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我们像一群衣衫褴褛的疯子一样,赤着脚渡过满是浮冰的特拉华河,吼叫着袭击了黑森军的营地。”(网络图片)

公元1776,这一年对于当时世界各地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亚洲,清朝乾隆皇帝享受着他第四十一年的盛世统治,而日本的德川幕府则延续到了第十代将军。在欧洲,英王乔治三世和法王路易十六在位,瓦特的首批量产蒸汽机成功出厂,正准备搅起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

把视线投向美洲,这里正发生着毫不逊色于前述事件的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而本文要讨论的其中一场规模较小却又至关重要的战役,特伦顿战役,正是发生在1776年12月25日,那一年的圣诞节当天。在大陆军即将面临解散的前一刻,华盛顿率部渡过特拉华河,奇袭了英军黑森佣兵的营地,挽救了即将熄灭的美国独立战争。

这是关于一名将领,一支部队,一个国家在绝境之中迸发出不屈意志的热血故事——这是最简略的描述。

这种描述足以让18年前的我在读到华盛顿传记时感到热血沸腾。而今天我们明白,“热血”在历史进程中虽然重要,却很难独自发生作用。想要了解美国革命到底面临过怎样的窘境,又是如何起死回生的,还得看一看1776年的美国究竟发生了什么。

对于心向独立的美国起义者们来说,1776年真是大起大落的一年。在经历了波士顿倾茶事件与列克星敦的第一声枪响之后,殖民地人民终于意识到与大英帝国的决裂不可避免。托马斯潘恩出版了《常识》一书,极大地激起了十三州人民争取独立的斗志。而大陆会议则不负众望地在七月四日通过了《独立宣言》,向全世界宣告了美国的独立。

直到此时,美国人民有充分的理由对这场独立战争的前景持乐观态度。除了战争初期远征加拿大的失败之外,大陆军在总司令华盛顿将军的带领下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其中最为鼓舞人心的就是波士顿围城战的获胜。在确知守城无望之后,美国土地上最庞大的一支英军乘船离开了殖民地。至此大陆会议开始有能力逐步实现对十三州的全面掌控。

当时有些人一度以为战争已经结束了。麻省议会的一名议员在致信感谢华盛顿时甚至祝福他能平静而满足地享受他的退役生活。哈佛大学也为华盛顿授予了荣誉学位,以表彰他的功绩。

然而就像华盛顿本人和其他有识之士担忧的一样,战争远没有结束。

仅仅在三个月之后,三万名以上的英军士兵和德国黑森佣兵便渡海而来,在威廉・豪将军的带领下扑向了纽约,打响了长岛会战。

如果把列克星敦的枪声比作点燃独立战争的火苗的话,那么长岛会战无疑是一桶几乎将起义彻底浇灭的冷水。由于不得不以劣势兵力来防守易攻难守的纽约,大陆军接连在布鲁克林,曼哈顿和新泽西遭受了一系列的惨败。在战术上,英军绕过牙买加山道,在布鲁克林以优势兵力夹击了驻守的上万名大陆军;随后又在华盛顿堡和李堡俘虏了三千名以上的士兵。华盛顿率残部一路撤退,沿途不断有士兵偷偷离队。在抵达新泽西州的纽瓦克之后,詹姆斯门罗中尉(后来的第五任美国总统)在清点人数时发现,华盛顿所能指挥的部队只剩下了三千人。与长岛会战之前相比,华盛顿丧失了近九成的兵力。更可怕的是,其中来自新泽西和马里兰州的民兵将在12月1日服役期满,离开部队,而其余士兵的服役期也仅仅多出一个月,将在12月31日离队。而附近唯一能提供援助的大部队,则是在桀骜不驯的查尔斯・李将军的指挥下,迟迟不肯来援的四千名残兵。

如果要从美国独立战争中挑选出最为黑暗而绝望的一段时间,无过于从1776年7月长岛战役开始,一直到1776年12月25日特伦顿战役结束。在这五个月内,军事上美军没能赢得哪怕一场胜利。华盛顿将军的指挥权也因此遭到盖茨将军和李将军的质疑和挑战。由于临时首都费城失守,当时的中央机构,大陆会议,不得不暂时休会,并辗转撤至巴尔的摩。

在政治上,英军开始在纽约和新泽西等州宣布特赦,只要重新向英王宣誓效忠,则可保证其人身和财产安全。一大批起义的支持者因此选择放弃抵抗,重做顺民,其中甚至包括在独立宣言上签过字的Richard Stockton。同时大陆军的征兵变得非常困难。令华盛顿本人都极为担忧的是,费城最富有的Allen家族也在目睹了一系列的失败后不再支持大陆军,转而投向了英国人,这将成为一个极坏的榜样。

在后勤上,华盛顿麾下士兵的装备可谓是惨不忍睹。

在新泽西伯灵顿镇,一名目睹了大陆军残兵行军场景的民众说:“如果战争还能持续到冬天的话,英军一见到我军就会吓呆的。因为他们可从来没和裸男军团交战过。”

华盛顿本人也痛心地记录道:“有很多士兵已经是全裸的了(entirely naked,原文如此),更多人则穿的过于单薄,以至于无法战斗。”

