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中国这种最有毒的父母,祸害了多少正常的孩子

01

什么样的父母是“有毒”的父母?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与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

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种下的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当然,父母也只是普通人,难免会有缺点,但只要他们平时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大部分孩子还是可以原谅他们偶尔的情绪失控。

也有很多家长,他们的负面行为模式始终存在,压制着孩子独立的人格,支配着孩子的生活,这就是“有毒”的父母了。

这些父母加之孩子情感伤害,用错误的教养方式,持续伤害着孩子幼小的心灵,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会随着成长不断加深。

所以,还有什么字眼比“有毒”更适合描绘这些不断贬损、斥责、伤害甚至虐待孩子,即使在孩子成年后也未见收敛的父母呢?

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毒”,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往往会把孩子的反叛甚至个性差异,视为对自己的人身攻击,通过压制孩子来维护自己。

无论小时候的经历如何不同,是常常挨打,还是被独自留在家遭受虐待或过度宠溺,深受其害的子女成年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惊人地相似。

强烈的自卑、自尊心受损、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毁灭式行为。

这种想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因为父母的“虐待”而自责。

即使长大成人,他们仍会心怀内疚,继续承担着不称职子女的罪恶感,很难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

由此引发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反过来影响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02

孩子为什么会“中毒”?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

父母的爱是最珍贵的礼物,若子女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则终其一生都将苦苦追求,哪怕鏖战一生,也常常会以失败告终。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天然的,因此在很多子女小时候,会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完美的、应该被崇敬的。

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自己的行事规则就理所应当由神圣的父母来制定和监督,一旦违背规则,也就理所应当地接受审判。

这种神化父母的心理会持续很久,无论父母是否在世,子女在神化他们的同时,在日后的生活中,也恪守着那些由他们制定的规则。

当然,这种神化也会使得一部分子女,打心底里否认父母曾经的所作所为,否定那些过去的生活经历对自己产生了影响。

然而,这种否认并不彻底。这样的做法只是把特定的事件和情感假装从自己的意识中清除,装作一切从未发生过,潜意识深处却从未放弃过父母。

更让人遗憾的是,除了子女内心的否认,父母也会有自己的否认体系。

比如,当你竭力想要重新构建过往的真相时,由于这些真相会让父母的颜面受损,他们就很有可能不会承认,或者用“哪有那么糟糕”“根本没有这回事”类似这样的话来搪塞你。

这些说法会阻挠你重构真相,还会削弱你感知现实的信心,让你的自尊心重建变得难上加难。

所以,在心理咨询中,许多“孩子”都会将其合理化——“他们只不过是想帮我”,来消除自己的不安,以避开那些不愿面对的“伤疤”:

比如:

母亲脾气大只是因为她太孤独了,要是我当时能多陪陪她就好了。

父亲虽然打我,但他不是真的想伤害我,只是想给我一点教训。

这些合理化的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点:将不可接受的事情变为可接受的。

这看起来,就好像这样就结束了,但内心深处却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事情的真相。

03

如何消除这些“毒”?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之所以要回溯来访者的原生家庭,并非为了去追究谁对谁错,而是为了:

第一、让命运的轮回就此画上句号,不让悲剧和痛苦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第二、看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接受它,努力摆脱不良影响,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不要神化你的父母,也不要用“父母没有做错”为他们的错误行为进行开脱。

只有当你将“有毒”的父母拉下神坛,让他们回归凡人姿态时,你才能在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中实现力量的平衡。

我们要改变、要成长,就要完成一个“阻断”,把这些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不幸,在今天的清醒和自觉中截断。

消除父母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经历这段过程之后,你的内心力量将得以释放,隐藏多年的自我也会获得解放,找回那个充满爱心、独一无二的自己,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 开心语心理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104/1973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