的人并没有享受到多少发展的红利,反而背了一屁股债,14亿中国人负债310万亿,人均14万。

再看关键数据,与生活挂钩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GDP43%,处于世界下游。

此外,再看养老金。美国的养老金规模:截至2020年末,全球养老金资产规模达到56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养老金资产超过37.8万亿美元,折合260多万亿人民币。中国呢?中国养老金加一起是10.8万亿人民币,而美国养老金资产规模总量是中国的24倍,人均是中国近100倍。

中国2月底外储3.1332万亿美元,环比下降513亿美元

中国央行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底外汇储备为3.1332万亿美元,环比转而下降513.09亿美元,终结四连增且不及市场预期。

专家: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速料仅为2.5%

周日,中共当局公布了大约5%的增长目标,但没有暗示有多少财政刺激措施。它还设定了3%的消费价格指数目标,以及5.5%的城市居民失业率目标。

知名投资专家、洛克菲勒国际集团(Rockefeller International)董事长夏尔马(Ruchir Sharma)说,“从长远来看,考虑到人口结构、债务,以及去全球化的不利因素,我认为中国经济能以2.5%的速度增长,就已经很幸运了。”

Tesla再降价!全球所有汽车厂商都快被逼疯了

毫无预兆之下,特斯拉(Tesla)周一再次宣布降价,这一次降价的车型是高端的Model S和Model X,在一连串的降价销售下,其他品牌不管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生存都会越来越难。

根据特斯拉美国官网的价格显示,特斯拉这次降价的车型分别是——

Model S基础版:从原先的9万4990美元降至8万9990美元;Model S Plaid版,从原先的11万4990美元降至10万9990美元。

马斯克坚决投入一体化压铸机,随着压铸机的吨位越来越大,意味着组装的成本越来越低,在这方面传统车企基于原有的汽车制造技术,成本方面无法和特斯拉竞争。

特斯拉墨西哥新工厂的投资规模估计为100亿美元,还将招聘10000名员工,初期年产100万台车,目标是年产200万台。

墨西哥的人工和材料费用均比美国低很多,因此丝毫不用质疑,特斯拉是否还能继续降价。

阿波罗网林亿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 吴莉亚  来源:阿波罗网林亿综合报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310/187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