在外交上,美国人将最大的希望寄于英国的老对头法国能够伸出援手。然而很明显,刚刚从七年战争中恢复元气的法国人只希望能锦上添花,却并不打算雪中送炭。因此即使大陆会议派遣了外交手段高超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大使,也无法在如同雪片般飞来的美军败报中为左右支绌的华盛顿将军赢得一份全力支援的盟约。几年后的事实也证明,直到美军的萨拉托加大捷之后,法国才公开承认美国的独立,并派兵直接和英军作战。由此我们可以确信,在1776年的那个冬季,当华盛顿将军的部队一败再败,几乎销声匿迹时,法国人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认为战争已经结束,任何援助都没有意义了。

那么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在1776年的圣诞节来临之际,美国革命所面临的窘境:主力部队严重丧失战斗力并行将解散,国内革命意志低迷,国外盟友无人援手。而华盛顿将军本人则面临着,要率领着一支饱受失败打击,缺乏后勤的残兵,在十倍于己的强敌面前寻找一条出路,时间限制是六天。过了六天之后就连这样一支部队都没有了,华盛顿将军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

面对这样的形势,无论是英国人,法国人,还是美国人,都会做出美国革命已经失败的判断。

除非,除非大陆军能够赢得一场像样的胜利,至少向寻求独立的美国民众证明,这支部队还没有放弃战斗;向全世界证明,美国还没有放弃革命。

跳出历史本身来看,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实现美国独立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只要美国本土坚持抵抗,英军跨过半个地球的补给线早晚会被拖垮。然而问题是,我们可以站在上帝视角说,坚持战斗就能胜利,但当时的人们是不知道的。因为这正是考验人们灵魂的时刻,会放弃的人依然会放弃,而那些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人们,一定会竭尽全力去赢得属于自己的战争。

如我们所知,美国的独立战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那么在1776年如此的困境之下,一定是有人做了一些了不得的事情。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谁,到底做了些什么,才挽救了这场即将熄灭的独立战争。

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第一个不可不提的人物,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名大陆军将领,威廉姆斯・亚历山大,人称斯特灵勋爵(Williams Alexander,Lord Stirling)。如果长岛战役中没有他在布鲁克林的奋战,华盛顿麾下很可能连三千人都剩不下,也就很难打响后续的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了。

如前所述,在布鲁克林,英军绕过牙买加山道夹击了大陆军。当时斯特灵勋爵负责防守高旺努斯山道,在几次打退英军正面进攻之后才发现全军已被包围。眼见沙利文和普特南将军率领的主力已经溃退,为了掩护主力撤离,斯特灵勋爵不退反进,亲率二百六十余名马里兰州和特拉华州的勇士们在科特柳大宅前,向两千名英军发起了六次决死冲锋。这样舍命的拼搏让主力部队得以撤离,而被尊为“马里兰四百勇士”的这支部队最终仅有十人生还。当时华盛顿将军亲自坐镇后方的布鲁克林高地,目睹了此景后痛呼:“上帝啊!今天我到底要损失多少英勇的伙伴!”而斯特灵勋爵本人虽然率先冲锋,却并没有战死。在拼光部队后,拥有贵族和骑士精神的他不愿向英军投降,于是一路杀出重围——向英军的佣兵德国黑森军团投降了。而且他“留此有用之躯”的选择并没有白费,在后面我们依然会看到斯特灵勋爵这个名字,出现在一个堪比爽文的场景中。

第二个人物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他就是在之前提到过的著名作家,托马斯・潘恩。这个人,总令人怀疑他是不是上帝派来在精神上支持美国革命的。他总是能在最必要的时刻写出最关键的著作来鼓舞人心。当美国革命的火苗开始燃起时,他写作了《常识》一书,以切中要害的批判点明了英国在美国的自私统治的本质,以及独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这本书在人口仅二百五十万的殖民地卖出了近五十万册,唤起了无数美国民众投入到革命之中。此后他一直在华盛顿军中担任副官和战地记者。就在大陆军陷入绝境的这几个月内,他一直随军行动,观察著整个部队,也观察著革命的形势。即使在如此绝境中,凭敏锐判断力站在上帝视角的潘恩本人也一直判断革命必将成功。但是令他担心的是,普通民众和士兵们却因为失败而丧失了信心。因此当他看到部队人数一天天减少,民众支持将要断绝时,他决定拿起自己的笔,再一次激励全国人民。他开始在每次行军的间歇写作。当疲惫已极的士兵们围绕着他酣睡时,他在临时搭建的营地里借着篝火奋笔疾书。终于在潘恩来到费城时,这本小册子的最终稿完成了,潘恩给它起名叫The American Crisis,即大名鼎鼎的《危机》一书。在书中的第一句话他便写道:“这是考验人们灵魂的时刻。一些只能在温暖阳光下战斗的爱国者,在这样的危机下将怯于为国家服务。但是在此时挺身而出的爱国者们,他们应当受到举国上下,男男女女的尊敬与爱戴。”他不但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激励人们的斗志,还切中时弊的分析了当前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行的解决方式。他提出了建立一支常备部队的重要性,这推动了大陆军部队改革,从而也为挽救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知乎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601/1908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