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中国错失经济现代化机会:全球化、要素市场和城市化视角

作者:

编按:"文革"结束后,中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共领导人意识到必须改弦易辙,于是在接下来的20余年中,开启改革开放,引入市场调节,加入WTO,力图融入世界。在所谓"中国模式"下,经济一度高速增长,成为世界工厂。进入习近平新时代后,这种模式遭到空前挫折发达国家正关上大门。它们在剥夺中国正当的发展权吗?"中国模式"为何漏洞百出?为什么抗拒要素市场发育,中国的农业和城市化走上歧途?中国现代化还有生机吗?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荣休教授文贯中先生最近撰文,认为中国经济已被党国体制绑架,正失去百年不遇的现代化机会。这个判断所依据的逻辑成立吗?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民主季刊》编辑张杰博士专访了文贯中教授。

文贯中张杰

张:中国经济崛起得益于全球化,但近年来美国和西方国家不断限制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和投资,甚至推出了"小院高墙"策略,为何昔日敞开的全球化大门正在对中国关上?

文:中共常说的百年未遇的历史机遇,指的是全球化的机遇,中共打了个时间差,表现为世界向中国开放,中国没有同等开放。而百年未遇的变局,则指中共利用了这个时间差,一举成为'厉害国',自以为羽翼丰满,已能改变世界现行秩序,由中共主导。中国的两大全局性改革(见下文)确实使它抓住了第一个机遇。至于第二个机遇,中共高估了"中国模式"的优越性。这个模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因为没有完成要素配置机制和所需的宪政民主两者的制度转换。

加入WTO前,中国做过两大全局性改革,给世人巨大希望。再者,前苏联阵营在1990年代初全面崩溃,其中许多国家立即选择宪政民主和市场经济体制。俄罗斯自称也要学样。这些变化同样令人鼓舞。世界对中苏两大巨型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希望,认为两国会在制度和价值上与发达的民主国家趋同,因而超级全球化值得一试。换言之,发达国家愿意在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实现之前,给经济全球化一个机会,并希望经济全球化带来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发达国家同意提前执行WTO对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在中国完成彻底的市场化改革之前,根据跟进原则,中国可单边享受这一待遇,以换得中国承诺,在15年内彻底完成市场化改革,向发达国家对等开放。

中国加入WTO前所作的两项全局性改革如下。第一项,在1980年代,解散人民公社这种当代的农奴制,农民积极性大增带来农产品产量大增,高达3亿之多的农民得以脱离农业,进城打工。第二项,在1990年代,除了保留500家大型国有企业外,私有化了50万家中、小国营企业,解放了城市地区巨量的生产要素。

沉睡的巨量生产要素正好遇到中国成为WTO成员,世界向中国单边开放的机遇,在世界要素市场的价格指引下,和涌入的国际资本结合,得以参加到世界分工体系中去,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20-40个百分点。如果中国在15年内彻底完成市场化改革,对世界,尤其对中国,都是好事。中国的城市化率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进一步提升,中国会更接近现代化的实现。因为城市化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广大农村人口,进城定居是他们千百年来所梦寐以求的。

但是,发达国家的单边开放虽然出于好意,却引发了杨小凯指出过的后发劣势的恶性发作。果真,进入WTO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全局性的改革措施,特别是没有一鼓作气发育出要素市场。中共反而大力推动国进民退,加固本来有所松动的党国体制。最近十年来,中共更明确喊出,一切都要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这意味着要由党,而不是要素市场来决定性地配置资源。

这使发达的民主国家感觉上当,因为单边开放已经给它们本国带来巨大的调整成本,例如退出某些产业,就业大量流失,引起社会不满。如果允许通过"党治"决定要素价格,以中国经济的庞大体量,这种经济体制必定进一步扭曲整个世界的市场价格,造成有利于中国党国体制的经济格局。中国更提出通过产业政策,利用尚未充分开放的庞大市场,使国有企业单边收割规模报酬递增的增益,加上国库的津贴,让它们迅速做大、做强,成为巨头,使得不到国库津贴的各国私企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以便中国通过弯道超车,一举夺得世界经济老大的桂冠。这些做法违反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原则,违反经济全球化的高远目标。所以,欧美日发达国家在中国15年宽限期满的2016年起,陆续发表官方声明,否认中国的党国体制享有市场经济地位,以防基于自由市场经济原则之上的世界秩序受到颠覆。同时,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否认正在加紧扩军备战的中国享有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因为它们的单边援助和各种优惠是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并不是让某些发展中国家一边自称贫困,一边大肆扩军备战,巩固独裁政权的。

