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初中生杂记之渴望当兵打仗

作者:

上初中的时候,由于爱看小说、电影,当时的小说、电影又都在讲各种各样战斗英雄的故事,尤其是那些有画面、有音乐的电影,很容易把青少年带入情景,我经常因之而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激动地期待着这样的考验降临到自己头上,深信自己能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经受住考验,冲锋陷阵,报效祖国。

如看电影《英雄儿女》时,“我看着看着,手都发痒了,我真想端起枪,和他们一道,去打美国鬼子!我也一定像王成那样,不怕苦,不怕死”(引号里的话出自当年日记,下同);看了电影《奇袭》,我懊恼自己“为什么不早生几十年呢?为什么那样考验人的战场我碰不上呢?现在倒好,别人都打了胜仗,解放了国家,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来享受,难道这样不可耻吗?”“我爱那紧张的战斗生活”,“我爱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像他们那样的生命才有意义”,“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安全,我是会献出自己的一切的!!!”

看了电影《小兵张嘎》后,我深信:“如果我处在那样的年代,也一定能够象他那样仇恨鬼子兵,勇敢机智地消灭敌人。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也一定能像嘎子那样,付出自己的一切代价,甚至是整个生命!!!”

看完电影《侦察兵》,“我的心很不平静,又勾起了我对自己理想的盼望,想起自己哪一天才会成为一个战场上杀敌的人民战士,我和影幕上的战士一样,对敌人有刻骨的仇恨,对人民有无限的同情,对党有无限的忠诚,要是我在他们队伍的行列中,那我多么幸福啊!我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只要是为了共产主义!”

影片“似乎把我带进了那战场上、战斗中,如果这个时候我也能够端起枪冲呀,杀呀,打呀,该多好啊!”看到《红色娘子军》中洪常青英勇就义的情景,“我情不自禁这样想到:如果我能这样死去,多么光荣啊!我一定高唱《国际歌》,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

我那时的理想就是上战场,当一名战斗英雄。为此经常处于一种热血沸腾的状态,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冥冥之中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是一名勇敢、正义、不屈的战士,像电影或小说中的英雄那样。

1974年6月,听说苏联在靠近珍宝岛的地方调动了很多兵力,中苏边境在日益恶化,战争随时随地都可能打起来,“这场打仗算是碰上了。哼,堂堂的7亿人民是吃豆腐的吗?苏修啊苏修,多少双愤怒的眼睛在怒视你们,多少双手在紧握枪杆子准备痛击你们,一定要你们有来无回,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是的,老修武器比我们好,比我们多,可是‘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真理在我们手中,我们有广大人民的支援,有一往无前的子弟兵,胜利终究属于我们。多少次的盼打仗,多少次的盼这一天,现在这一天已经很近了。可惜啊可惜,我为什么不是个男的呢?眼看战火熊熊,侵略者烧杀,可只能待在后方受闷气!”

1975年3月,又听说要打仗了,说大约五年之内可能打起来,争取两年时间不打,搞好国内的事等等,“我差点没从凳子上跳起来!打仗,我盼了你多久啊!几年来,我多么渴望打仗,又多么想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啊,那种紧张的战斗生活,那种报仇雪恨的日子,难道还会出现在我的一生中?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兴奋,我狂喜!”“我心里高兴地想,再过五年我就20岁了,再过两年我就17了,不管是两年还是五年,我都够格,都正好是身强力壮的时候,参军杀敌的时候!老天爷也真肯帮忙,它偏让我上完学,年龄正好时打仗,嘿!”

“多少次被小说里的故事情节所激励,多少次被银幕上的英雄所鼓舞,盼了几年啊,盼望打仗,盼望杀敌人、杀强盗,盼望为神圣的事业洒热血,可是它就要来到你的面前的时候,又被这突如其来的喜讯、意外的兴奋,弄得有些心慌意乱了,……”“妈妈说,人就应该在战争里锻炼锻炼,接受考验。我心里想,好妈妈,看来打起仗来您是会放您女儿去的,同时我心里也在说,我不会辜负你老人家的期望,绝不丢脸!”

在渴望上战场英勇杀敌的同时,我认为有必要平时就要做好准备,于是想出各种办法磨练自己,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如“吃饭最快只要五分钟,而且一粒饭不掉;平时不管做什么都要干净利索,生活尽量简单”;只要有机会就学射击、游泳之类的技术(虽然这些方面其实很笨,1973年暑假我第一次打靶,9发子弹却打了零蛋,后来回武装部时打过冲锋枪,成绩有所进步),还想学骑马和滑雪(但一直没有机会)。

战争需要强壮的身体,因此我开始每天长跑,并在家坚持自己做一些运动;战争需要人们顽强的意志,于是我在长沙酷热的夏天不许自己用扇子(当时没有空调、电扇之类),任由汗水静静流淌,整个夏天不吃冰棍——哪怕周围同学都在接二连三地吃;在劳动中吃苦流汗,咬牙坚持,肩膀压出一片血丝也不叫苦。

在“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之时也依旧认真学习,甚至做了学校停课的思想准备——即使那样,也要坚持自学(这一方面是为了磨练意志,同时也因为坚信知识是有用的,哪怕是战争时期);父母闹纠纷时我六神无主,但最后还是命令自己要坚强面对,不仅要能承受皮肉之苦,还要能承受精神、情感上的折磨……

就这样我不断地以一名即将奔赴杀场的战士的标准来磨练自己,总是对自己提出新要求,总是和自己过不去,总是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同时很自然地“对那些只会谈情说爱的青年,那些贪图享受的娇小姐”,抱着鄙夷和轻蔑。

当时的电影和小说将战争浪漫化、将牺牲神圣化、将暴力美学化,在一代青少年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使我们自幼就带有一种战狼气质。或许在心理学上,这个年龄段容易有暴力倾向,特别不怕死,甚至渴望壮烈的牺牲。但是,如果当时我们能看到《雪白血红》《大江大海》这样的书,能看到《钢锯岭》《高地战》之类的电影,是否会有些许不同?我们常说“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但对青少年来说,封闭环境下的唯一信息来源却完全可能塑造人、打造人。

2023-10-26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新三届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026/1970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