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叶克飞:《辛德勒的名单》被差评围攻: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反对什么

作者:

与之相对的是,以“手撕鬼子”等奇葩剧情招致过无数批评,早已沦为笑柄的抗日神剧《抗日奇侠》,之前却曾经被大量用户打出五星好评,一度从3.4分飙涨至6.7分。这种行径真的爱国吗?显然不是,“手撕鬼子”这样的情节恰恰是对无数烈士的侮辱。

对文艺作品上纲上线,动辄以政治情绪煽风点火,制造各种仇恨和极端言论,本质上是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作祟。很多人慨叹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会变成这个样子,可是想想许多老人的思维模式,就会知道有些历史的伤疤从未消失。

记得当年《色·戒》上映时,也有人入禀法庭,要求撤销《色·戒》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并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发行和放映。他们认为《色·戒》“亵渎先烈,宣扬汉奸,损害国家荣誉,践踏民族尊严,危害社会公德,挫伤民族自豪感”。这样的大字报式批评,谁又不眼熟呢?

按照对《辛德勒的名单》和《色·戒》打差评的思维模式,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会被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遭遇抨击,唯有专门打造的样板戏“经得起考验”,文字狱会成为家常便饭。

在文明社会里,容忍自己不喜欢的观点、政治认知和文艺作品,都是文明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没有这样的包容和理性,社会就会走向极端。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无意或有意滑向这个极端。

这种状况不仅仅出现在政治层面,前段时间,曾经感动无数人的华语爱情片经典之作《甜蜜蜜》,在上映27年后再度登上热搜。不过这次是挨骂。

骂它的人认为,男主角黎明是一脚踏两船,女主角张曼玉则是知三当三,整部电影三观不正。一些年轻人嚷嚷,这部电影要是今天上架,肯定要把它举报到下架。

这不是第一次,随便找一部老港产片、老港剧、美剧英剧日剧韩剧,或者当下的影视剧,弹幕里都有无数“一脚踏两船”“小三”“渣男”之类的字眼。只要一个人在感情中面对取舍,一段感情涉及三角恋,男女角色就会挨骂。

即使是《甜蜜蜜》,那些批判它的人不会关心男女主角在大时代下的沉浮,在异乡互相取暖的底层故事,甚至连完整电影都没看过,就第一时间做起了卫道士。

许多经典之作都因此被批判,《廊桥遗梦》的婚外情主题就被批判过,《泰坦尼克号》的男主角被指斥为“男小三”。甚至连《梁祝》都没被放过,有人认为马文才和祝英台早有婚约,梁山伯和马文才是同窗好友,居然撬兄弟墙角,是绝对的“男小三”。

影视作品如此,文学作品也一样,只要角色有换女友、出轨等情节,都有可能会挨骂。至于能不能登上热搜,那得看“运气”。

不知什么时候起,年轻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渐渐趋向于卫道士思维,也更像如今的老人——也就是我们的父母那辈人,在一次次运动中成长,习惯了非黑即白。无论电影、电视剧还是书,抑或是现实,一个角色、一个人在他们的评价体系里,只有两种结论,一是“渣”,一是“不渣”。一切情愫只要不符合封建礼教式的要求,就是“渣”。在他们眼中,人没有复杂的感情,没有不同阶段的心境,没有喜怒哀乐,没有情绪波动。

在我看来,这是思考上的懒惰,更是一种智力缺陷。

许多人会诧异,为什么21世纪了,世界文明如此多元,可竟有那么多年轻人就像被清朝人夺舍一般,主动当起了卫道士,热衷于审查各种经典文艺作品,天天批判这个是渣那个是小三。其实有什么好诧异的呢?有看样板戏长大的老人,当然就有主动审查自己,主动营造样板戏氛围的年轻人。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审查无处不在,审查也是他们能够从老人那里学到的唯一东西。

你随便找个老人,八成以上机会都是卫道士。他们会说,许多电视剧、电影和书籍都是有害的,乱七八糟,充斥着各种资产阶级价值观,把孩子都教坏了——这不妨碍他们自己天天抱着那些抗日神剧不放,连“我爷爷九岁时就被日本鬼子杀害了”这样的台词都觉得瑕不掩瑜。他们对文艺作品的审视,往往也是二元对立的,即使他们从小批斗老师、打砸文物、不学无术,也不妨碍他们将“世风日下”归咎于他们的下一代和外国。

我这代人是相对幸运的,曾经难得见到一些光亮,当然,成长过程中也习惯这些光亮被老一辈批判——小时候,谁没听过“看武侠小说就会跑去学功夫干坏事”“看香港电影就会变古惑仔”之类的武断臆测呢?

真正遗憾的是,这样的光亮也会被比我们更年轻的人批判。《甜蜜蜜》乃至那一时代的流行文化,曾经滋养我们这代人。对于中国人而言,它甚至是历史上最包容开放的时光。只是,如果你不珍惜曾经见到的光亮,那么光亮也会离去。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百家号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022/1968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