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存照 > 正文

颜宝刚:Hello HK!旅客仅回复疫情前三成

—“新.香港”对国际还具吸引力么?

作者:
疫情爆发前访港旅客的高峰为 2019 年 1 月的约 680万人次(或每天近22万人次),当中约八成来自内地。疫情期间,受严格防疫抗疫措施所限,访港旅客人数急剧下跌至每月只有数千人。随着防疫抗疫措施自去年9月起逐步放宽,尤其是内地自今年1月放宽出入境限制,访港旅客人数有所回升,但人数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只回复高峰期的三成。

本港二月与内地全面通关后,内地入境旅行团重临,旅游业重现生机,但疫前屡惹诟病的乱象也故态复萌。新闻画面近日不断出现大量团友聚集在土瓜湾及红磡一带街头,由排长龙等候用膳,到公厕门口站着食两𩠌饭等,引起各界关注。

为免再次令中港矛盾扩大,政府第一时间“拆弹”,采取管理手段,包括政府、旅游业监管局、旅游业代界、饮食业代表等开会提出缓解措施,包括分流团客,而旅游巴限时限点上下客,避免堵塞人行道及马路,初步收到成效,暂时算是成功拆弹。

2003年中央为刺激香港经济,包括为长达六年的通缩及当时“沙士”重创各行各业,推出了CEPA“更紧密经贸关系”及内地居民“自由行”访港,其中又以“自由行”力度最大,也收到立杆见影效果,但同时也酿成加深内地与香港矛盾,导致港人不满内地客滋扰,内地人又有民怨抵制。

如今二十年过去,中港通关之后旅游业不单丝毫未见改善或升级,实际是百病丛生,旅游卖点缺乏新意,过度侧重购物,行业生态扭曲,零团费、强迫购物等乱象,不断透支香港旅游声誉,以低成本招徕带来大量客流,但就占用本地公共空间及交通设施,影响地区居民生活,惹来本地人讨厌。

“疤痕效应”会否长期困扰香港?

到底在全面解封及中港通关之后,所引发的经济刺激效应是否一如当局预期,能有效吸引内地及全球旅客,以推动整体经济甚至解决政府的财政赤字?抑或只是带来一批团费只有二、三千元的平价团,团餐仅40-60元的低消费旅客?

值得注意是,近日较有系统整理旅客访港复苏的研究,不是来自旅发局或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而是来自金融管理局:金管局《货币与金融稳定情况半年度报告》,这分半年发表一次的金融及经济报告,除了有丰富的经济及金融数据,是我经常搜集资料的重要来源,同时亦有不少精辟的经济专题报告,过去就包括有专题讲及气候变化或绿色经济定价的问题,而三月发出的半年报告,就有专题探讨《香港疫后重启相对滞后会否对访港旅客人数造成疤痕效应?》

随着本地疫情趋于稳定,政府相继宣布放宽防疫抗疫措施,包括于去年9月实施“0+3”安排、12月取消“黄码”限制,以及于今年1月及2月恢复香港与内地正常通关。但报告提出,由于区内部分经济体(例如新加坡)早已于2022年初逐步重启,香港疫后重启相对滞后引起了本港入境旅游可能出现所谓“疤痕效应”(scarring effect)的忧虑。

所谓“疤痕效应”,经济学家认为,是过去疫情客观上会对经济、人类心理以及其他方面产生一定影响,例如疫情高峰过后的一段时间,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仍不乐观,旅客到访的心理也受到影响,消费行为受到抑制。

访港旅客人数只回复高峰期的三成

报告称,疫情爆发前访港旅客的高峰为2019年1月的约680万人次(或每天近22万人次),当中约八成来自内地。疫情期间,受严格防疫抗疫措施所限,访港旅客人数急剧下跌至每月只有数千人。随着防疫抗疫措施自去年9月起逐步放宽,尤其是内地自今年1月放宽出入境限制,访港旅客人数有所回升,但人数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只回复高峰期的三成。

如果只集中内地旅客,按2019年初的高峰,1月内地旅客来港人次多达550万人,即每日有18万人次。而随着去年底实施“0+3”安排至12月取消“黄码”限制,内地旅客仍未见显著增长(图一),情况要到一月底内地正式取消外游限制后,旅客才逐步回升。

(图一。资料来源:《货币与金融稳定情况半年度报告》)

再翻查出出入境事务处的数据(必须要再次表扬这个部门的数据统计是非常认真及即时,几乎是每日公布及有详细分类,是统计新闻的重要资料来源),留意到内地居民是在二月初才首次突破每日入境人次超过二万人(图二),之后就出现“爆炸式”增长,特别是在周末时间会出现高峰,在3月18日的一天更一度突破十万人次,是逾三年新高,但总计三月分亦只有190万人次,是高峰时的三成三。

(图二。资料来源:出入境事务处)

香港政府花费向外宣传实际上只是“倒钱落海”

相反,特区政府一直在向全世界宣布“复常”,但内地以外的其他国家入境旅客,却一直未见明显反弹,由图二看到,在今年初解除入境限制后,每日入境人数保持只有万多人的水平,当中只有一日能突破二万人,平均只是2019年1月高峰时的不足三成,即使刚过去的周末有国际七人榄球赛,但入境外国旅客未见显著上升,可见香港政府花费巨大金钱向外宣传“Hello Hong Kong”的活动,实际上只是“倒钱落海”,既浪费公帑,亦丝毫无法改善香港的对外形像。

金管局在报告中,为了探讨访港旅客人数的复苏步伐,较其他亚太区经济体滞后,编制了一个旅客指数,尝试量化当中的影响,由于当中涉及大量数学模型,我就不再详述,但报告的结论是,香港入境旅客人数于2月只恢复到疫情前约31%的水平,而其他亚太区经济体则已恢复至五至七成的旅客人数。

数学模型亦发现,香港相对滞后的解封,引起入境旅游可能出现的“疤痕效应”,相对受影响程度仅在三个月内较为有影响,但随后并不显著,因此金管局的报告表明,香港疫后重启相对滞后的不利影响只属短暂。

“新.香港”对国际旅客还具吸引力么?

尽管金管局的报告是以复杂的数学模型作推论,我亦无意挑战当中的立论,但报告存在明显缺陷,是假设今天的“新.香港”,仍然能一如以往吸引世界旅客,但实际上无论国际或内地较富裕的中产,都明白今天的“新.香港”已经今非昔比,有调查则显示,现在八成的内地旅行团,都是以低廉价格招徕的平价旅行团,反映即使是内地较富裕阶层,亦宁愿选择新加坡或东南亚外游。

更重要是访港旅客人数的复苏步伐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最近访港旅客人数明显增加,但近期供应面的限制,包括部分反映在机票价格上涨,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近日机管局开始透过航空公司送出五十万张免费机票,有抽中的外国旅客已反映,机票不是完全免费,当中要付出过千港元的手续费、机场税以及行李费用,还未计本港的酒店及其他旅行使费,因此最终未必会成行。

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由土瓜湾及红磡一带的乱象反映,现在入境旅客只是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但旅游配套严重落后,入境接待人手严重不足,加上三年来疫情打击,本港几乎无新增旅游景点,那么我们又要问自己一句,香港凭什么去吸引外国游客重临?是用一部《国安法》宣传“由乱及治、由治入兴”,还是告诉他们我们的新闻记者及前立法会议员正在每日接受当局的控告及审判?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404/188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