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存照 > 正文

基廷无视中共的种族灭绝行径,为他的”中国幻觉“辩护(图)

作者:

作者:克莱尔.雷曼(CLAIRE LEHMANN)

译者:太史齐

对于20世纪的每一次种族灭绝,都有西方知识分子将其刻意淡化。海德格尔卖力地为纳粹主义辩护,极力抹杀大屠杀。让.保罗.萨特对关于斯大林时代俄国出现的古拉格监狱的报告置之不理,米歇尔.福柯是一个铁杆毛泽东主义者,而当难民们诉说波尔布特的柬埔寨把城市清理一空时,诺姆.乔姆斯基告诫西方人不要听信。

由于对暴君们的认同,西方知识分子有时被称为“恋暴癖”,他们为极权主义政权辩护的理由因时间和地点而异。

一些知识分子认同斯大林是因为他们轻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承诺。其他人则是由于天真烂漫,事后又自以为能合理地以不知真相为自己开脱。另有一些知识分子则干脆就是因为厌恶西方。

周三下午,澳大利亚前总理保罗.基廷在国家新闻俱乐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中国新疆地区维吾尔人被监禁的问题。记者马修.诺特(Matthew Knott)问基廷,他是否可因中共恶待维吾尔人而把他惯用的谩骂转向中共,基廷回答道“对于中共侮辱维吾尔人的行为的性质存在争议”,他还说“如果中共反问我们……‘你们监狱系统里的原住民在监禁中死亡的情况如何’。这难道不是他们可用以反驳我们的一个有力的论点吗?”

基廷的这番言论往好的理解就是还没有足够的证据使外界能够看清维吾尔人被中共拘押的真相,在获得更多信息之前,审慎的做法是暂不作出判断。对澳大利亚人来说,反思他们自己是如何对待澳洲原住民的可能也是审慎的,并同时坦然承认原住民的死亡人数与他们的人口规模相比高得不成比例。

事实上,有大量的证据可以充分证实中共施加给新疆维吾尔人的侮辱待遇,从航拍的拘禁中心的照片,到关于系统性酷刑和强奸的证人证词,以及显示维族地区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的统计数据。

2020年9月,审判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的首席检察官、英国王室大律师杰弗里.尼斯(Geoffrey Nice QC)主持了旨在调查中共在新疆实施危害人类罪而设立的维吾尔法庭。从新疆集中营中出来的多位被拘禁者的证词描述了大规模的酷刑、强奸和轮奸、强迫绝育和堕胎、任意逮捕和拘留以及强制儿童与父母分离。12月9日,法庭根据1948年《灭绝种族罪公约》第2条得出了中共对维吾尔人口实施了灭绝种族罪的结论:标准(d),强加旨在阻止人口出生的条件。法庭得出结论:中共“通过摘除子宫进行绝育,广泛地强制植入……宫内节育器,以及强制流产……来减少维吾尔人的生育率和人口增长”。这种政策被认为是种族灭绝性的,因为它们“将导致维吾尔族的部分毁灭”。

作为对法庭的回应,中共对那些参与法庭的人实施了所谓的制裁,同时斥责法庭的调查结果“纯属虚构”。虽然基廷声称证人的证词可能不尽可信、并且对关键事实的真实性也可能存在一些争议有其道理,但将新疆维族人的状况与澳洲原住民在羁押中的死亡进行类比则是极端虚伪的。去年,据称有24名原住民在监禁中死亡。澳大利亚政府对这些死亡事件的处理是公开和透明的。而被关押在中共新疆再教育集中营的维吾尔人的数量估计超过150万,中共政府却企图完全掩盖这一事实。

当澳大利亚政府力求防止原住民在拘留中死亡时,新疆维吾尔人的集中拘禁却得到了中共最高层的批准。在后来于2014年泄露给西方记者的对中共党内官员的讲话录音中,习近平呼吁他的党内庸官们建起“铜墙铁壁”和“天罗地网”,同时呼吁“优化”人口结构。《新疆统计年鉴》显示出这种所谓人口优化的真相:维吾尔地区的人口增长下降了84%。

去年10月,另一位前工党总理陆克文在《外交》杂志上撰文称:“至少,习近平对马列原教旨道统的固守应该让任何关于习近平的中共可能和平地使其政治和经济自由化的幻想化为了泡影”。在研究了习的讲话和所谓文章之后,陆克文得出结论,习其人在世界观上比他的三位前任更接近毛泽东。2022年9月,陆克文因研究习的意识形态而被牛津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他现在认为习近平加工合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中共“未来的意识形态蓝图”,是“隐藏在人们视线表象中的中共真实面目”。

人类理性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能够根据新的事实更新自己的信念。陆克文对中共的态度体现了这种理性能力,而基廷则缺少这种能力。学者们把认为中共会因顺应全球化而开放和自由化的信念描述为“中共幻象”。就像那些不肯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乌托邦梦想的西方知识分子一样,中共幻象的(西方)支持者们现在似乎宁可无视中共对新疆维族人的种族灭绝也要捍卫这个幻象。

————————————————————————————

克莱尔.雷曼是在线杂志《柳条枝》(Quillette)的创始编辑。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The Australian《澳大利亚人报》/议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401/188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