发达国家正在说服本国利益集团,从大门洞开状态逐渐关到和中国的开放度大体对等的程度,所以困难很多。在目前条件下,因为社会制度和普世价值的愿景十分对立,超级全球化已不可能。面对独裁和伪共产主义的愿景,欧、美、日出于安全,尽量杜绝为对手提供助攻机会。所谓小院高墙政策,旨在将明确定义的高科技领域和中共彻底脱钩,以免危害自身长远安全。在其他领域,发达国家则采取去风险的政策,旨在减少对中共的过度依赖。以安全为理由,发达国家甚至推出自己的产业政策。于是全球化大步倒退。

张:您在"被党国体制绑架的中国经济正失去百年不遇的现代化机会"(下称"绑架")一文指出,要素市场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中共曾在18届3中全会上通过决议,呼吁尽快发育出要素市场,并由要素市场决定性地配置资源。为什么要素市场对市场经济这么重要?所谓"中国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文:我认为,"中国模式"在经济层面上的主要特征是:由党,而不是由要素市场决定性地配置资源,以便以党代政,以党代企,使资源向军工倾斜,达到维持一党专政的目的。这个模式在其他层面上的特征,就留给专门领域的专家去总结吧。

要理解要素市场的重要性,必须认识到资源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残酷事实。对中国来说,尤其如此。在最基本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上,中国特别贫瘠。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需要外部世界的巨量资源。但从拥有丰富资源的前苏联没有逃过崩溃看出,比资源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资源的配置效率。这正是"中国模式"的致命伤。

世上只有两种决定性配置资源的途径:第一,通过行政命令。

最典型的理论根据,就是马克思自称的科学社会主义,通过暴力革命先将一切资源和企业国有化,接着通过预测供需信息,制定全国性的供需计划,用行政指令付诸执行。他自称这套方法能使经济发展做到有计划,按比例,避免生产过剩引发的周期性危机。试验了几十年之后,发现过剩和短缺,贫困和浪费长期共存,人民的基本需求满足不了,资源配置却向军工倾斜,保护党国的寄生虫们过着特权生活。所以,这套体制无论在效率上,还是道义上全都彻底破产。

第二种配置资源的办法,是让市场对资源,包括所有的生产要素,作决定性的配置。用市场配置,就是用价格配置。没有价格,就没有市场。理由如下:对自由市场经济而言,最重要的价格只有四种:1)资本的价格,即利息;2)土地的价格,即地租;3)劳动的价格,即工资;以及4)本币兑换各种外币的价格,即各种汇率。这四种价格中,前三种决定了一切产品的国内价格,这是因为一切产品的成本可以分解为这三种要素的价格。第4种价格则帮助人们得到相应的国际价格。这四种价格是一切价格之母。如果价格之母由政府说了算,这样的经济怎么称得上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呢?如此基本的价格必须由市场的交易,即由供需双方数以亿万计的消费者和供应者共同决定,使价格的决定机制具有天然的人民参与性,而不是几个政治寡头,或独裁者在密室之中擅自决定。

要发育要素市场,首先要允许生产要素私有。所有的市场必须是竞争性的,允许自由进退,对全国统一开放。在法律面前,所有形式的所有制和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应该是平等的。所谓用市场决定性地配置资源,实际上就是用均衡价决定性地配置所有的资源,包括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只能通过供需双方的交易才能产生,而且永远在波动之中,以便随时吸收和消化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生的重要变化,反映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的变化。

值得强调的,在成交时,价格同时完成三重功能。以要素市场为例,在成交的一刻,成交价:1)对某种要素做了决定性的配置;2)完成了对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初次,也是决定性的收入分配。要素所有者成交时面对的要素价格,就是他每出售一单位要素的收入;3)自动惩罚了要素的低效使用者,因为他们的每单位成本高于市场承认的价格;也自动奖励高效的企业,因为他们的成本低于成交价。通过兼并,生产要素会不断地从低效的所有者、或使用者手中,转移到高效的所有者或使用者手中。由于创造发明能自动得到市场奖励,所以,市场经济大大促进科技进步。特别重要的是,价格的三大功能都是市场的客观过程,和人际关系中的恩怨情仇无关,因而减少了裙带和权贵的影响。在开放和竞争性的市场条件下,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大大提高,因为积累和保住财富的诀窍取决于效率和勤勉,而不是特权和世袭。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中国民主季刊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109/1975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