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好文 > 正文

炮灰至死不知自己被骗,第二十二条军规无处不在(图)

《第二十二条军规》剧照▲

在英语中,“Catch-22”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用语,代指悖论式困境,即那些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是无法摆脱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碍。当人们面对这样的困境时,就会陷入死循环。

这个词来自于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也是其代表作的书名。在中文世界里,它有着同样响亮的译名——《第二十二条军规》。

所谓“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指如果一个飞行员疯了,他可以获准停飞,但必须自己提出停飞要求。可一旦提出停飞要求,就证明他不是疯子,必须执行飞行任务……这就构成了一个死循环。当然,它不仅仅只有这一条,还代指所有那些荒谬的、带有欺骗性质的暗黑规则,比如飞满一定次数就可以停飞,但无论何时都要执行上司的命令,所以飞行次数一再增加。《第二十二条军规》也因此被誉为黑色幽默文学的开山之作。

1923年出生的约瑟夫·海勒,今年正值百年诞辰,“约瑟夫·海勒黑色幽默五部曲(百年诞辰纪念版)”也在国内出版,包括《第二十二条军规》《一个中年男子的苦闷》《完美如金》《天知道》《最后时光》。

在疯狂世界里,到底谁是疯子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人公约塞连是一名二战时期的美国轰炸兵。海勒虚构了一个位于意大利厄尔巴岛以南八英里的皮亚诺萨小岛美国空军基地,约塞连置身于岛上,也置身于混乱、荒谬和恐惧中,唯一目标就是保命。他面对着战场上的生死一线,还有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困扰。更让他绝望的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并非只存在于军队中,而是无处不在。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本质,就是变相的强制,拒绝所有质疑和异议。一个简洁明了的信条被视为合格军人的标准:

“年轻军人们应该心甘情愿地为那些向他下命令的年老军人——为他们的理想、抱负和个人特质——献出他们的生命。”

《第二十二条军规》剧照▲

在这种状态下,连提问都是不被允许的。书中提到一个培训班计划,结果“飞行大队司令部很是惊恐,因为一旦他们随心所欲乱提问题,谁知道会捣鼓出什么来。于是卡思卡特上校派遣科恩中校前去制止,而科恩中校成功地制定了一条提问规则……只有从未提过向题的人,才允许提问。很快,来参加培训的就只有那些从未提过向题的人了,于是短训班彻底停办,因为培训从不对任何事情质疑的人,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这个“提问规则”,显然与“第二十二条军规”如出一辙。

许多人认为,人类走出蛮荒社会,所需要的就是制度。但制度也有好坏之分,每个漏洞都有牺牲品被吞噬。“体制化”更是往往意味着对人性的摧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就说明了这一点,《第二十二条军规》则试图从荒诞的角度印证“体制化”的症结。

许多时候,“体制化”会被包装,海勒讽刺道:

“第二十二条军规用的是螺旋式的诡辩。其中各个组成部分,配合得相当完美。这种配合极是简洁精确——优雅得体却又令人惊异,与优秀的现代艺术相仿。”

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所有参战的土兵和军官都必须签署忠诚宣誓书,才能从情报室领取地图包;再次签署忠诚宣誓书,才能从降落伞室领取防弹衣和降落伞,第三次向机动车辆军官鲍金顿中尉签署忠诚宣誓书,才能获准乘坐其中一辆卡车从中队赶往机场。每一步都有一份忠诚宣誓书等待他们签署。从财务军官处领取军饷,从军人服务社领取供给,找那些意大利理发师理发,他们都得签署忠减宣誓书。”

这当然会制造各种荒诞,对于布莱克上尉来说,“每一个支持他这场光荣的忠诚宣誓运动的军官都是竟争对手,于是他一天二十四小时安排策划,力求一步领先。他要争当爱国第一人。其他军官在他的驱策下,随后提出了自己的忠诚誓言,这时他便再进一步,要求每一个来情报室的杂种签署两份忠诚宣誓书,接着是三份,终于是四份:然后他又推出表忠心仪式,之后合唱《星条旗永不落》,一遍、两遍、三遍、四遍。”

《第二十二条军规》剧照▲

对于约塞连来说,“飞行任务”不仅仅是任务,也意味着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在残酷战争中,正义被无限淡化,人性被强行压制,个体的生命随时被剥夺。正常人当然希望逃离这一切,但第二十二条军规无处不在,随时都可以被上级搬出来,消灭所有反抗因子。

所以,《第二十二条军规》绝不仅仅是某些人所理解的反战小说,更是一部反官僚主义乃至反专制小说。专制当然有荒诞的一面,但因为掌握着权力,它往往并不在意自己的荒诞,而是为所欲为地对人进行迫害。相比战争,专制更令人绝望。就像书中所言:

“第二十二条军规并不存在,对此他确信无疑,但这没用。问题在于每个人都认为它存在,而这才是远为糟糕的,因为不存在对象或条文可以嘲笑或批驳,可以指责、批评、攻击、修正、憎恨、谩骂,啐唾沫、撕成碎片、踩在脚下或者烧成灰烬。”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欧洲价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906/1950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