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河南小麦抢收困局的农村危局:不止是“人少了”

河南南阳“收割机滞留高速”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当地回应,小麦发芽,肯定不是那“上百辆收割机”迟到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小麦成熟这几天的降雨。

这是河南多地都面临的问题。小麦成熟,收割的季节就几天,如果下雨,田里泥泞,大型收割机无法作业,农民只有眼睁睁看着麦子在麦穗上发芽,网上那些视频反映了现在农民正在遭受的苦难。

有老农民说,这是他有生以来看到的三次最严重的“烂场雨”之一。河南省农业厅称,这是10年来最严重的,全省十几个地市都受到影响。

过去10年,河南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我老家周口为例,人均不到1.5亩地,大概产小麦1500斤(好收成的情况下),全部卖掉也就2000元;秋季种植玉米,再收入2000元,一年大概4000——扣掉种子化肥农药,其实“赚”不了多少钱。

于是,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把地“租给”种粮大户。一个种粮大户,可以租种500亩地,每一亩给对方800元左右。这样,每一亩地的利润即便只有400,500亩地也可以赚20万。

那些把地租出去的人就到城市去了,不管做什么,一年都比在老家挣得多。

这就是“新农村”的全部秘密:人少了,土地的效益提高,大型机械得到应用,而进城务工的人,可能要到过年才回家。这样,人们普遍变得更富裕了。即便是“最落后”的鄙乡,也比以前富裕多了。

但是,这种繁荣背后隐藏着一个危机:乡村没有多少人,壮劳力更少。风调雨顺的时候,主要依赖机械,而一旦碰到今年这样的阴雨天气,大型机械进场遇阻(据说那种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可以,但是又不够),这时候需要更多人工辅助。乡村空心化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为什么人们苦等机械,为什么老农会在田里哭泣——过去他可以用镰刀自己割麦子,现在恐怕镰刀都找不到了。这种传统、落后的方式,早被淘汰了。

去年,我老家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种粮大户(人们亲切地称为地主)收完秋季作物,要晾晒一下才能卖出更好价格,这时突然下起雨来。所有人都跑过来帮忙,避免他受到更大损失。春节的时候,“大户”摆了好几桌宴席,请乡亲们吃饭。

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有意味的一幕:所谓“地主”,其实是租户;那些过来帮忙的人,很多是土地的出租方,本身就是农民。他们过来帮忙,不收一分钱报酬。

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发生了反转,这种帮工,其实是建立在乡亲们的感情(平常可能有各种矛盾)基础上,也有一种更朴素的认知:土地上长出来的庄稼,应该得到最大程度的珍惜。

这种互助是完全自发的,非常松散,但它又是当今乡村最珍贵的东西,想一想这个场景吧,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投入到“帮助他人”的劳动中去。人越来越少,人们只有建立更密切的联系,相互支撑,才能应对风险。

但是,这种“自发秩序”又非常脆弱,也不是经常都灵,比如今年麦收季节的“烂场雨”,就远远超出了邻里互助所能提供的能力。但是,它依然提供了某种“理想图景”:只有人帮人,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自救。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张3丰的世界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605/1910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