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31岁的大学校长

作者:

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之后,罗家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当时他只有31岁。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他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就读,后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他和傅斯年等人发起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在五四运动中,他被推选为学生代表,并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据说这份宣言是当时唯一的印刷品,而“五四运动”这个概念也是他最早提出来的。

1920年,罗家伦从北京大学毕业以后,正值上海实业家穆藕初斥资5万元设立奖学金,资助“有能力、有学识、有领导才干”的北大学生赴欧美留学,罗家伦、周炳琳、段锡朋、康白情、汪敬熙等五人被选中。这件事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清朝末年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所以人们说这是北大的“五大臣出洋”。

出国以后,罗家伦先是就读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后来他又去欧洲,在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访学。在此期间,他撰写《科学与玄学》一书,翻译了剑桥大学史学教授柏雷的《思想自由史》,还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有研究者认为:“从他留学期间的言论和活动,可以看到他是位有思想和能力的爱国青年才俊。”

冯友兰与罗家伦是北大校友,他是用河南官费出国留学的。他回忆到当年的情况时有这样一段话:“在中国留学生中,大部分还是好好学习的,但是对学位的态度很有不同。有些人不要学位,随便选课。有些人认为,只要有个硕士学位就够了。因为要想得到博士学位,就要选一些学校要求选而实际上没有多大用处的功课。”罗家伦和陈寅恪大概属于那种只要学问不要学位者,而冯友兰则是“想要得个博士”的人。注意这一情况,对于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和成就,很有帮助。

1926年罗家伦回国后,担任东南大学史学教授。第二年,商务出版社出版《思想自由史》,他在译者序言中说:“能为纯粹的知识的主张而殉道,是人类最光荣、最高尚不过的事;能自己为思想言论自由作自觉的牺牲,以唤起他人对于此事的觉醒,是对于社会最有实利的贡献。”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理想和抱负。

然而就在这一年,即1927年,本来是准备为纯粹知识而殉道的罗家伦,却卷入国民革命的风暴之中。当时他不仅加入国民党,还担任了蒋介石的秘书。

1928年,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上,日本政府为了阻挡北伐,出兵侵占济南,发生巷战,酿成济南惨案。在这次事件中,负责外交事务的国民政府战地政务委员委员蔡公时被日军挖眼割耳,残酷杀害。当时罗家伦也是战地政务委员会委员,他与熊式辉到日军司令部谈判,面对气焰嚣张的日军司令,他临危不惧,表现出大无畏的气概。尽管这次谈判没有成功,但是罗家伦的表现却影响很大,令人称道。

随后,罗家伦随军进入北京。战地动员委员会是个接收单位,罗家伦是文化教育方面的负责人,因此在1928年8月29日,他被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正式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在中外教育史上,三十出头就担任大学校长的人,似不多见。

2020-12-13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老智有话说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212/1989492.html