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杜耀明:香港人口下滑:国安法无法应付的“软对抗”?

作者:
历年来,香港女性在香港以外地方所生的婴儿,一岁前被带回香港也为数不少(接近二千),但2019年开始大幅减少三分之二,除了疫情之故,2020年中实施《港区国安法》也许是另一阻力,值得继续留意。至今,香港生育率不但追不上欧美国家,比起亚洲较发达地区,如日本、新加坡、台湾、韩国等等,由2019年仍稍高于台湾及韩国,变成包尾第一,显然与过去几年的移民潮有关。

面对连续三年的移民退学潮,特首李家超表示最坏情况已过去,看来人口快由低谷回升,但香港人口下降承受多重压力,当局需要做实事,不是单凭口部讲好香港故事就可以扭转形势。

由2019年开始,由幼稚园到中小学都出现学生退学潮,除了反映移民潮持续,更代表今次移民潮会产生跨世代的作用,直接影响香港现时人口供应之余,更大力拉低下一代的人数。

根据《明报》报道,去年幼稚园高班至中五学生人数,共流失二万七千多人,是2019年之前十倍有多。每一级别计,学生减幅由3.6%到7.5%不等,以中五学生减幅最大。可见家长的考虑,是认为子女升中五才移民较合适,由此推想,不少香港人未走,不外在等候适合时间才离开,移民潮不会短期内消失。更严重是,不要少看每级流失率只是单位数字,因为累积起来,每年流失4%至5%,同一班学生由幼稚园升到中五,可能只剩下半班人。未来十年八载年年如是的话,香港或会出现人口断层。

尤其是香港生育数字由2016年起年年下降,由一年超过六万婴儿诞生,降至2021年不到三万七千,减少大约四成,比起2011年的高峰数字(95,451),跌了更超过六成。现时新生婴儿每年不到四万,若由于移民潮再减去一半,与2010年代每年平均新人类数字六至七万相比,只及三分之一。

香港是发达地方,生育率低本来并不奇怪。过去三十年,生育率最高年份(1994)也不过是1.355(每千妇女生育1,355名婴儿),但生育率一旦低于这个低水平,也可以反映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堪,如千禧年头五年,沙士危机、楼市泡沫爆破、23条立法等等危机浮现,生育率只有0.9到0.941。同样,生育率由2019年的1.064骤降至一年后的0.883,再跌到2021年的0.772,除了与一些常有的社会趋势有关(迟婚、独身增、生育少等),原因当然离不开疫情和《国安法》下香港制度的根本改变,与及随之而来数以十万计的移民潮。

历年来,香港女性在香港以外地方所生的婴儿,一岁前被带回香港也为数不少(接近二千),但2019年开始大幅减少三分之二,除了疫情之故,2020年中实施《港区国安法》也许是另一阻力,值得继续留意。至今,香港生育率不但追不上欧美国家,比起亚洲较发达地区,如日本、新加坡、台湾、韩国等等,由2019年仍稍高于台湾及韩国,变成包尾第一,显然与过去几年的移民潮有关。

正本清源,要遏止学生退学潮,要香港人口增长恢复动力,就先要香港人回心转意,放弃移民之念。不过,《国安法》实施后,正如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所批评,香港的人权自由民主法治都出现倒退,正是眼下香港移民浪潮的主要推动力。

根据几位学者去年一项调查硏究*的发现,随着香港局势转变,三成受访者打算移民,包括一成对移居中国大陆感兴趣,另有二成则有意移民其他地方。该项研究提供多项统计分析,其中一项特别值得留意,就是受访者有意移居大陆还是外国,与他们对香港法律制度是否信任有关。

该分析指出,受访者对香港法律制度,包括能否保护市民权利、能否保护所有市民的利益、是否通过合理程序制定法律、法官能否作出合理的判决等等,若欠缺信心,大多有意移民外国,而倾向信任法律制度的受访者,他们年纪较大,则有意移民大陆。调查于《国安法》实施后10个月左右开始,问卷所提及的法律制度当然包括《国安法》。

对新香港新法制不满移民外地,相信不难理解,但对于新制度感到满意者,却有意移民大陆,未免匪夷所思。几位学者认为,满意《国安法》的人士,信任中国政府管治能力比特区政府更多,所以倒不如长居内地。加上生活成本较便宜,空间更大,有此选择也是顺理成章。

换言之,香港基本格局巨变,导致支持反对双方都见异思迁,只不过迁徙地不同。因此,要扭转移民走势简单不过,大可一箭双雕,将法治归回原位,既可重拾移居外地者的信任,也显示特区政府的自治能力,让在大陆居留的港人信赖。

当然,即使顺利系统还原,不等于走了的便会回来,不过若不还原,要走的肯定将继续走,到时香港好故事继续在说,也改变不了人才短缺、人口衰退、年龄断层的局面。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

* Anita Kit Wa Chan, Lewis T. O. Cheung, Eric King man Chong, Man Yee Karen Lee and Mathew Y. H. Wong,“Hong Kong’s new wave of migration: socio political factors of individuals’ intention to emigrate,” Comparative Migration Studies(2022)10:49.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714/1927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